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硅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4:10
本文关键词:含硅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体外生物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用沉淀和水热两种方法制备了不同Si含量的Si-HAP,并用XRF,XRD, FT-IR, Raman,固体NMR, FESEM和TEM等方法对其组成,晶相,微结构,形貌和晶界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Si含量和合成方法对材料结构和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沉淀方法制备的不同Si含量的Si-HAP对甲基橙和刚果红的光催化性能。探究了Si含量对HAP光催化效率和光催化动力学的影响。 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 1.沉淀法制备样品中能够掺入Si的量是有限的,掺入Si的最高含量为0.9%。含Si质量分数0.9%的Si-HAP保持原来的晶体结构。沉淀法是获得Si-HAP的有效合成方法。FT-IR表明沉淀法制备样品的Ca缺陷比较明显,所有样品中未发现CO32-基团。Raman结果中也未看到CO32-基团和SiO44-基团。固体NMR直接证明SiO44-代HAP结构中PO43-,进入HAP晶格,而不是在HAP表面。SiO44-基团取代PO43-基团引起OH-减少以保持电荷中性。FESEM结果发现,沉淀法合成的样品呈微球或微杆状,团聚明显。而水热法合成样品不规则球状,团聚较少。从TEM图中可以看到沉淀法合成的样品边界光滑,相对粘连,三结点数目较多。水热法合成的样品边界粗糙,相对分离。 2.样品浸入SBF中的体外生物活性实验发现,相对于水热法合成样品,沉淀法合成样品的生物活性更高。对比化学当量HAP,沉淀法制备Si-HAP中Si的加入利于体外生物活性的提高,并且随Si含量的增加样品体外生物活性增强。研究证实Si的加入引起HAP溶解度的增加,使其体外生物活性提高。此外,Si取代也可通过减小晶粒尺寸,降低结晶度,增加Ca缺陷和三结点数目促进HAP体外生物活性的提高。该机理需进一步探究。 3.光催化实验表明,UV照射下Si-HAP对MO和CR两种染料溶液的去除率随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与没加催化剂的空白对照组相比,Si-HAP在UV照下的光催化效率提高。特别是,Si含量0.8%的Si-HAP在中性条件下4h对MO溶液的去除率为80%。Si-HAP对MO和CR的最大去除能力分别为2.28和3.59mgg-1。Si-HAP对MO和CR染料溶液的光催化过程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由于Si-HAP的长期稳定性,经过光催化实验后通过简单的回收可以循环多次使用,降低成本。
【关键词】:含硅羟基磷灰石 沉淀法 水热法 体外生物活性 光催化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绪论7-20
- 1.1 生物材料概述7-9
- 1.1.1 生物材料发展历程7-8
- 1.1.2 生物材料分类与用途8-9
- 1.2 羟基磷灰石材料9-14
- 1.2.1 HAP组成,晶体结构和性质9-11
- 1.2.2 HAP应用及发展动向11-12
- 1.2.3 Si-HAP制备方法12-14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意义14-16
- 参考文献16-20
- 第二章 含硅羟基磷灰石制备和表征20-35
- 2.1 引言20
- 2.2 含硅羟基磷灰石制备基本过程20-22
- 2.2.1 实验试剂20-21
- 2.2.2 实验仪器21
- 2.2.3 实验步骤21-22
- 2.3 表征结果与讨论22-32
- 2.3.1 XRF分析23
- 2.3.2 XRD分析23-25
- 2.3.3 FT-IR分析25-26
- 2.3.4 Raman分析26-27
- 2.3.5 固体NMR结果27-29
- 2.3.6 SEM结果29-31
- 2.3.7 TEM结果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参考文献33-35
- 第三章 含硅羟基磷灰石体外生物活性研究35-46
- 3.1 引言35
- 3.2 材料和方法35-38
- 3.2.1 实验试剂35-36
- 3.2.2 实验仪器36
- 3.2.3 模拟体液(SBF)配制36-38
- 3.2.4 样品制备38
- 3.3 表征方法38
- 3.4 体外生物活性实验38-39
- 3.5 体外生物活性结果与讨论39-44
- 3.6 本章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6
- 第四章 沉淀法制备含硅羟基磷灰石对偶氮染料的光催化性能46-55
- 4.1 引言46-47
- 4.2 实验与方法47-48
- 4.2.1 实验试剂47
- 4.2.2 实验仪器47
- 4.2.3 样品制备47-48
- 4.3 结果与讨论48-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55
- 第五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55-57
- 5.1 工作总结55-56
- 5.2 后续工作展望56-57
- 研究生期间已投稿和已发表文章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圣淋;吕宇鹏;;模拟体液浸泡法评价生物材料的研究与问题[J];材料导报;2011年19期
2 毛萱,吴佩珠,汤顺清,黄耀熊,唐福星;六偏磷酸钠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水中分散行为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3 王勃生,孙福玉,孟庆恩,高振英;第三代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1期
4 宋晓艳,张玉清,张杰,李俊贤;聚氨酯弹性体/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学报;2004年05期
5 储成林,朱景川,尹钟大,王世栋;致密羟基磷灰石(HA)生物陶瓷烧结行为和力学性能[J];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6 廖其龙,徐光亮,尹光福,周大利,郑昌琼,李晓东;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水热合成[J];功能材料;2002年03期
7 刘传桂,孙昌,孙康宁;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沈卫,顾燕芳,刘昌胜,孙祥明,胡黎明;羟基磷灰石的表面特性[J];硅酸盐通报;1996年01期
9 李新化,郑治祥,汤文明,吕君,刘君武;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展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陈清宇;翁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10期
本文关键词:含硅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体外生物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2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