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蛋白结合类毒素 低通量血液透析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灌流
【摘要】:目的:观察低通量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MHD患者136例,经4周洗脱期,随机分成4组: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组,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emodialysis and hemoperfusion,HP)组,利用旋转蒸发的方法提取血液灌流器中的蛋白结合类毒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清,LFHD、HFHD及HDF组的透析废液和HP组血液灌流器中马尿酸(hippuric acid,HA)、硫酸对甲酚(p-cresyl sulphate,PCS)、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phate,IS),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3-carboxy-4-methyl-5-propyl-2-furanpropionic acid,CMPF)的浓度,观察LFHD、HFHD、HDF和HP对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效果。并测定低通量血液透析组36例患者透析前、后血清中HA、PCS、IS及CMPF的总体(Total,T)、游离(Free,F)浓度,计算透析前、后各毒素的蛋白结合率,观察透析对毒素蛋白结合率的影响。结果:对血清HA的清除,各组患者治疗后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LFHD组下降率为(58.40±19.40)%,HFHD组下降率为(62.74±18.39)%,HDF组下降率为(64.39±14.30)%,HP组下降率为(58.97±14.13)%,LFHD组、HFHD组、HDF组和HP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血清PCS的清除,各组患者治疗后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LFHD组下降率为(31.66±11.75)%,HFHD组下降率为(31.62±19.87)%,HDF组下降率为(41.70±10.24)%,HP组下降率为(45.37±15.39)%,HDF组和HP组的下降率高于同期LFHD组(P0.01,P0.01)和HFHD组(P0.05,P0.01)。对血清IS的清除,各组患者治疗后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LFHD组下降率为(33.76±16.12)%,HFHD组下降率为(37.83±21.24)%,HDF组下降率为(47.11±13.90)%,HP组下降率为(48.62±16.31)%,HDF组和HP组的下降率高于同期LFHD组(P0.05,P0.05)和HFHD组(P0.05,P0.05)。对血清CMPF的清除,HDF组合HP组治疗后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LFHD组下降率为(-15.50±21.76)%,HFHD组下降率为(-12.70±28.19)%,HDF组下降率为(8.46±4.63)%,HP组下降率为(30.37±15.05)%,HDF组和HP组的下降率显著高于同期LFHD组(P0.01,P0.01)和HFHD组(P0.01,P0.01),HP组下降率显著高于HDF组(P0.01)。LFHD组、HFHD组、HDF组及HP组清除HA的总量分别为(115.75±82.74)mg、(127.60±73.66)mg、(146.39±80.57)mg和(110.88±60.83)mg,HDF组溶质清除总量高于LFHD组和HP组(P=0.02,P0.01);LFHD组、HFHD组、HDF组及HP组清除PCS的总量分别为(28.75±9.96)mg、(31.40±20.50)mg、(81.09±39.65)mg和(74.12±32.60)mg,HDF组和HP组溶质清除总量显著高于LFHD组(P0.01,P0.01)和HFHD组(P0.05,P0.05),HDF组与H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FHD组、HFHD组、HDF组及HP组清除IS的总量分别为(29.38±19.50)mg、(33.93±13.63)mg、(79.85±38.60)mg和(70.08±31.39)mg,HDF组和HP组溶质清除总量显著高于LFHD组(P0.01,P0.01)和HFHD组(P0.01,P0.01),但HDF组与H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组和HP组清除CMPF的总量分别为(3.67±1.59)mg、(8.44±6.58)mg,HP组显著高于HDF组(P0.01),LFHD组及HFHD组透析废液中浓度低,均未测出。LFHD组透析前T-HA浓度为(30.85±10.74)mg/L,F-HA浓度为(12.43±8.24)mg/L,蛋白结合率为(54.56±8.87)%;透析后T-HA为(13.31±11.78)mg/L,F-HA浓度为(6.29±3.68)mg/L,蛋白结合率为(55.13±9.22)%。透析前T-PCS浓度为(28.51±16.61)mg/L,F-PCS浓度为(0.82±0.60)mg/L,蛋白结合率为(95.86±2.87)%;透析后T-PCS为(17.29±9.23)mg/L,F-PCS浓度为(0.31±0.19)mg/L,蛋白结合率为(95.73±3.15)%。透析前T-IS浓度为(30.33±15.00)mg/L,F-IS浓度为(1.54±0.98)mg/L,蛋白结合率为(95.56±1.59)%;透析后T-IS为(19.78±10.95)mg/L,F-IS浓度为(0.35±0.22)mg/L,蛋白结合率为(95.16±1.68)%。透析前T-CMPF浓度为(20.33±17.00)mg/L,透析前F-CMPF浓度为(0.01±0.00)mg/L,蛋白结合率为(99.89±0.01)%;透析后T-CMPF为(22.16±18.90)mg/L,F-CMPF浓度为(0.01±0.00)mg/L,蛋白结合率为(99.99±0.01)%。四种毒素透析前后蛋白结合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1)LFHD、HFHD、HDF及HP对蛋白结合类毒素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效率差别较大;(2)四种方式对于较低蛋白结合力的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效率无明显差别,接近于小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3)四种方式对于中高蛋白结合力的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差别较大,其中HDF、HP优于HFHD、LFHD;(4)LFHD、HPHD几乎不能清除高蛋白结合力的蛋白结合毒素,而HP、HDF都能够部分清除,但以HP效果最佳。
【关键词】:蛋白结合类毒素 低通量血液透析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灌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2.5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3
- 1 引言13-15
- 2 材料与方法15-26
- 3 结果26-35
- 4 讨论35-41
- 5 结论41
- 参考文献41-45
- 附录45-46
- 致谢46-47
- 综述47-57
- 参考文献54-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cKichan JJ;宋建国;;药物蛋白结合置换作用的新见解[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0年03期
2 余涛,廖清奎,罗春华,李炜如,李载明;非蛋白结合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3 刘忠;郭建新;刘吉贤;吕植;;维生素B_(12)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的研究[J];海军医学;1985年03期
4 杨守礼,刘忠厚,胡明,许春利,马海波,肖艳霞,胡宗元,刘广大;人体25羟维生素D的竞争蛋白结合测定及冬夏季正常值[J];生理科学;1989年04期
5 李振甲,杨梅芳,董晓军,徐亦清,李双良,何绍贵,刘新民;血清25-羟维生素D_3竞争蛋白结合分析法[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2年05期
6 仲兆金;喹诺酮类药物蛋白结合的临床作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02期
7 何攀;孙汉文;;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法在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熙洁,刘会臣;高效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及其在手性药性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1年04期
9 ;药理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4期
10 谭德勇;;细胞内存在一种同SV40T抗原竞争结合Rb基因产物的蛋白[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缪震元;庄春林;郭子照;吴岳林;盛春泉;姚建忠;张万年;;硫代苯二氮卓类p53-MDM2蛋白结合抑制剂设计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在留;刘朝奇;邹坤;李凤兰;韩钰;杨凡;王磊黎;;HIV-1 Tat蛋白结合Tar的抗艾滋病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许乐幸;王菊仙;白晓光;王玉成;;化学修饰siRNA与Ago蛋白结合的计算机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霞;CXCR4分子结构与作用原理揭开[N];科技日报;2010年
2 基因潮 供稿;“破坏之旅”曝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许琦敏;抗炎新策略:刺“聋”白细胞[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大炜;药物-蛋白结合作用的HPCE和HPLC法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赛楠;一类新药HZZ112的代谢、酶诱导抑制和蛋白结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任真真;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的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3 张宏;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类毒素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符向辉;FXR1P蛋白结合结构域的鉴定及相关小分子RNA的筛选[D];南华大学;2011年
5 郝耀梅;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分析及其与蛋白结合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0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90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