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纳米壳聚糖微球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本文选题:壳聚糖 + 纳米结构 ; 参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47期
【摘要】:背景:有研究显示,壳聚糖等天然多糖经磺化改性后具有类似肝素的抗凝功能,因磺酸化后的壳聚糖其形成的磺酸根基团与肝素的活性基团相似,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目的:制备具有抗凝血功能的纳米壳聚糖微球,检测其形态结构、理化性能及生物安全性。方法:利用乳相法合成纳米壳聚糖微球,通过磺化反应合成磺酸化壳聚糖微球,通过透射电镜描述其形态特征,红外光谱观察其特异基团峰值变化。1凝血实验:分别将肝素、纳米壳聚糖微球及10,30,50 mg磺酸化壳聚糖微球加入SD大鼠血中,检测凝血指标。2溶血实验:分别将去离子水、生理盐水及10,30,50 g/L磺酸化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加入兔2%红细胞悬液中,检测溶血率。3细胞毒性实验:分别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及10,30,50 g/L磺酸化壳聚糖微球的浸提液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72 h后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及毒性分级。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显示磺酸化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形态结构,粒径大小50 nm,红外图谱提示存在磺化取代。体外凝血实验表明磺酸化壳聚糖微球具有显著抗凝血作用,抗凝血效果呈剂量效应关系。磺酸化壳聚糖微球符合国标关于溶血率小于5%的安全标准,无致溶血性。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磺酸化壳聚糖微球浸提液无明显细胞毒性,其生物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
[Abstract]: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tosan and other natural polysaccharides modified by sulfonation have heparin-like anticoagulant function, because the sulfonic acid group formed by the sulfated chitosan is similar to the active group of heparin, so it has good anticoagulant effect. Aim: to prepare nano-chitosan microspheres with anticoagulant function, and to detect their morpholog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safety. Methods: Nano-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synthesized by emulsion method and sulfonat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synthesized by sulfonation reaction. The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tosan sulfonated microspheres were describ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peak changes of specific groups were observed by IR spectra. Nano-chitosan microspheres and 1030g / L sulfat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added to SD rats' blood. The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2) hemolysis test was performed: deionized water, normal saline and 1030g / L sulfonat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added to 2%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of rabbits, respectively. The cytotoxicity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was determined by DMEM medium containing 10% fetal bovine serum (FBS) and extraction solution of 1030g / L sulfon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for 72 h.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sulfonat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had a good morphology, and the particle size was 50 nm. The infrared spectra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sulfonation substitution. In vitro clotting test showed that the sulfon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had a significant anticoagulant effect, and 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wa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sulfon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meet the safety standard of hemolysis rate less than 5%, and no hemolysis. The cytotoxic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extractant of sulfon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had no obvious cytotoxicity and its biological safety wa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综合外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声宇;张文清;;壳聚糖硫酸酯的合成及其抑菌作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年04期
2 罗华丽;臧剑甬;张秀娟;;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庆平;丁纯梅;;壳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万瑞;丁纯梅;李芳;郭钰静;;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对活性FM黑的吸附性能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张克胜,管其红,吴海泉,任艳,费良猛;壳聚糖对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4 刘卫星;刘高强;魏美才;;从马尾松毛虫中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5 许天委;张世清;黄俊生;;爪哇正青霉Q-5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6 孔涛;曲韵笙;朱连勤;朱风华;;壳聚糖硒的合成及其理化性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曹卫星;金兰淑;魏志恒;;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8 李冬霞;夏文水;;脂肪酶中具有壳聚糖降解活力酶组分的性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9 李鹏;李晓飞;黄绍洁;;铁酸钴/壳聚糖核壳磁性微球吸附Cr~(6+)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10 于小磊;赵大军;;不同品种蚂蚁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宁;杨俊玲;;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静;杨俊玲;;壳聚糖液晶的制备及表征[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冯博华;张子勇;殷旭东;饶华新;彭柳芬;;新型壳聚糖接枝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常菁;刘万顺;韩宝芹;梁晔;崔海栋;;壳聚糖基复合膜预防术后肌腱粘连机理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5 周彦斌;曾庆孝;吴小勇;宁初光;;壳聚糖与胃肠道健康[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舒俊林;杨智宽;刘勐伶;;EDTA、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土壤中铜的解吸及其影响因素[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7 许陈燕;沈新元;;壳聚糖/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陈燕;沈新元;;交联对壳聚糖/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付小蓉;朱昊;黄丹;;棉织物壳聚糖衍生物抗菌整理[A];“五洋杯”2010年江苏纺织学术论文集[C];2011年
10 薛永亮;伍钧;杨刚;唐骁;张大忠;;聚硅酸铝铁—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刚正;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其对含油废水絮凝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荣春;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贤;壳寡糖细胞内的亚定位及其在NF-κB通路、抗肿瘤、成骨分化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1年
4 冯永巍;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李星科;壳聚糖的增稠、乳化性质及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王干;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脊髓损伤基本问题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崔军;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复合GBR屏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肖定福;壳聚糖对仔猪生长、肠道屏障和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任群翔;氨基葡萄糖/壳寡糖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氧化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蔡泉源;壳聚糖及透明质酸的电化学降解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敏易;中药五号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湿热下注证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伊金玲;产甲壳素酶菌株HD002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丽华;壳聚糖/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延青;大豆蛋白—多糖共价复合物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田海锋;镍离子模板壳聚糖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何灵;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吸附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汪明;稀土壳聚糖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肌肉品质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郝明;攀钢轨梁厂净环水系统低磷水质稳定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饶艳;GSH敏感巯嘌呤—羧甲基壳聚糖高分子前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蒋晓宇;马尾松毛虫幼虫甲壳素的提取及其壳聚糖的制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榕青,郑梅,王诤毓,李双官;壳聚糖的初步稳定性研究[J];海峡药学;2000年04期
2 刘利萍,李苹,吴泽志,蔡绍皙;5-Fu壳聚糖/丝素复合磁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10期
3 徐志豪,刘富光,王选锭,郑经川,周志慧,严建平,任卓超,金祖武,徐俭朴;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10期
4 邵强,张玉海,陈永和,刘志,张道新,杨培谦;左旋氧氟沙星治疗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明义 ,耿奎士 ,巩运兰;壳聚糖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2年06期
2 王立强,崔福德,高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3期
3 张未;;壳聚糖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4年04期
4 郭仕华,贺艳丽;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5年08期
5 任建敏,吴四维;壳聚糖药物微球载体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卜寿山,方华丰,曹晓健,许金菊,徐兵,尹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微球的研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王莹;刘小平;;壳聚糖用于药物载体的制备及表征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年05期
8 张祖菲;周建平;霍美蓉;;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J];药学进展;2006年06期
9 任建敏;吴四维;余纯丽;;壳聚糖/聚乙烯醇微球吸附脲酶的特性及其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王红昌;孙晓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明;高金龙;王胜;赵孔双;;壳聚糖微球对药物缓释作用的介电监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郑t@;侯世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连艳;孟凡涛;马光辉;;尺寸均一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4 王怀玉;董利民;昝青峰;王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粘连原因分析[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5 马光辉;王连艳;魏炜;吴颉;张岳玲;吕坯平;苏志国;;用于蛋白质多肽药物给药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和药物活性保持策略[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杨子明;彭政;周敏;韩光涛;高为民;李思东;孔令学;李普旺;;叶酸修饰壳聚糖纳米载药微球靶向给药系统载体材料的研究[A];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秀珍;赵小钒;张树成;弭忠祥;王国夫;;微囊类样品的制备及观察[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周燕;刘宝林;韩宝三;杨晓昀;王欣;杨波;彭承宏;;冷冻干燥在壳聚糖多孔微载体制备过程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低温生物医学及器械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利民;刘峙嵘;;氨基化改性磁性壳聚糖树脂对Hg~(2+)和UO_2~(2+)的吸附[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10 彭湘红;张俐娜;;交联甲基化壳聚糖微球的药物释放行为[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祖菲邋 周建平 霍美蓉;控释、靶向、提高稳定性 多优势促进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张洁;壳聚糖拓展制剂应用空间[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维芬;壳聚糖肺部缓释微球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秉涛;壳聚糖复合剂在水处理中的净化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王芳芳;壳聚糖/稀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铬(VI)的吸附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刘占军;接枝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负载药物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钟志梅;含硫、磷壳聚糖新衍生物的制备、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袁毅桦;基于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改性聚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孟丽娜;环丙沙星壳聚糖缓释微球肺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3年
8 王琳;新型壳聚糖螯合树脂对金、银等金属的吸附回收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刘利萍;氟尿嘧啶磁性丝素/壳聚糖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刘亚平;新型粉体止血剂—壳聚糖/海藻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及生物医学特性检测[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艳;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适合于抗体分离的介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2 方超;壳聚糖/蒙脱土及壳聚糖/四氧化三铁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扬;载药壳聚糖类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郭盼盼;磁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的吸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志华;壳聚糖印迹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6 周赛春;壳聚糖键合硅胶的制备及其对Cr(Ⅵ)吸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韩颖达;新型壳聚糖/抗坏血酸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海峰;多种方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及其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陈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壳聚糖微囊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曹斌;叶酸改性半乳糖化壳聚糖药物载体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5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11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