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循环细胞膜微粒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18 16:16

  本文关键词:循环细胞膜微粒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世界第四大疾病[1]。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生化指标可用于检测感染、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但是却没有特异性的血液生化指标可用于监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细胞膜微粒是循环系统中各种细胞表面脱落下来的直径在0.1-1um之间的囊泡状结构[2]。外周循环细胞膜微粒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产生,如血小板、红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研究显示,细胞膜微粒表面携带其母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及CD分子[3]。还有研究发现,循环细胞膜微粒的种类和数量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同时,细胞膜微粒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内皮细胞膜微粒来源于内皮细胞,可作为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生物学标志之一。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循环细胞膜微粒的水平及抗原表达情况,探讨细胞膜微粒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细胞膜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细胞膜微粒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本实验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且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排除了合并脑炎、和/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等。同时,我们选择与实验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入对照实验组,参与者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采集实验组患者的循环静脉血至枸橼酸钠抗凝采血管中保存,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提取循环细胞膜微粒,同时抽取健康体检者的循环静脉血进行分离提取循环细胞膜微粒作为对照研究组,两组均与荧光抗体结合,做好抗原种类标记后避光孵育,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循环细胞膜微粒的种类及数量(内皮细胞膜微粒和血小板细胞膜微粒)。采集得到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业人员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所有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而所有定性资料则以计数或者率来表示。两变量相关关系采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平为α=0.05,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循环内皮细胞膜微粒情况:实验组循环细胞膜微粒中,CD144+CD41a-,CD31+CD41a-, CD62E+, AnnexinV+CD62E+的内皮细胞膜微粒数量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两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循环血小板细胞膜微粒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循环血小板细胞膜微粒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循环细胞膜微粒数量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联性:CD144+CD41a-的内皮细胞膜微粒数量与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其关联性呈正相关(r=0.750,p=0.020);而AnnexinV+CD62E+的内皮细胞膜微粒数量水平与卒中的类型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其余种类的内皮细胞膜微粒未表现出与卒中的相关性(p0.05)。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细胞膜微粒水平较健康人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内皮细胞膜微粒可能对内皮细胞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卒中的发生发展;2.本研究结果显示CD144+CD41a-的内皮细胞膜微粒可作为提示卒中缺血严重程度的有效的生物学标记物,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循环血小板细胞膜微粒的数量无差异。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脑梗死 细胞膜微粒 血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个人简历3-7
  • 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前言13-15
  • 一. 材料与方法15-22
  • 1. 研究对象15-16
  • 1.1 一般资料15
  • 1.2 纳入、排除标准15
  • 1.3 分组15-16
  • 2. 实验仪器、试剂16-18
  • 2.1 实验仪器16-17
  • 2.2 实验试剂17
  • 2.3 实验前准备17-18
  • 3. 实验步骤18-22
  • 3.1 循环细胞膜微粒的提取19
  • 3.2 样本预处理19
  • 3.3 流式细胞仪测定19-21
  • 3.4 数据收集及统计学分析21-22
  • 二. 结果22-27
  • 1. 基线资料比较22-23
  •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EMPs水平23-24
  • 3. EMPs表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24-27
  • 三. 讨论27-33
  • 四. 结论33-34
  • 五. 综述34-40
  • 细胞膜微粒定义34
  • 细胞膜微粒的释放机制34-36
  • 内皮功能的生物学标志36-38
  • 细胞膜微粒与血管性疾病38-39
  • 展望39-40
  • 六. 英文缩略词表40-42
  • 七. 参考文献42-51
  • 八. 致谢51-53
  • 九. 发表论文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东锋;亚油酸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2 高 峰;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3 盛晓莉;首发缺血性卒中的死亡和死因[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4 洪柳;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3年08期

5 赵巧珍 ,翟秀伟;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9期

6 曲东锋,陈兴洲,李宏建,倪长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5期

7 顾丽琴;缺血性卒中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8 刘晓娟,陈建华,曾鸿;缺血性卒中与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9 陈道文,李作汉;肿瘤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6期

10 王远臣;王道珍;;解读美国2003年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4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李姝雅;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7 王永久;白藜芦醇对复发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牛丰南;FasL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楠;PDE4D及I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黄勃源;侧枝循环—影响脑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关键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婧;不同年龄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黄斌;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3 宋丽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绪欣;血清尿酸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朱见文;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6 徐远志;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核心蛋白聚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张艳芳;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沛;缺血性卒中复发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刘爱勤;贫血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10 于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治疗的高血压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循环细胞膜微粒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7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4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