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肾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狼疮肾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狼疮肾炎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标志物 综述
【摘要】: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严重的表现之一,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与SLE的预后密切相关。LN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调控和环境。近十来年基于组学的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已广泛地用于SLE及LN生物标志物筛选和疾病的分型分类。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疾病分子基础的认识,对识别潜在治疗靶点、疾病的早期预测及治疗非常重要。本文作者就最近几年狼疮肾炎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肾内科;
【关键词】: 狼疮肾炎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标志物 综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102684)
【分类号】:R593.242
【正文快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种自身抗体产生,累及重要器官包括肾、脑、心血管、关节和皮肤等部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炎(LN)是SLE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SLE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其发病机制包括肾小球内自身抗体的沉积、补体和巨噬细胞的活化、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健,张玉琦;狼疮肾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J];新医学;2002年06期
2 杨念生,薛志强,黄越芳,陈雄辉,叶任高;狼疮肾炎与妊娠的相互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徐雷艇,王美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狼疮肾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4 孙茹蓉,王美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狼疮肾炎中的表达和治疗前景[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5 朱小霞,王美美;转化生长因子-β与狼疮肾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10期
6 黎磊石,刘志红;狼疮肾炎治疗的前景[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01期
7 刘冠贤,邓安国,方敬爱,刘建社,王玉梅,石咏军;狼疮肾炎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10期
8 刘志红;黎磊石;;狼疮肾炎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2期
9 申宗利;刘凤梅;;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06年03期
10 于峰;赵明辉;;狼疮肾炎的诊断治疗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非;蒋莉;刘海娜;张榕;张晓莉;;早期狼疮肾炎患者血中可溶性CD40配体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钟力;高建华;徐珊;张剑勇;尹志华;;激素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钟力;高建华;徐珊;张剑勇;尹志华;;激素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4 刘晓倩;戴明;陈晓翔;胡大伟;鲍春德;;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8及其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郭桂梅;陈顺乐;沈南;倪旭鸣;鲍春德;戴岷;王海丰;黄新芳;钱捷;;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基因表达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顾越英;;狼疮肾炎的临床治疗进展[A];浙江医学会2007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肖嫦娟;饶慧;;不同治疗方案对Ⅴ型狼疮肾炎的综合疗效对比[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雪璐;邢艳;;雌二醇和白细胞介素-10在女性狼疮肾炎患者血浆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林书典;;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阳晓;叶任高;;狼疮肾炎的诊断和治疗[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会议专题讲座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春祥;狼疮肾炎的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衣晓峰;李华虹;如何判断狼疮肾炎患者肾损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魏开敏;狼疮肾炎的免疫抑制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馨梅;弥漫增殖性狼疮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2 王娟;狼疮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刘志纯;TWEAK-P38 MAPK信号通路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东锋;狼疮肾炎治疗的系统评价[D];泸州医学院;2009年
2 陈慧;血、尿白介素-6的检测在重症狼疮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川北医学院;2010年
3 赵永利;狼疮肾炎病理分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4 宋星慧;增生性狼疮肾炎治疗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雷永生;1032例狼疮肾炎临床病理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6 杨晓青;狼疮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及发病机制初探[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国华;间歇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12例狼疮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宋晓燕;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中载脂蛋白E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9 樊敏;来氟米特对狼疮肾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曹平;细胞凋亡清除障碍及瓣状内切核酸酶1基因变异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7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76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