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Kartogenin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修复骨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01:46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8亿同胞给我们带来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带来种种问题。年龄老化、外伤等原因使得中国的软骨损伤病人超过1亿,并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这样的病人只会越来越多。而软骨因为自身的特性,在损伤后不能有效的自我修复,而且软骨损伤的积累会最终导致人丧失劳动能力。这给社会和医学界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应该如何救助软骨损伤的病人。近年来的研究将这一问题的答案越来越集中在组织工程领域,使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软骨损伤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进一步的研究投入。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指在在体外使用生物材料或人工材料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再将支架植入生物体内替代原有的功能器官或组织的技术。因为组织工程技术大量应用于器官及组织的重建的医学领域,又被称为再生医学。在实验设计上,在软骨及骨组织的修复中分别使用物理化学性质相近的壳聚糖和羟基磷灰石为材料制备骨软骨支架,并负载具有促进软骨修复作用的Kartogenin活性小分子作为软骨修复的活性因子,以加强软骨修复性能。实验方法在本实验中,采用了与人体骨骼成分一致的羟基磷灰石及有助于软骨修复的壳聚糖[2]作为支架...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片上半部分为样品C的XRD衍射图像,下半部分为标准的羟基磷灰石特征峰二、FTIR结果
样品的FTIR光谱
图 3 4 万倍放大的样品放大图像样本的微纳米大致均匀,球体直径为 800nm-1400nm明显,判断为棒状或者薄片状。而这部分具有粗大条的微纳米球相比较,可以发现具有粗大条索影的微纳缘处透光性也更差。而这些条索影可以发现起始部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仿生功能化骨修复材料研究[J]. 杜昶,赵娜如,叶建东,陈晓峰,王迎军. 中国材料进展. 2012(05)
[2]不同孔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比较[J]. 王大平,韩云,朱伟民,陆伟,刘浩江,江捍平,熊建义,刘健全,欧阳侃,刘伟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48)
[3]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朱伟民,王大平,孟志斌,刘健全,欧阳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6)
[4]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再血管化研究[J]. 朱伟民,王大平,熊建义,陈信. 中国微循环. 2006(05)
[5]髌骨软骨拉伸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研究[J]. 孟广伟,程杰平,马洪顺. 医用生物力学. 2003(04)
[6]关节软骨压缩特性的实验研究[J]. 孟维春,董启榕. 医用生物力学. 2003(01)
[7]骨组织工程支架及生物材料研究[J]. 方丽茹,翁文剑,沈鸽,韩高荣,Santos JD.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3(01)
[8]髌骨软骨粘弹特性的实验研究[J]. 翁习生,仉建国,张嘉,邱贵兴,马洪顺,朱庆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9(01)
本文编号:3583860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片上半部分为样品C的XRD衍射图像,下半部分为标准的羟基磷灰石特征峰二、FTIR结果
样品的FTIR光谱
图 3 4 万倍放大的样品放大图像样本的微纳米大致均匀,球体直径为 800nm-1400nm明显,判断为棒状或者薄片状。而这部分具有粗大条的微纳米球相比较,可以发现具有粗大条索影的微纳缘处透光性也更差。而这些条索影可以发现起始部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仿生功能化骨修复材料研究[J]. 杜昶,赵娜如,叶建东,陈晓峰,王迎军. 中国材料进展. 2012(05)
[2]不同孔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比较[J]. 王大平,韩云,朱伟民,陆伟,刘浩江,江捍平,熊建义,刘健全,欧阳侃,刘伟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48)
[3]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朱伟民,王大平,孟志斌,刘健全,欧阳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6)
[4]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再血管化研究[J]. 朱伟民,王大平,熊建义,陈信. 中国微循环. 2006(05)
[5]髌骨软骨拉伸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研究[J]. 孟广伟,程杰平,马洪顺. 医用生物力学. 2003(04)
[6]关节软骨压缩特性的实验研究[J]. 孟维春,董启榕. 医用生物力学. 2003(01)
[7]骨组织工程支架及生物材料研究[J]. 方丽茹,翁文剑,沈鸽,韩高荣,Santos JD.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3(01)
[8]髌骨软骨粘弹特性的实验研究[J]. 翁习生,仉建国,张嘉,邱贵兴,马洪顺,朱庆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9(01)
本文编号:358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58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