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给药硝酸镨后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年
纳米铜肝肾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雷荣辉
【摘要】: 纳米铜在工业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毒理学资料甚少。本课题结合体内、外试验方法从细胞和整体水平探讨纳米铜的生物学效应(毒性)。目的在于揭示纳米铜的潜在靶器官、毒效应特征、识别毒性相关生物标志物,探讨毒性机制,为纳米铜的安全性评价、毒性监测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纳米铜和微米铜粒子的原始尺寸及分布分别为25nm (5~60nm)和17μm (0.5~38μm),纯度不低于99.9%。与微米铜相比,纳米铜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离子化倾向。其中与人工胃液作用2 h,纳米铜和微米铜的溶解率分别为2.1%和0.67%;采用完全培养基和1% HPMC新鲜分散的纳米铜悬浮液中纳米铜的离子转化率分别为27.01%和0.014%;40,100μg/ml纳米铜培养基悬浮液在培养环境下孵育24 h,纳米铜粒子可全部转化为铜离子;HepG2细胞不直接摄取纳米铜粒子。 纳米铜诱导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分别为:HepG2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线粒体、内质网及细胞核损害明显,严重者表现为多数细胞器消失;HK-2逐渐变圆,黏附性变差、脱落死亡;两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两种细胞活力下降,作用24h对HepG2和HK-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5.2和41.3μg/ml;相同摩尔浓度的纳米铜与氯化铜对HepG2或HK-2细胞活力抑制无差异;一价铜离子特异性螯合剂BCS可抑制纳米铜或氯化铜诱导的细胞毒性。 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且在此过程伴随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细胞内活性氧升高,后者可进一步诱导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害;纳米铜与细胞作用可引起负责细胞铜离子摄取、细胞内游离铜的螯合及铜的伴侣分子Ctr1、MT1X、MT2A、Atox和Cox17的mRNA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上调,细胞内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强。 大鼠纳米铜急性或亚急性经口毒性表现相一致,主要包括腹泻、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严重者伴有步态不稳,震颤及角弓反张;大鼠纳米铜急性经口毒性的LD50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834.3(790~930)mg/kg,微米铜的LD50值2000 mg/kg;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主要作用靶器官。 纳米铜经口反复染毒5d可致大鼠肝、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其中以200 mg/kg/d最为明显,可导致大鼠血清ALT、AST、TP、TG、TBILI、TBA、BUN和CREA水平明显升高,ALP和TCHO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呈点状或小灶性坏死;肾皮质和皮髓交界部位小管损害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橘红色结晶异物沉积;脾脏被膜萎缩,白髓减少。染毒结束一周,肝肾损害未完全恢复正常。50,100 mg/kg/d组,大鼠血清TCHOL和TG明显升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损害程度明显较高剂量组轻。微米铜200 mg/kg/d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部分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轻度肿胀。 大鼠的血清、尿液、肝脏和肾脏组织萃取成分的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纳米铜200 mg/kg/d可诱导大鼠血清醋酸盐,氮氧三甲胺,肌酐,饱和脂肪酸(CH2)n,CH2CH2*CO,CH2CO和不饱和脂肪酸C=CCH2C=C,CH=CH,磷脂CH2OPO2-,CH2OCOR水平升高,血糖降低;肝组织中肌酐升高,谷氨酰胺和牛磺酸降低;肾组织中乳酸升高,牛磺酸和糖降低;肝肾组织中甘油三酯类CH3–(CH2)n、(CH2)n和C=CCH2C=C均升高。纳米铜200 mg/kg/d染毒早期,可诱导大鼠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降低;染毒5d,可导致大鼠尿液中柠檬酸、α-酮戊二酸、乳酸、醋酸盐、N-氧三甲胺、糖和氨基酸水平升高和肌酐明显降低,提示出现典型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纳米铜200 mg/kg/d染毒大鼠尿液的时效轨迹分析表明,D5~6损伤最为严重,恢复期醋酸盐、N-氧三甲胺、柠檬酸和肌酐可作为监测指标。 此外,纳米铜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大鼠血清及肝肾组织中甘油三酯类成分升高。综上可知,纳米铜为中等毒材料,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主要作用靶器官;大鼠纳米铜短期反复经口染毒5d,50 mg/kg/d接近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相同质量浓度下,纳米铜的毒性明显高于微米铜,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是纳米铜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基础,转化为铜离子是纳米铜诱导毒性的重要方式,铜离子螯合剂可用于纳米铜的中毒治疗;纳米铜诱导的肝肾损伤可能与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脂类代谢紊乱、能量代谢紊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有关;尿液中柠檬酸、α-酮戊二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可作为纳米铜诱导肝肾损害的NMR标志物。代谢组学技术可作为纳米粒子在体毒性研究的重要手段,可快速评价机体生化成分变化,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持久性不同是纳米铜在体内、外试验模型中的重要区别之一,应依据研究目的恰当选择体内、外试验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B38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保华;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肝、肾毒性及作用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甄波;朱长虹;谢长生;刘子龙;蔡水洲;沈娅;狄海红;刘合芳;;纳米铜/聚合物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对猕猴宫腔液t-PA、PAF、PGE_2水平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华;纳米铜和硫酸铜对断奶仔猪生长、腹泻和消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2年
2 关荣发;纳米三价铬对生长肥育猪胴体组成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荣辉;吴纯启;杨保华;马华智;王青秀;廖明阳;;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血清的代谢组学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1期
2 施力光;杨茹洁;岳文斌;张春香;雷福林;;纳米硒对性成熟前波尔山羊睾丸发育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2009年01期
3 杜娟;高荣琨;;高铜的生理功能及其影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6年01期
4 陈辉,黄仁录,邸科前;纳米硒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进展[J];饲料工业;2005年17期
5 查龙应;许梓荣;王敏奇;;纳米技术在饲料行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6年05期
6 关正萍;潘晓亮;徐奇;杨武;孙敬礼;孙雪雪;;载铜硅酸盐纳米微粒对不同品种断奶仔猪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8年20期
7 师少军,李忠芳,曾繁典;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8 许一;张保森;徐滨士;高飞;史佩京;;纳米金属/层状硅酸盐复合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J];功能材料;2011年08期
9 孙胜敏;;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油溶性纳米铜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01期
10 廖沛球;薛蓉;吴亦洁;裴奉奎;李晓晶;;给药硝酸镨后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春凤;王以美;彭双清;邹莉波;檀德宏;颜贤忠;张琪;;TCDD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陈云芝;薛晓鸥;牛建昭;杨美娟;孙丽萍;;利用透射电镜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四物合剂对化疗后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及代谢物影响[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引乾;硒对山羊妊娠调节的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胥保华;纳米硒对Avian肉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王全军;利用毒理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Z24的毒理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王敏奇;纳米粒径化处理三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王彦波;载菌纳米级硅酸盐微粒的构建及其净化养殖水质的效果和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6 童春义;基于硒纳米颗粒的新型生物材料研制与表征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林艳萍;应用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肝损伤标志物[D];天津大学;2009年
8 王洪哲;高温溶剂法制备半导体纳米晶及其发光调制和形貌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胡云;Bridgman对顶砧的加压性能及快压制备高密度纳米硒块体材料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冯一秦;柱撑处理对蒙脱石纳米微粒吸附霉菌毒素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道;不同形貌碘化亚铜和氧化铜基纳米材料的结构构筑与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倩;利用半胱氨酸制备纳米硒(碲)及其形貌调控[D];暨南大学;2011年
3 郭璞;油溶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五邑大学;2010年
4 韩伟;“奥百乐”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唐家;改性蒙脱石对断奶仔猪生长及抗腹泻效果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俊;纳米铜/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的生物安全性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雷必勇;牛至油、纳米氧化锌及高剂量氧化锌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振江;藻蓝蛋白与Se(Ⅳ)、Au(Ⅲ)、Ag(Ⅰ)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尤萍;载铜硅酸盐纳米微粒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D];宁夏大学;2005年
10 黄海栋;片状纳米石墨和无机类富勒烯二硫化钼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凯;包翠芬;刘丹;;成年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制备方法[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11期
2 王世忠;陆荣柱;高坚瑞;韩方岸;;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年01期
3 任东升;周志俊;;三聚氰胺毒理学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年06期
4 周国强;陈春英;李玉锋;李炜;高愈希;赵宇亮;;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09期
5 甄波;朱长虹;谢长生;刘子龙;蔡水洲;沈娅;狄海红;刘合芳;;纳米铜/聚合物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对猕猴宫腔液t-PA、PAF、PGE_2水平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艳华;纳米铜和硫酸铜对断奶仔猪生长、腹泻和消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洪新;张英杰;刘月琴;敦伟涛;陈晓勇;韦伟;;代谢组学及其在养羊业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年S1期
2 孙美琦;李翠枝;张文;刘丽君;于海静;;三聚氰胺的毒理学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年07期
3 赵小华;何丽清;盖江华;;基于GC/MS技术的小青龙汤证大鼠尿液代谢物的动态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昭辉;董书伟;荔霞;薛慧文;申小云;刘永明;王胜义;刘世祥;齐志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在纳米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洪新;张英杰;刘月琴;敦伟涛;陈晓勇;韦伟;;代谢组学及其在养羊业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华伟;亚硒酸钠胁迫下斑点叉尾鮰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学义,曹斌云,田玮;铬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黄牛杂志;2000年03期
2 张中太,林元华,唐子龙,张俊英;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前景[J];材料工程;2000年03期
3 徐孝义,李杰,王安,阴季悌,刘纹芳,关湛铭,于福谦,王春玉,梁铁强;仔猪早期断奶对Fe、Cu、Mn、Zn、Se需要量的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1995年03期
4 高步先,夏耕田,张乃生;铬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6期
5 严乾临,黄志坚,林藩平;烟酸铬制剂对猪肉、肝脏残留量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2000年04期
6 江宵兵,柳树青;幼猪日粮添加高剂量铜促生长机制的探讨[J];福建畜牧兽医;1994年03期
7 陈强,蔡春标,李建生,黄印尧,董志岩;添加烟酸铬对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代谢及组织学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董志岩,方桂友,童斌,冯玉兰,潘瑞珍,林秀文;饲料中不同铜、铁、锌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酶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4期
9 魏红,李永国,俞耀庭;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年06期
10 李钟华,张秀媚,杨亭阁;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J];化工进展;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邓晓燕,张志焜;纳米铜粒子的热稳定性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年02期
2 陈莲英,章文贡;脉冲激光轰击法连续制备纳米铜研究[J];化工科技;2004年02期
3 欧雪梅,葛长路,汪剑,王博,朱华;润滑油添加剂分散纳米铜的摩擦学性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周克兵;梁志杰;;纳米铜防静电封存材料及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09年10期
5 张述林;李敏娇;李志源;熊苗;;吐温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修饰制备纳米铜研究[J];宁波化工;2009年03期
6 李丽萍;张海燕;林锦;庞晋山;贺春华;宁锌;;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09期
7 张念椿;刘彬云;王恒义;;全印制电路技术导电油墨的新型材料纳米铜制备[J];材料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8 孟灵灵;魏取福;黄新民;;基底结构对纳米铜膜光电性能影响[J];功能材料;2013年06期
9 王文;杨柯利;刘全生;智科端;;纳米铜粒子制备及二次稳定的研究[J];化学通报;2013年06期
10 杨珍;陆颖;董延茂;;含纳米铜添加剂的汽油机油行车试验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明阳;杨保华;吴纯启;丁日高;;利用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肾脏毒性机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杨保华;雷荣辉;吴纯启;廖明阳;;纳米铜体外的细胞毒性[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念椿;刘彬云;王恒义;;全印制电路技术导电油墨的新型材料纳米铜制备[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新更;杨辉;吴丽雄;;纳米铜颗粒的制备[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詹树林;丁新更;吴丽雄;;纳米铜-银复合导电颗粒的制备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立峰;胡海岩;;纳米铜线的动力屈曲[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王彦妮;张志琨;;聚乙炔在纳米铜粒子表面的生长方式[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欧雪梅;葛长路;佟雪峰;汪剑;;纳米铜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兴棨;[N];电子资讯时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红;[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雷荣辉;纳米铜肝肾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2 文瑾;表面修饰纳米铜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廖明阳;纳米铜和微米铜的毒性比较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先黎;电刷镀大块纳米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会平;纳米铜及氧化(亚)铜薄膜的微观结构及性能[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保华;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肝、肾毒性及作用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7 孟灵灵;涤纶基布表面磁控溅射纳米铜膜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忠瑞;纳米铜/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溶液混合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朝阳;纳米铜对猪肾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梁森;纳米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周新丰;纳米铜催化α,β-不饱和酮β-硼酯化及其产物原位脱硼反应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高旭瑞;纳米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胡昕明;电刷镀纳米铜的制备及室温拉伸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杜艳;纳米铜制备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郭富;用于印刷电子技术的纳米铜墨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潇潇;纳米铜及铜银双金属复合粉的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10 聂昆深;纳米铜导电墨水的研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给药硝酸镨后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4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