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与人角膜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13:14
  角膜病在世界致盲性眼病中仅次于白内障,是导致眼盲的第二大原因。角膜感染、角膜外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角膜病。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早期角膜病还有治愈的可能,而晚期角膜病最终会导致角膜盲。世界上超过4000万人因角膜病而致盲。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盲患者最有为效的方法,但需求增加和供体来源缺乏是使角膜移植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角膜组织工程的兴起为组织工程人角膜和组织工程人角膜基质的体外重建以及患者通过临床角膜移植重建光明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角膜时,支架材料的选择成了制约组织工程角膜构建的重要环节。目前,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材料主要有胶原、异种角膜基质、壳聚糖等天然材料,此外,还包括一些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不同生物胶原生物理化性质相似。与其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相比,胶原在可降解性、免疫原性、安全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人I型、V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以及硫酸软骨素等为主要原料,制备胶原蛋白复合支架。通过优化调整I型胶原的浓度,对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同时,综合对比胶原蛋白...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与人角膜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透明度照片

复合支架,胶原蛋白,扫描电镜


01020400 500 600 700 800波长/nm图 3-2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透光率Fig.3-2 The rate of light transmission of composite collagen scaffolds3.3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含水量按如上检测方法,测得不同浓度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含水量分别为:SR9 mg/ml=94.15%±0.2%;SR10 mg/ml=93.62%±0.3%;SR11 mg/ml=91.26%±0.2%。3.4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表面结构由胶原蛋白复合支架扫描电镜结果(图 3-3)可知,制备的胶原蛋白复合支架表面布满孔隙,属于多孔支架材料;随着胶原浓度的升高,胶原蛋白复合支架连续性增强,呈现膜状,与 HE 染色结果相一致。

透射电镜,复合支架,胶原蛋白,HE染色


图 3-4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 HE 染色Fig.3-4HE of composite collagen scaffoldsA, 9 mg/mL; B, 10 mg/mL; C, 11 mg/mL3.6 胶原蛋白复合支架的超微结构胶原蛋白复合支架透射电镜结果(图 3-5)可知,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中的胶原纤维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方向有序排列。不同浓度胶原蛋白复合支架胶原纤维排列状况差别不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及相关蛋白研究进展[J]. 张战锋,黎小琼,黄宪章.  检验医学. 2011(10)
[2]STAT3信号通路及其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 刘俊,冯学泉,王金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07)
[3]mTOR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J]. 陈洪菊,屈艺,母得志.  生命的化学. 2010(04)
[4]雷帕霉素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凋亡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J]. 师佳佳,贾晓辉,李晓红,成志勇,魏晓璇,孙立红,刘泽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9(02)
[5]羊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杨瑞青,崔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11)
[6]以纤维蛋白为基质网架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构建[J]. 顾国贞,王芳,谷树严,周鸿雁,才子斌,石毅,丛登立,颜炜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5)
[7]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材料再生丝素膜的生物相容性[J]. 闫涛,张明昌.  国际眼科杂志. 2008(08)
[8]壳聚糖构建的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实验研究[J]. 林旭明,赵靖,史伟云.  眼科研究. 2008(06)
[9]EDC/NHS交联对胶原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J]. 王迎军,杨春蓉,汪凌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2)
[10]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材料研究现状[J]. 房兴峰,赵靖,谢立信.  眼视光学杂志. 2007(05)

博士论文
[1]利用非转染人角膜基质细胞系体外重建组织工程人角膜基质的实验研究[D]. 胡修忠.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角膜基质细胞缝隙连接调控机制及胶原降解作用的研究[D]. 郝继龙.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3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003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