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不同稀释模式和稀释比例对溶质清除效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不同稀释模式和稀释比例对溶质清除效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置换液不同补充模式(前稀释、后稀释、不同比例前后混合稀释)对小分子溶质和大中分子溶质清除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煤炭总医院肾内科2012-2014年门诊明确诊断尿毒症且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9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00±16.26岁,平均透析龄5.26±1.83年,按置换液补充的不同模式随机分为九组,即前稀释组、后稀释组、1:1前后混合稀释组、1:2前后混合稀释组、2:1前后混合稀释组、1:4前后混合稀释组、4:1前后混合稀释组、2:3前后混合稀释组、3:2前后混合稀释组,每组纳入患者10名。各组透析条件相同,透析机选择德国贝朗Dialog+双泵透析机,透析器选择Hips15高通透析器,超滤系数为50ml/h/mm Hg,血流速250ml/min,透析液流速500ml/min,总置换液量60ml/min,平均超滤量为2.74±1.03L。于透析前即刻、透析40分钟及透析4小时,由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取血口取血样本5ml进行化验,检测指标小分子选取血肌酐、尿素氮,大中分子选取β2微球蛋白,然后分别计算各指标的下降率进行比较。统计软件应用SPSS 19.0,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40分钟时,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小分子溶质血尿素氮的清除,后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33.69±5.45%,前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22.20±3.54%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下降率分别为1:1组28.56±6.30%,1:4组27.34±6.13%,2:3组28.41±3.88%,1:2组27.65±5.91%,2:1组27.10±1.77%,3:2组27.27±8.18%,4:1组27.54±3.92%,后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后稀释组优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血肌酐的清除,后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31.99±4.20%,前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22.21±3.27%,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1组26.74±5.86%,1:4组26.98±5.45%,2:3组27.52±3.43%,1:2组27.66±5.77%,2:1组26.90±3.16%,3:2组26.34±5.42%,4:1组27.35±2.33%,对于血肌酐的清除,后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后稀释组优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β2微球蛋白的清除,前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25.02±5.27%,后稀释组32.80±3.46%,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1:1组31.60±4.66%,1:4组30.90±7.37%,2:3组33.21±7.66%,1:2组33.20±7.14%,2:1组29.81±7.99%,3:2组29.39±10.39%,4:1组30.41±5.36%,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行4小时血液透析滤过后,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小分子溶质血尿素氮的清除,后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24.71±2.81%,前稀释组为19.38±4.4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为1:1组25.49±7.45%,1:4组24.36±2.19%,2:3组24.63±2.16%,1:2组25.29±3.19%,2:1组23.99±2.61%,3:2组23.61±2.33%,4:1组24.26±2.75%。后稀释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后稀释组与前后混合稀释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血肌酐的清除,后稀释组平均为23.18±1.59%前稀释组为18.78±4.17%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为1:1组21.79±5.41%1:4组23.86±2.31%,2:3组23.86±3.82%,1:2组24.08±2.17%,2:1组23.87±2.71%,3:2组23.50±2.75%,4:1组23.13±2.57%。后稀释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后稀释组与前后混合稀释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β2微球蛋白的清除,后稀释组平均下降率为24.23±3.40%,前稀释组为19.19±3.9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为1:1组26.13±8.46%,1:4组24.14±3.26%,2:3组25.82±3.12%,1:2组25.11±3.14%,2:1组23.59±2.60%,3:2组23.63±3.67%,4:1组23.28±3.12%。后稀释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优于前稀释组(P0.05),后稀释组与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40分钟时,小分子溶质肌酐、尿素氮的清除,置换液后稀释模式效果优于前稀释和前后混合稀释;大中分子溶质β2微球蛋白的清除,不同稀释模式及稀释比例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4小时时,小分子溶质及大中分子溶质的清除,后稀释和不同比例前后混合稀释明显优于前稀释,后稀释和不同比例前后混合稀释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各比例前后混合稀释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血液透析滤过 前后混合稀释 β2微球蛋白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英文缩略表9-10
- 引言10-13
- 第1章 临床研究13-34
- 1.1 对象与方法13-17
- 1.1.1 病例选择13-14
- 1.1.2 分组14-15
- 1.1.3 透析方式15-16
- 1.1.4 检测指标及方法16-17
- 1.1.5 统计学处理17
- 1.2 结果17-26
- 1.3 讨论26-29
- 1.4 结论29
- 参考文献29-34
- 第2章 综述34-44
- 2.1 前后混合稀释与前稀释、后稀释三种模式对溶质的清除效率35-37
- 2.2 不同比例前后混合稀释对溶质清除效率的比较37-40
- 2.3 小结和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结论44-45
- 致谢45-47
- 导师简介47-48
- 作者简介48-49
- 学位论文数据集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参;罗成贵;江文明;刘菲;;血液透析滤过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5期
2 王意清;钟海英;;血液透析滤过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年01期
3 胡蔓蔓;;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群蜂蛰伤36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01期
4 李津荣,翁铭庆;连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年06期
5 刘金洪,胡宏,王东f,薛颖芝,董玲,汪岷,王亚娟;血液透析滤过11例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李宽,杨文琳,刘予平,张征,王艳丽,王爱莲;血液透析滤过与血液透析临床比较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年04期
7 韦明欣;血液透析滤过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现状[J];广西医学;2002年09期
8 周艳萍;自我护理在血液透析滤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02期
9 谢芳,杨剑,肖国红;联机透析滤过置换法进行血液透析滤过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年11期
10 胡秀丽,杨晓春,那宇;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冰雁;刘健;桑晓红;李增录;;无肝素血液透析滤过在高危出血倾向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智敏;李洋;高爽;;长期血透病人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肖海霞;徐月琴;黄凌;杨泽曼;黄小芹;;血液透析滤过的临床应用研究[A];全国第三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肖海霞;徐月琴;黄凌;杨泽曼;黄小芹;;间歇血液透析滤过的临床应用研究[A];全国第三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吴亿;王军霞;彭侃夫;吴雄飞;;联机血液透析滤过和无醋酸盐生物滤过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嘉;李胜云;;介绍一种简易血液透析滤过方法[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晓玲;姚勤;;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付群英;刘国生;;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继发性甲旁亢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2004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严海红;李云生;罗筱云;;腹膜透析以及联合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清除作用[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施素华;梁萌;;联机血液透析滤过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A];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2011这城市有爱[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安书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滤过改善尿毒症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临床疗效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胜利;不同透析频率及方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对比观察[D];山东大学;2016年
3 李乾;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中TLR4等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韩凌;不同透析方式对毒素清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6年
5 刘伟;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不同稀释模式和稀释比例对溶质清除效率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6 宗煜;单纯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晋玮;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梅;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前瞻性临床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王晓红;JH-3038B血液透析滤过装置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观察[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7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69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