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大鼠BMSCs/EPCs联合培养与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3:3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此基础上探讨应用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聚乳酸作为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研究目的通过以下四个实验来实现:1.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1)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取第二代(P2)细胞为实验组,应用成骨诱导液将间充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以未诱导组为对照组,采用茜红素染色观察培养细胞的钙结节的形成,以及定量检测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2.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骨髓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1)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得晚期内皮祖细胞(2)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表型,鉴定所获得的培养细胞为晚期内皮祖细胞3.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骨髓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联合培养复合聚乳酸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1)分别获得p2代BMSCs,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培养5

【文章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鼠BMSCs/EPCs联合培养与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钙结节茜红素染色A:诱导组;B:非诱导组钙结(×40)

贴壁细胞,血细胞,梭形,多角形


从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经过48h培养,首次换液,吸取培养液,连同未贴壁的细胞弃去,可见少量梭形或多角形贴壁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混有少量圆形血细胞(图2-1),为原代(P0)细胞。原代细胞生长缓慢,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梭形贴壁细胞增殖明显,圆形血细胞随换液逐渐去除,形成形态不等的细胞克隆。培养14天左右局部细胞汇合可达80%~90%,汇合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 (图2-2) 或平行排列(图2-3)。细胞增殖迅速,可稳定传代, 子代细胞单层生长, 紧密结合, 成“ 铺路石”样(图2-4)

梭形,细胞,形态,贴壁细胞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梭形贴壁细胞增殖明显,圆形血细胞随换液逐渐去除,形成形态不等的细胞克隆。培养14天左右局部细胞汇合可达80%~90%,汇合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 (图2-2) 或平行排列(图2-3)。细胞增殖迅速,可稳定传代, 子代细胞单层生长, 紧密结合, 成“ 铺路石”样(图2-4), 增殖力旺盛, 符合晚期EPC 形态特征。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重新接种后3天的贴壁细胞CD34阳性率达到68%(图2-5)。3.3 免疫细化学染色结果:培养21天的子代细胞vW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 万光勇,蔡景龙,张明宾.  上海口腔医学. 2008(06)
[2]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两种分离方法及其对比研究[J]. 郑奇军,刘维永,易定华,俞世强,刘洋,欧阳辉,程亮,蔡振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04)
[3]与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表达的影响[J]. 张蕾,陈槐卿,Nguyen.Tran.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04)
[4]联合培养时诱导的内皮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J]. 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10)
[5]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复合PDLLA的体外实验研究[J]. 张健,胡敏,张文怡,柯杰.  口腔医学研究. 2005(05)
[6]成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形态的影响[J]. 张健,胡敏,张文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04)
[7]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生物学特性[J]. 芮钢,王者生,吕刚,高景恒,李秀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04)
[8]兔骨膜成骨细胞与肾血管内皮细胞间接共培养的体外实验研究[J]. 朱伟南,杨志明,李秀群,张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2(05)



本文编号:3620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620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