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8:13

  本文关键词: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性粒细胞 肾移植 排斥反应 感染


【摘要】:背景及目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granulocyte)是外周血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亚群,一般认为是固有免疫系统内抗外源性病原体的重要细胞。近来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会根据环境信号的改变分化成不同表型的细胞亚群,可以在多种水平参与调控固有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肿瘤和感染等疾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肾移植术后受者需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主要针对适应性免疫应答,尤其是T细胞的功能,而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涉及较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固有免疫细胞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维持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近来在肿瘤、HIV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中体内存在一个中性粒细胞亚群,该亚群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细胞过程中,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在同一层面,其密度低于与红细胞在同一层面的常规密度中性粒细胞(normal density granulocytes),称之为低密度粒细胞(low-density granulocytes,LDGs),通过表型鉴定发现,该亚群属于成熟并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其可抑制T细胞反应。最近在人实验性内毒素血症体外模型中发现了一个具有抑制性免疫功能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其表型为CD15+CD~(16bright)/CD~(62Ldim )CD11b+CD11c+,目前研究证实其可以通过CD11b与T细胞相互作用,并可以通过表达Arg-1或CD274(PD-L1)以及在免疫突触释放过氧化氢等方式抑制T细胞的活化。在HIV感染并出现T细胞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发现,中性粒细胞表达CD274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但并不局限于CD16+CD~(62Ldim )亚群。既往的器官移植研究多集中于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而对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涉及极少。近年来发现中性粒细胞具有不同的亚群,且参与了免疫调控,可以介导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提示中性粒细胞是免疫反应活跃的参与者,可能参与了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维持。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抑制性亚群在肾移植术后不同临床状态下的表达,以期明确中性粒细胞抑制性亚群是否参与了肾移植术后免疫平衡的维持,以及明确其是否可以用于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观察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ldgs在术后早期、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graftfunction,dgf)、感染和排斥反应冲击治疗过程中表达比例的变化,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肾移植术后早期以及感染、dgf、排斥反应等各种不同临床状态下受者外周血ldgs表达比例的变化趋势。以揭示其在肾移植术后早期的表达与受者不同临床状态及移植肾功能之间的关系。2、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临床状态下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比例变化趋势,以及中性粒细胞CD15、CD16、CD11b、CD274等分子的表达。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临床状态下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比例变化趋势,以及CD15、CD16、CD11b、CD274等分子的表达,并根据CD16/CD62l区分不同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以期发现与肾移植术后免疫平衡状态相关的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如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及效应分子CD274表达的情况。结果:1、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出现ldgs比例提高,并且术后早期发生dgf时也表达高水平的ldg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术后早期存在的供体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早期给予的免疫诱导等治疗可能参与了ldgs比例提高;术后发生cmv感染及非cmv感染受者ldgs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受者(p0.01,p0.05),由于cmv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损伤是首当其冲被感染的细胞,因此感染过程中伴随中性粒细胞亚群的改变;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给予冲击治疗过程中,冲击后肾功能恢复的患者ldgs表达上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稳定期受者(p0.001,p0.01),提示ldgs表达变化与冲击治疗有关,与肾功能恢复及排斥反应本身关系并不明确;通过表型分析,在术后不同临床状态的ldgs均为中性粒细胞。2、肾移植术后受者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在不同临床状态下表达比例有显著差异(p0.0001),正常恢复组该亚群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和稳定期对照组(p0.001),正常恢复组该亚群比例显著高于dgf组(p0.01),可能与dgf组受者免疫抑制剂剂量较低,或较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比例在发生排斥反应给予冲击治疗过程中与正常对照和稳定期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排斥反应冲击前相比,在肾功能恢复组该亚群比例显著升高(p0.01),并高于冲击治疗后肾功能未恢复组(p0.05),该亚群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t细胞反应,其比例升高,可能有利于排斥反应的控制;CD~(16bright)/CD~(62ldim)中性粒细胞亚群在发生cmv感染时的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期对照组方法:(P0.001),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比例逐渐下降。提示治疗过程中调整免疫抑制剂使用提高了抗CMV感染免疫水平。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关表型发现,CD16表达在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时,CMV感染组的CD16 MFI表达显著低于排斥反应冲击治疗后肾功能未恢复组(P0.01),可能是冲击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动员骨髓池中的中性粒细胞较多,而CMV感染组受者多处于过度抑制状态,尤其是骨髓抑制状态下更不利于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导致来自骨髓动员的CD16中性粒细胞较少;CD274表达于外周血,并不局限于LDGs及CD~(16bright)/CD~(62Ldim )中性粒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在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给予冲击治疗有效时可高表达CD274,该分子的表达可能与排斥反应恢复过程中免疫平衡有关。结论:1、肾移植术后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者外周血PBMC中LDGs亚群比例较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而肾移植术后外周血PBMC中LDGs亚群比例提高,与是否出现DGF等并发症无关,并随着肾移植术后恢复,其比例在术后3-4周下降,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中性粒细胞的半寿期较短有关;排斥反应冲击治疗后外周血PBMC中LDGs亚群比例增加,可能与冲击治疗有关;2、肾移植术后早期恢复受者外周血表达CD~(16bright)/CD~(62Ldim )亚群比例高于术后发生DGF患者,健康对照组和肾功能稳定组受者外周血该亚群中性粒细胞比例较低;3、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6bright)/CD~(62Ldim )亚群比例降低,甚至低于稳定期受者,而给予冲击治疗并恢复的受者该亚群比例较高,冲击后未恢复的受者该亚群比例较低。提示该亚群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该亚群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控制排斥反应;4、CMV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16bright)/CD~(62Ldim )亚群比例明显高于稳定期对照,与免疫抑制状态下易发生CMV感染等机会性感染有关。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该细胞亚群比例增加;5、中性粒细胞稳定期受者及感染、排斥反应等过程中不表达CD274,而受者在排斥反应给予冲击治疗有效后高表达CD274,提示CD274表达可能参与了控制排斥反应的过程。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 肾移植 排斥反应 感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9.2
【目录】:
  • 缩略词表4-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5
  • 前言15-19
  • 第一部分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19-34
  • 1. 材料及方法19-26
  • 2. 结果26-31
  • 3. 讨论31-33
  • 4. 结论33-34
  • 第二部分 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34-50
  • 1. 材料与方法34-37
  • 2. 结果37-48
  • 3. 讨论48-49
  • 4. 结论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7
  • 文献综述57-70
  • 参考文献65-70
  • 个人简历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71
  • 发表的论文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06期

2 兰志勋,闵龙秋;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5期

3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4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5 胡乃丰;;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测定[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2期

6 江志生;;血小板调节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1期

7 青春;中性粒细胞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年01期

8 李钺,李生伟;原发性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症1例[J];重庆医学;2000年05期

9 尚东;杨岚;党晓敏;;吸烟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10 何凤慈,唐汝愚;钙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邓新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钱申贤;;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新认识[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帆;蔡春青;蔡绍曦;赵海金;董航明;;中性粒细胞异常趋化在COPD分级评估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余霞;姚志荣;;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谢东北;郝选明;孙焱;雒小恩;;NETs—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琥珀酸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柳荣;张丕红;吕春柳;梁鹏飞;曾纪章;任利成;黄晓元;;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滞留后蛋白质组变化[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学洁;潘国宗;杨晓鸥;;中性粒细胞与上皮细胞间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死亡[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中桥;中性粒细胞引起皮瓣损伤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唐逸;王平:找到了炎症的新机制[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张时民;学看化验单[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波;食管麟癌浸润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8+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竹生;中性粒细胞及其FcγRIIA在部分血管炎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东亮;钙信号参与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袁春华;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进;中性粒细胞在牛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免疫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薛庆亮;中性粒细胞内皮质醇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孙锐;促瘤生长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预激活及正常NK细胞存在条件下能有效的抑制肿瘤[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汤贤英;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IL-33成熟而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和进程[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文鹏;单个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活性氧的测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君君;中性粒细胞在COPD气道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环宇;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调节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倪倩;IL-33调节中性粒细胞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邓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极性化及香烟提取物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机制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晰;肉鸡日粮硒含量调查及缺硒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满姗姗;HBV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年

6 马祥;中性粒细胞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D];东南大学;2015年

7 宋明明;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脂多糖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D];江苏大学;2016年

8 许丹;早期浸润心脏的中性粒细胞经由HMGB1/TREM-1通路促进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和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9 孙曙;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10 张冀松;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调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4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674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