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碳酸钠液相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0 11:48
【摘要】:以质量分数70%的硅酸三钙(Ca3SiO5,C3S)和30%磷酸氢钙(CaHPO4·2H2O,DCPD)复合得到的DCP30粉体材料为固相,以不同浓度碳酸钠溶液为液相,得到碳酸钠改性骨水泥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对不同浓度改性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添加碳酸钠液相,骨水泥初、终凝时间分别缩短至16和55min;调控碳酸钠液相浓度,可以实现短期抗压强度优化;使用碳酸钠后,固化自发生成羟基磷灰石(HA)。浸泡模拟体液(SBF)7天,材料表面覆盖HA沉积层,生物活性优越。碳酸钠液相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体系的水化性能、短期力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均优于Ca3SiO5水泥和未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Abstract]:Using 70% tricalcium silicate (Ca3SiO5,C3S) and 30% CaHPO4 _ 2H _ 2O _ (DCPD) as solid phase and sodium carbonate solution as liquid phase, sodium carbonate modified bone cement material was obtained. The modified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universal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itial setting time of bone cement was shortened to 16 and 55 minutes after adding sodium carbonate in liquid phase, the short-term compressive strength could be optimized by adjusting the liquid phas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carbonate, and hydroxyapatite (HA). Was formed spontaneously after the use of sodium carbonate. Immersing simulated body fluid (SBF) for 7 days,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was covered with HA deposit layer, and the bioactivity was superior. The hydration, short-term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sodium carbonate liquid modified silicon-calcium phosphate composite bone cement system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Ca3SiO5 cement and unmodified silicon-calcium phosphate composite bone cement system. It is a good bioactive bone repair material.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933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84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0181110064) 四川省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1JTD0006) 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分类号】:R318.08;O614.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强;李春江;;利用天然气的燃烧尾气制取碳酸钠[J];中国氯碱;2011年01期

2 张美华;朱建一;;工业二氧化碳生产技术讲座——第四讲 碳酸钠溶液法生产过程的分析及强化[J];应用化工;1985年01期

3 陈国民;钨酸钴和碳酸钠溶液的交互作用[J];江西冶金;1986年05期

4 刘建利;祖庸;张碧霄;路庆祥;;钼渣和低品位矿中钼的回收[J];无机盐工业;1991年05期

5 崔平;董小峰;陈勇;杨庆峰;陈启厚;水恒福;;碳酸钠对焦炭深部溶损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7期

6 王飞;张芹;邓冰;左倩;;3种调整剂对微细粒胶磷矿分散行为的影响[J];金属矿山;2011年02期

7 张淑云;;高纯碳酸钠的制造方法[J];无机盐工业;1992年04期

8 张永;王学谦;宁平;户朝帅;;碳酸钠溶液吸收处理硫化氢试验研究[J];云南化工;2006年02期

9 季美娟;;关于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7年03期

10 唐楷;颜杰;彭传丰;卢珊;高翰云;;废催化剂中提取锂盐的工艺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华;井凯;王祥荣;;碱处理对天然彩丝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全国印染助剂行业研讨会暨江苏省印染助剂情报站第25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念贻;张良苗;包新华;张振;陆文聪;;高钙煤灰渣溶出氧化铝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湖北房县一中课题组;孙中文;刘鑫;;改进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高翔;;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国军;崔群;张志勇;姚虎卿;;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Cu/ZnO/Al_2O_3催化剂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6 湖北房县一中课题组;孙中文;刘鑫;;改进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张九林;王红林;陈砺;严宗诚;;液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杨修镇;;安息香中总酸性成分的提取与含量测定[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陈梅兰;焦霞;朱岩;;离子色谱法测定环丁砜中痕量阴离子[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随清;王静;董诚明;冯卫生;;不同树龄山茱萸药材中鞣质的含量测定[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海;重赏之下 谁为勇夫[N];科技日报;2007年

2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水泥厂 郑永孝 原瑞芳;用氧化铝残渣生产水泥取得初步成功[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孙珂;两种淀粉糖浆的制作[N];河南科技报;2006年

4 杨先碧;吸收二氧化碳有妙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刘万珍;常用饲料添加剂的快速鉴别[N];湖北科技报;2005年

6 高邮市甘垛镇中心初中 姜金华;兴趣·乐趣·志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李连任;马驴骡秋季常见病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8 赵庆生;谈分离提纯[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检验部主任 鲁建国;家用洗衣机能效标识的检测[N];中国质量报;2007年

10 毕红;除草剂发生药害怎样补救[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会兰;12CaO·7Al_2O_3和γ-2CaO·SiO_2渣系氧化铝溶出性能及机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王新维;三尖杉碱的合成研究及百部碱骨架的构筑[D];兰州大学;2007年

3 周继红;直接电解两步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4 衡明星;泡桐在水中催化液化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学理;碳酸钠溶液解毒铬渣及堆肥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朱元松;Pt(H)-Pd轻水电解系统中的“过热”现象及激光触发效应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3 朱保仓;高碳石煤提钒新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周虎林;金属铜防腐膜的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样盛;全硫碳酸钠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卢进峰;梭子蟹壳制备壳聚糖和果酸钙的工艺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宋建争;氧化型钼精矿分离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8 张彦玲;碱溶碳分法氧化铝生产新工艺碳酸钠电解液中杂质铝的去除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黄越球;臭氧氧化法合成洋茉莉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刘振龙;两种有机磷农药在小白菜中的残留动态及去除残留方法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2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212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