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贵金属—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作用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7-05-15 17:10

  本文关键词:贵金属—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作用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血清中的低分子量物质中含有大量可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为肽类标志物。目前对人类血清中肽类生物标志物的分析鉴定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然而由于血清中肽段的含量很低,且有大量共存的高丰度大蛋白,因此很难通过质谱技术直接检测血清获得高质量的肽指纹图谱。因而,去除高分子量蛋白的干扰并提高样品分子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中的解吸离子化效率,成为当前肽组学研究中急需的技术。多孔硅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尺寸排阻效应,可以有效地富集血清中的低分子量物质。此外,当其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在一起时,构成了贵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该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同时在光照时能提高二者之间的电荷转移能力,有利于MALDI的解吸离子化。基于贵金属-多孔硅半导体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本文初步探索了其对MALDI离子化效率的提高效果以及其在血清低分子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1)综述了肽组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生物质谱技术在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介孔材料在蛋白质富集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影响MALDI离子化效率的因素。综述了贵金属纳米颗粒以及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质及其应用。 (2)本文基于多孔硅的尺寸排阻效应及其半导体特性,结合了贵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研发了一种新型的MALDI样品靶——金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硅芯片。通过胰岛素模型样本探索了该芯片对检测信号的增强效果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胰酶酶解液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混合样本对人体的血液环境进行了模拟,验证了该芯片材料对大分子量蛋白的排阻效应以及对低丰度小分子物质的检测效果。此外,还将此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分析检测中。结果表明,点在此芯片上的血清样品可以通过MALDI-TOF-MS技术直接检测,并获得较高保真度的肽指纹图谱,联用统计学软件聚类分析得到正常人和癌症病人的区分度为80%,体现了该芯片材料在肽组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3)本文基于贵金属-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性质,制备了钯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硅芯片,研究了该样品靶对血清中肽段检测性能的提高效果,并系统探索了其对MALDI检测信号的增强机理。研究发现多孔硅具有很好的尺寸排除作用,可有效地抑制大蛋白的干扰,对小分子物质进行富集,并且多孔硅基底提高了表面粗糙度,有利于基质的分散并形成均匀的结晶,提高了MALDI的检测性能和重复性;钯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可以提高其对激光能量的吸收能力,并传递给样品,促进样品分子的解吸离子化;钯纳米颗粒与多孔硅半导体之间产生电荷转移现象,钯纳米颗粒中的电子传递给了半导体,并与多孔硅中的空穴复合,使得大量的正电荷积累在钯纳米颗粒的表面,对正离子检测模式下低分子量物质的解吸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孔硅贵金属纳米颗粒 等离子体纳米结构 低分子量肽段 激光解吸离子化 信号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63;R318.08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目录11-13
  • 缩略语说明13-14
  • 第一章 综述14-32
  • 1.1 肽组学14-16
  • 1.1.1 肽组学的研究意义14-15
  • 1.1.2 肽组学的研究技术15-16
  • 1.2 生物质谱技术在肽组学中的应用16-24
  • 1.2.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17-19
  • 1.2.2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19-20
  • 1.2.3 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20-21
  • 1.2.4 多孔硅上的解吸离子化质谱21-22
  • 1.2.5 纳米结构引发剂质谱22-24
  • 1.3 多孔纳米材料在肽组学中的应用24-27
  • 1.3.1 有序介孔硅材料24-26
  • 1.3.2 有序介孔碳材料26-27
  • 1.4 MALDI的信号增强机理27-28
  • 1.4.1 MALDI的离子化机理27-28
  • 1.4.2 影响MALDI离子化的因素28
  • 1.5 贵金属与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28-31
  •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31-32
  • 第二章 金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及应用32-54
  • 2.1 引言32-33
  • 2.2 实验部分33-41
  • 2.2.1 仪器和试剂33-36
  • 2.2.2 PSi-GNPs芯片的制备及表征36-39
  • 2.2.2.1 PSi-GNPs基底制备36-37
  • 2.2.2.2 PDMS阵列制备37-38
  • 2.2.2.3 PSi-GNPs芯片阵列制备38
  • 2.2.2.4 PSi-GNPs芯片的表征38-39
  • 2.2.3 质谱分析39-41
  • 2.2.3.1 MALDI靶基底的制备40-41
  • 2.2.3.2 MALDI-TOF-MS分析检测41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41-52
  • 2.3.1 PSi-GNPs芯片在MALDI-TOF检测中对肽段质谱信号的影响41-42
  • 2.3.2 PSi-GNPs芯片的信号增强机理42-43
  • 2.3.3 PSi-GNPs芯片的结构优化43-47
  • 2.3.4 PSi-GNPs芯片对HRP酶解液-BSA混合样本中肽段的检测47-49
  • 2.3.5 PSi-GNPs芯片对血清样本的肽指纹图谱检测49-50
  • 2.3.6 PSi-GNPs芯片对癌症患者的聚类分析50-52
  • 2.4 结论与展望52-54
  • 2.4.1 本章小结52
  • 2.4.2 研究展望52-54
  • 第三章 钯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硅芯片对MALDI解吸离子化过程的增强机理研究及应用54-75
  • 3.1 引言54
  • 3.2 实验部分54-60
  • 3.2.1 仪器和试剂54-57
  • 3.2.2 Pd-PSi芯片的制备及表征57-59
  • 3.2.2.1 Pd-PSi基底制备57
  • 3.2.2.2 PDMS阵列制备57-58
  • 3.2.2.3 Pd-PSi芯片阵列制备58
  • 3.2.2.4 Pd-PSi芯片的表征58-59
  • 3.2.3 MALDI-TOF-MS分析检测59-60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60-73
  • 3.3.1 Pd-PSi芯片对血清中小分子物质的选择性增强60-63
  • 3.3.2 Pd-PSi芯片的增强机理63-69
  • 3.3.2.1 Pd-PSi芯片的富集作用63
  • 3.3.2.2 钯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63-66
  • 3.3.2.3 Pd-PSi芯片的电荷转移效应66-69
  • 3.3.3 Pd-PSi芯片的结构优化69-71
  • 3.3.4 Pd-PSi芯片对癌症患者的聚类分析71-73
  • 3.4 结论与展望73-75
  • 3.4.1 本章小结73-74
  • 3.4.2 研究展望74-75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4.1 总结75
  • 4.2 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90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工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磊;;浅议芯片的高清智能化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2013年10期

2 赵金毅;白素兰;黄文胜;陈颖;;应用可视芯片技术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方法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8期

3 胡连荣;信息便捷 隐私难保[J];金属世界;2003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光芯片”开启崭新通讯时代[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英特尔发布四款最新芯片组[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高丽华 周智;中国芯片设计产业迈入“弱冠期”[N];计算机世界;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少将;高集成度芯片支持高清电视普及[N];中国电子报;2009年

5 本报通讯员 万苗苗;ST腾飞成为芯片巨人[N];中国电子报;2001年

6 记者 李文爽;中国芯片设计 亟待打破困局[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陈彬 孔德芳;大系统变小芯片 小芯片有大天地[N];科技日报;2006年

8 ;韩国芯片业“二次革命”(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9 张小明;单芯片:竞争的焦点[N];中国电子报;2000年

10 柳一;创新,决定未来[N];中国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曜;微纳光学环腔生物传感芯片的制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苏璞;牛奶中多种抗生素的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郑朝霞;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邹志青;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5 施朝霞;CMOS细胞膜电位和pH值传感芯片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王骏;细胞电旋转芯片的介电力场计算模型及系统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海军;加密芯片的旁道攻击防御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楠;多农兽药残留检测的高通量悬浮芯片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9 朱学林;电化学检测的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梦君;基于免疫亲和原理的循环肿瘤细胞富集/筛选芯片的构建及应用初探[D];重庆大学;2012年

2 艾金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芯片的低功耗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晓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心跳探测芯片的设计[D];湖南大学;2006年

4 朱婷;陈列式CMOS生物电信号传感芯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力;DVB-S信道接收芯片字节处理环节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邑博;排列码加密芯片的设计及其在语音通信中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韩园园;YHFT-DX关键电路测试芯片的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陆嘉莉;低电压驱动模式的电泳芯片性能分析和芯片电泳过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黄小玲;连续流细胞电融合芯片的数学仿真[D];重庆大学;2013年

10 孟辉;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信号处理专用芯片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贵金属—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作用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68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