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本文关键词:X线摄影、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3年
X线摄影、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李晓达
【摘要】:第一部分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肿瘤诊断的比较 目的:1探讨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在早期乳腺肿瘤定性上的诊断价值。2研究钼靶X线检查中描述肿块的“形边征”在肿块定性上的诊断价值。3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中血流阻力指数(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 方法:1临床上收集63例患有乳腺肿块的女性患者,,术前常规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切除肿块进行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块41例,良性肿块22例,两项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结果分别与病理相对照。2对63例病灶的形态、边界、密度、内部钙化等进行归类分析。3测量63例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血流的阻力指数并进行分析。 结果:1经过病理证实:恶性肿块41例,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小叶癌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例,髓样癌1例,浸润性导管和小叶混合性癌2例。良性肿块22例,包括乳腺增生腺病13例,乳腺纤维瘤5例,脂肪瘤1例,乳腺囊肿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80.48%(33/41),特异性为63.64%(14/22),准确性为74.6%(47/63)。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78.05%(32/41),特异性为72.72%(16/22),准确性为76.2%(48/63)。两项检查方法联合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56%(40/41)、95.45%(21/22)、96.8%(61/63)。2乳腺钼靶X线摄影在观察肿块形态和边界及内部微小钙化较超声具有优势,“形边征”在区分肿块良恶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彩色多普勒超声以血流阻力指数(RI值)为0.7来区分肿块的良恶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单独应用对于乳腺肿瘤的定性的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者联合应用却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第二部分3.0T MRI与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1比较常规MRI与动态增强MRI在诊断乳腺病变上的价值。2研究动态增强MRI中动态增强时间-强度曲线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意义。3比较并评价动态增强MRI与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在鉴别乳腺肿块性质上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80例共76个病灶术前同时进行乳腺超声,乳腺钼靶X线摄影两项检查,对诊断不明确需要行穿刺活检的、临床触诊不满意的、肿块不明确的再进一步行乳腺常规MRI、动态增强MRI,并对强化明显的病灶绘制动态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并与超声和X线联合检查作比较,所有肿块常规切除送病理并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例32例,恶性病例48例。 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恶性病例48例,但只有44个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左乳腺癌术后复查,局部无复发,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病例无原发灶,但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经病理活检为考虑乳腺来源。44例病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4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髓样癌6例,原位癌4例,混合性癌2例。良性病灶32例,包括乳腺增生腺病14例,纤维腺瘤8例,乳腺囊肿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4例,脂肪瘤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2例。2动态增强MRI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较常规MRI准确性高。动态增强MRI对恶性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40/44)、87.5%(28/32)、89.4%(68/76)、90.9%(40/44)、87.5%(28/32)。3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作为动态增强MRI诊断乳腺癌的一项重要的指标。4两者联合检查和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恶性病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乳腺良性病变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MRI在诊断临床上那些肿块不明确、触诊不满意、X线和超声难以检出的原位癌、小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监测乳癌术后复查等较超声和X线准确率高。 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检查对于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比较适用于乳腺疾病的普查,而对于前两者检查方法难以确定的恶性病灶需进一步选用乳腺动态增强MRI。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R737.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志勇;万淑华;孙智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02期
2 张秀梅;;MRI和数字化钼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刘煌辉,王维,罗贤明,叶斌,刘君;乳腺钼靶片中簇状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9期
4 汪晓红,耿道颖,顾雅佳,彭卫军,杨天锡;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5年08期
5 汪晓红;MRI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的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2期
6 刘勇,汤光宇,顾伟中;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评价[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年06期
7 伍瑛,肖萤;高频超声和X线钼靶联合诊断小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10期
8 郭建锋;李刚;张利平;袁戴海;;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超声与MR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对照观察[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1期
9 何子元,火树尧,徐开野;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附40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1期
10 杨志伟,赵亚平,周翔平,许崇永,张晓莉,严志汉;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摄影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单军;;MRI动态增强曲线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杨秋红,孙一兵;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J];安徽医学;2005年06期
3 黄世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0年09期
4 杨帮本;戴慧;钱荣珍;;早期乳腺癌的钼铑双靶X线诊断[J];安徽医药;2008年10期
5 彭康强;黄子林;谢传淼;陈林;欧阳翼;郑庆生;张岩;何浩强;吴沛宏;;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癌症;2009年05期
6 顾素英;乳腺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杨菊萍,顾素英,曹鸿年;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5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朱玉兰;;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影像学诊断25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旭敏;;乳腺癌的钼靶X线、CT及病理对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10 韩勇;毕月阳;许昌;杨振林;;乳腺癌保乳手术前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的必要性*[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平;;三阴性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佩芳;鲍润贤;王琦;;规范乳腺MRI检查适应证、检查技术和诊断[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靖博;陈宝文;王小丽;孙燕;李澄;孙红光;;ROC分析CR钼铑双靶摄影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金光暐;蔡幼铨;安宁豫;李席如;王建东;刘梅;孙非;张英魁;;乳腺容积多时相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佩芳;路红;张芳;鲍润贤;;联合应用MR动态增强与扩散及波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6 任翰森;;乳腺较小病变80例软X线诊断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陈坤;张勇晶;金明娟;范春红;;应用分类树模型筛选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红;乳腺癌MR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对比研究及其与分子分型相关性的初步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玉阳;山东省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惠翔;乳腺癌TP、TS、DPD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金光(日韦);乳腺病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杨光;钙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6 李洪林;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其与钼靶X线摄影诊断的比较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韦娜;膳食中不同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翟祥军;乳腺癌危险因素及其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9 汤光宇;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袁小东;钼靶、磁共振及核素显像诊断乳腺癌准确性的系统评价及相关统计学技术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湍;数字x线摄影肿块边缘及周围征象对乳腺病变诊断的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周景玮;钼靶与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3 邓黎黎;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郅洋;瘦素及脂联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与T47D增殖及凋亡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赵亚男;Sure Touch在乳腺疾病诊断上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丽;3.0T核磁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志航;MRI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诊断非钙化乳腺癌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靖;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系统评价的计量学分析及质量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李青春;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表现与C-erbB-2、VEGF表达的关系[D];南华大学;2010年
10 郭淑芳;乌鲁木齐市社区妇女乳腺癌预防知—信—行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铁桥;丁宝芝;桑春玉;张超;;乳腺MRI动态增强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年02期
2 汪晓红;MRI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的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2期
3 赵俊京,王红光,李智岗,梁国庆,李顺宗,刘秀建,何建民;计算机摄影(CR)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4年03期
4 肖萤,伍瑛,罗慧;钙化灶在超声诊断乳腺肿块中的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03期
5 史习舜,吴彬,胡志坚,蔡婉津,郑建莉;福州市妇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6 刘润幸,黄渭铭,郭贡年;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4期
7 何子元,徐开野,火树尧,宋允刚;非产后期乳腺炎的X线诊断(附43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08期
8 何子元,火树尧,徐开野;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附40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1期
9 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乳腺恶性肿瘤磁共振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11期
10 刘福强,张云亭,刘佩芳,刘松龄,张敬;应用联合诊断标准的乳腺动态MRI检查[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君;;自拟疏肝通络散结汤治疗乳腺病42例临床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0年04期
2 本刊编辑部;;《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征集2011年各期重点号选题[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4期
3 李锦堂;; 冷光诊断乳腺病1087例分析[J];淮海医药;1991年03期
4 卢家凤;曲秀君;;红金消结胶囊治疗乳腺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7期
5 楼立新;;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03期
6 孙庆伟;;乳腺病的激素失调及其矫正[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0年01期
7 孙春玲 ,张美荣;良性乳腺病放疗后诱发乳腺癌的长期追踪观察研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4年03期
8 李志宏,袁辉生,程石,马淑云,张越巍,范东坡,冯瑞娥;缩乳术治疗乳腺病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8期
9 冯振芬;应用近红外线对乳腺病检查的浅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10 宋荣坡,吕海霞,李爱软,韩泽修;某机械加工企业女工乳腺病普查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张韵华;夏罕生;俞清;张晖;;乳腺微乳头肿瘤超声表现[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2 雷声;;近年来日本汉方药治疗乳腺病[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左荣堂;;乳腺病的治疗和探讨(摘要)[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张孝娟;王一安;郭莉;鲁丹凤;李莉;;乳腺病情志疏导初探[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白素丽;杜沛芳;;“乳块散”快速治疗乳腺病500例疗效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王军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的一些认识[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翟小燕;;永春堂治疗乳腺病经验简介[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小萍;王梅英;刘付耀玉;高光穗;;乳腺科门诊患者心理需求与对策[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黄建国;褚丹;;乳腺病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其进展[A];湖北省影像学乳腺癌早期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0 王一安;郭莉;鲁丹凤;李莉;张孝娟;;乳腺病音乐治疗初探[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祖华;[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王刚 赵国强 廖善兵;[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韩育青;[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4 广文;[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苏丽;[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淑丽 通讯员 南华;[N];河南日报;2006年
7 蒋艳辉;[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8 记者 刘欢;[N];北京日报;2005年
9 郑定立;[N];健康报;2006年
10 耕夫采写;[N];重庆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洁;乳腺“局灶性不对称”征象的影像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王忠超;蒙药乳腺-Ⅰ号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陶志福;微波近场回波的医学成像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静;乳腺X线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对微钙化病变征象描述及评估分类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5 曹中伟;女性乳腺Paget's病预后评估系统的建立[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香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牛晓燕;超声综合评分法、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和钼钯X线对触诊阴性乳腺实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徐胜舟;乳腺X线摄片中肿块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永红;一种不明原因乳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10 叶芳;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多参数研究与临床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达;X线摄影、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范春妮;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微小病变(最大径≤5mm)诊断中的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汪湍;数字x线摄影肿块边缘及周围征象对乳腺病变诊断的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贾德军;乳腺数据系统诊断价值及其中癌灶超声征象与生物学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段寅;高频超声诊断和定位切除乳腺不可触及肿块的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超;乳腺MRI对导管性和段性强化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赵爱丽;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乳腺X线摄影的应用[D];泰山医学院;2011年
8 许啊清;女性乳腺热传递逆问题及其辐射成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海莹;1040例乳腺微小病灶(≤1.0cm)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国津;DWI和MRS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X线摄影、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7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