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肾癌中肿瘤微血管密度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1-07-28 06:26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用CD34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来计数微血管的密度(MVD),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旨在揭示MVD和肾癌患者预后的相关联性。方法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55例,收集患者组织标本,采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第二部分,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及转移等因素,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MVD在肾癌中和患者预后的相关联性。结果(1)肾癌肿瘤直径>7cm组的MVD高于≤7cm组(P<0.05)。(2)肾癌分化程度为2、3级组的MVD高于分级为1级组(P<0.01)。(3)肾癌分期为Ⅲ、Ⅳ期组的MVD高于Ⅰ、Ⅱ期组(P<0.05)。(4)肾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5)肾癌中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组MVD高于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组(P<0.05)。结论肾癌组织中MVD随肾癌直径的增大而升高,随肾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随肾癌浸润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肾癌淋巴结转移而升高。提示微血管形成与肾...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肾癌中肿瘤微血管密度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肾癌组织中CD34的表达免疫组化法×2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肿瘤新生血管及分子靶向治疗新策略[J]. 阎锡蕴.  生物物理学报. 2010(03)
[2]分子靶向药物Pazopanib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效果观察[J]. 祖强,洪宝发,符伟军,杨勇,肖越勇,具海月,于国.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8(04)
[3]多中心肾癌发生机制探讨[J]. 刘广华,李汉忠,夏溟,纪志刚,谢毅.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08)
[4]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研究进展[J]. 陈信义,徐力,张燕明,孙韬.  癌症进展. 2005(06)
[5]肾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的检测[J]. 张前,吴宏飞,钱立新.  江苏医药. 2003(06)
[6]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孟晓,鲁乃恩,尹继云,唐利生,王梅叶,管淑萍,蔡留义.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1(02)
[7]肾癌组织中VEGF、VEGFR、MVQ表达的临床意义[J]. 南勋义,贺大林,党建功,陈兴发,王明珠,张冠军,张学斌.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05)
[8]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预后因素[J]. 陶厚权.  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6(02)



本文编号:3307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3307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