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微拉伸粘接强度的体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14:57
目的:研究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以及树脂表面处理和老化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离体牙牙本质块、树脂块及瓷试块,使用树脂水门汀粘固。根据粘固底物(牙本质与瓷或树脂与瓷)、不同树脂表面处理以及是否温度循环老化进行分组。对照组为牙本质与瓷粘固(A1、A2组);实验组为树脂与瓷粘固,对树脂表面不处理(B1、B2组)或分别进行以下处理,即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1、C2组)、硅烷化(D1、D2组)、粗化(E1、E2组)、抛光(F1、F2组)处理后再与瓷粘固。将粘固后的试块切为长方体试件,试件制备后即刻(A1~F1组)或经温度循环后(A2~F2组)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形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化前后,未经表面处理的树脂与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B1 (30.02±3.85) MPa,B2(26.83±3.14) MPa]均高于牙本质与瓷[A1 (20.55±4.51) MPa,A2 (12.94±0.69) MPa](P <0.05)。与未行表面处理(B1、B2组)相比,经表面处理后树脂与瓷(C1~F1、C2~F2组)的粘接强度差...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5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复合树脂、牙本质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
老化后,硅烷化处理组(D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低于未处理组(B2)、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组(C2)和粗化组(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抛光组(F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低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组(C2)抛光组老化后(F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降低,与老化前(F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其余各复合树脂组老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2)。
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微拉伸试件断裂面,断裂类型以粘接破坏(断裂面位于树脂水门汀层)为主(图3)。界面破坏类型与温度循环老化处理相关,结果显示:(1)牙本质与玻璃陶瓷粘固试件(A1、A2)老化前后的断裂类型均为粘接破坏(20/20);(2)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粘固试件(B1~F1)中断裂类型为混合破坏(断裂面累及树脂水门汀及粘固底物,图和粗糙组(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4)的情况:老化前有6个(6/50)试件(图3),老化后(B2~F2)仅有1个(1/50,图3),其余均为粘接破坏(图5);(3)硅烷偶联剂处理组(D1、D2)老化前后的断裂面可观察到大量“气泡”样结构存在(图6),其他组试件均未观察到“气泡”存在。
本文编号:3560462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5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复合树脂、牙本质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
老化后,硅烷化处理组(D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低于未处理组(B2)、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组(C2)和粗化组(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抛光组(F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低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组(C2)抛光组老化后(F2)的微拉伸粘接强度降低,与老化前(F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其余各复合树脂组老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2)。
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微拉伸试件断裂面,断裂类型以粘接破坏(断裂面位于树脂水门汀层)为主(图3)。界面破坏类型与温度循环老化处理相关,结果显示:(1)牙本质与玻璃陶瓷粘固试件(A1、A2)老化前后的断裂类型均为粘接破坏(20/20);(2)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粘固试件(B1~F1)中断裂类型为混合破坏(断裂面累及树脂水门汀及粘固底物,图和粗糙组(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4)的情况:老化前有6个(6/50)试件(图3),老化后(B2~F2)仅有1个(1/50,图3),其余均为粘接破坏(图5);(3)硅烷偶联剂处理组(D1、D2)老化前后的断裂面可观察到大量“气泡”样结构存在(图6),其他组试件均未观察到“气泡”存在。
本文编号:3560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56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