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3 21:46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历资料的回顾分析,总结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症候、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症候、临床指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应用等比例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1、纳入4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居多,男女比例约1.19:1,42.9%患者合并高血压,51.1%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8.4%患者活检时出现肾功能下降;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65.7%),不典型膜性肾病不少见(12.4%),80.9%患者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2、年轻患者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较高,高龄患者病理损伤更重。男性、高血压、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下降、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尿蛋白定量更高。男性、高龄、长病程、高血压、高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球性硬化、...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特发性膜性肾病现代医学研究
一、特发性膜性肾病定义和流行病学
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三、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特点与预后
四、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特点
五、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
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第二节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祖国医学研究
一、中医学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经验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临床病理特征、中医症候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病例来源
四、纳入标准
五、临床指标标准
六、病理活检标准
七、中医症候标准
八、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二、不同年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三、不同尿蛋白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四、不同e GFR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五、不同病理分期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六、不同中医症型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七、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病例来源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终点事件
七、疗效标准
八、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总体治疗效果
二、缓解组与非缓解组基线数据比较
三、常规治疗与免疫抑制剂方案
四、中医药组与联合激素/免疫抑制组基线数据比较
五、中医药组与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疗效比较
六、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及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七、影响缓解因素等比例Cox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781202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特发性膜性肾病现代医学研究
一、特发性膜性肾病定义和流行病学
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三、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特点与预后
四、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特点
五、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
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第二节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祖国医学研究
一、中医学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经验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临床病理特征、中医症候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病例来源
四、纳入标准
五、临床指标标准
六、病理活检标准
七、中医症候标准
八、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二、不同年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三、不同尿蛋白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四、不同e GFR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五、不同病理分期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六、不同中医症型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七、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病例来源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终点事件
七、疗效标准
八、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总体治疗效果
二、缓解组与非缓解组基线数据比较
三、常规治疗与免疫抑制剂方案
四、中医药组与联合激素/免疫抑制组基线数据比较
五、中医药组与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疗效比较
六、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及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七、影响缓解因素等比例Cox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781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37812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