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乳腺癌灶边缘界定的阻抗测量系统研究
[Abstract]:Bioimpedance spectrum features carry a wealth of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Many pat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local tissue impedance. The application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techniqu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breast cancer foci has a wide range of prospects and is easily accepted by people. For its non-invasive, fast and cheap characteristic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been concerned for many years. In our previous research work, we optimized the measuring electrodes and methods, and made a lot of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reast tissue in vitro, and achieved a good identification effect by extract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instrument frequency for 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and sets up a portable imped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defining the edge of breast cancer focus. The impedance measuremen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breast tissues were completed accurately. The hardware system adopts modularization design, including signal source module, demodulation module, signal conditioning module,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and measurement module, and makes compensation and calibration for each module. The synchronous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the signal source and the data acquisi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puter. Referring to the methods of Morimoto and Heinitz,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ree element fitting of the impedance measurement data of isolated tissue. The measur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Agilent4294A precision impedance meter, an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re extracted for further verification. Although the system has some errors, it can track the general trend of different models well and extract the feature parameters accurately. Final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is verified by measuring the pork.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776;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信群;放射治疗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命[J];国外核新闻;1994年07期
2 赵家太;冀宛丽;栗兵霞;;化疗对乳腺癌患者CD44V6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10期
3 刘成林;张新夷;;乳腺组织的位相衬度成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黄丽萍;王虹;程红;;舒适护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刘成林;张新夷;谢亚宁;刘涛;;乳腺组织中Ca、Fe和Zn的XANES谱[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林凯;;艾迪联合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威利·戴维森;;(粉红标签)系列突显女性关怀——你们并不孤单,骑行路上有“我”相伴[J];道路交通管理;2010年05期
8 李国芳;;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4期
9 杨洪钦;林清源;叶真;陈树强;谢树森;;乳腺组织温度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08期
10 叶真;苏毅明;王瑜华;杨洪钦;谢树森;;乳腺肿瘤红外热成像及其与超声影像的比较[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虹宇;;浅谈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龙;王健;岳峰;;三阴性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茂林;任立英;田金生;张俊英;李红英;靳丽;;乳腺癌的高频声像特征与病理基础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黄明光;段燕;张林浩;曹爱红;薛艳峰;董英俊;;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心率变异的变化[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潘绪莉;;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蓓;傅健飞;陈英;;三阴乳腺癌的预后分析[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徐艳君;张金玉;郑征;葛银林;;乳腺癌COMT、P2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龚建舟;蔡刚;陈兰飞;孟依然;陆宏芬;杨丽华;;运用影像引导对乳腺癌加速分割照射精度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卉;王琼;黄源;李佳圆;李卉;陶苹;雷放鸣;;SULT1A1 Arg213His基因多态性、烟熏肉类摄入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孙喜文;马玉彦;杨艳梅;蔡会龙;;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危险性[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时仲省;对乳腺癌患者 保乳需要综合考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杨步月;专家:乳腺癌患者应避免过度治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记者 包颖;救助贫困乳腺癌患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4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乳腺癌患者多举重[N];健康时报;2009年
5 记者 姬薇;我国乳腺癌患者九成“一刀切”[N];工人日报;2010年
6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兵河;三原则应对“中国特色”乳腺癌[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顾泳;乳腺癌近十年发病率增47%[N];解放日报;2010年
8 张献怀;治疗乳腺癌局部溃烂有新招[N];健康报;2010年
9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石远凯;乳腺癌有“中国特色”[N];健康时报;2010年
10 刘沙沙;个体化管理是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最佳途径[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涛;雄激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晓清;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及乳腺钠碘转运体功能调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赵刚;15型17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和1型5α-还原酶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亚红;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Nek2B在乳腺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罗剑锋;尿茶多酚、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杨金星;PAK4在乳腺癌发病机制和诊断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永恒;中药复方消岩液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吴慧慧;必需氨基酸及蛋氨酸二肽供给模式对奶牛乳腺组织α_s-酷蛋白合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9 陈元文;基底样乳腺癌与管腔A乳腺癌干/祖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红;钙化型乳腺癌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血清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钙化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朝辉;乳腺癌单细胞激光镊子拉曼光谱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明鑫;级联激活的免疫细胞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朱君;Nest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李曦洲;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魏国峰;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理分型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丁晓燕;认知—行为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刘加军;滋水清肝法治疗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姜勇;个体化治疗软件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有效性的验证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9 谷明;骨桥蛋白及其相关因子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邬江华;红花岗区5000例妇女乳腺普查结果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06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20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