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年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年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 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情况,为提高MH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首次入院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6例患者,首次透析年龄为(58.2±16.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7.6±22.0)月;死亡33例(18.8%),总体病死率为59.7/1 000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共15例(45.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首次透析年龄较大(P=0.000);吸烟和既往合并心血管事件者比例较高(P=0.045,P=0.002);起始透析频率较高(P=0.004);透析前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较低(P=0.011,P=0.01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P=0.036),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低(P=0.049)。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次透析年龄(HR=1.033,95%CI 1.007~1.061)和透析前血红蛋白浓度(HR=0.980,95%CI 0.962~0.998)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首次透析年龄越大、透析前血红蛋白浓度越低,则患者的死亡风险越大。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 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基金】: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08DZ1900500)~~
【分类号】:R692.5
【正文快照】: 肾脏替代治疗能改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预后。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ESRD患者的生存率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其长期预后仍然较差。2011年美国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是194/1 000病人年[1]。有研究者报道上海和北京透析患者的病死率为47.8/1 000病人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良,刘必成,徐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淋巴细胞膜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的变化[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年06期
2 杨晓梅,孙丽红,肖淑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1年04期
3 胡红梅,周淑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万启军;何永成;栾韶东;胡立丽;马彬;曾爱莲;谢于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2期
5 胡广美;张晓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间断透析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17期
6 崔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08期
7 向金兰;;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09期
8 文旭东;于国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年12期
9 崔海霞;;维持性血液透析抑郁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5期
10 郑露;陆建勋;徐学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素华;陈丽云;邹琼芳;李燕娃;郑毅娜;;个性化健康教育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实施效果[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申屠磊华;杜春玲;胡红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院外护理指导[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3 张立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水盐控制情况的调查[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关玉珍;;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猝死情况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孟秀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符珍萍;姚玉周;;健康教育对提高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研究[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周勤;;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实施[A];全国第四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杨剑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障碍及相关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素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精神抑郁的病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马玲玲;孙阳;苗齐;任华;李学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海燕;B型钠尿肽联合ICG监测与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崔镇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与神经营养因子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3 徐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贾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月梅;硫化氢与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授权干预效果评价[D];延边大学;2015年
2 张国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居家液体摄入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吴美军;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调查[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华锦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短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匹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张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胡绮雯;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治疗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思远;中文版FACIT疲劳量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疲乏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田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D浓度与营养状况的相关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9 陈杏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翟永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相关因素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5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62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