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多酚涂层及其在抗血小板粘附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01 16:50
血液接触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材料与血液接触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如血小板和白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不仅造成血栓和炎症等不良后果,同时也影响生物材料的功能。目前设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材料主要有两种策略:1)利用具有防污效应的亲水高分子构建生物惰性表面;2)利用抑制细胞粘附的生物分子构建生物活性表面。上述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惰性表面的构建需要复杂的化学合成和表面修饰步骤;生物活性分子的引入不仅增加了材料的成本,还容易出现变性和降解等问题。由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含有抗血小板激活和抗炎症等优异的生物活性,且能通过螯合自组装作用简单快速地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在材料表面修饰自组装多酚涂层而实现抗血小板和抗白细胞粘附的研究思路。论文首先研究了构建稳定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将构建的多酚涂层应用于抗血小板粘附研究,最后探讨了该涂层抗白细胞粘附的效果以及在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论文首先研究了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成膜过程和稳定性。以单宁酸(TA)为模型多酚分子,利用TA与Fe3+的螯合作用在材料表面自组装成膜(TA-FeⅢ)。重点考察了关键影响因素即反应物的...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
1 绪论
1.1 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血小板粘附
1.1.2 纤维蛋白原吸附
1.1.3 抗血小板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1.4 白细胞粘附
1.1.5 抗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1.2.1 多酚及其理化性质
1.2.2 多酚的生物学活性
1.2.3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1.3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1.3.1 循环肿瘤细胞
1.3.2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成膜过程及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不同修饰条件下制备自组装多酚涂层
2.2.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和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物投料顺序的影响
2.3.2 成膜环境pH值的影响
2.3.3 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研究及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3.2.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3.2.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3.2.5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3.2.6 自氧化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性能
3.2.7 PDMS印章的制备
3.2.8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3.2.9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3.2.10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3.3.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3.3.3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3.3.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3.3.5 自氧化沉积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3.3.6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及血小板粘附
3.3.7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4.2.3 血液的收集和处理
4.2.4 纤维蛋白原吸附
4.2.5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4.2.6 血小板粘附
4.2.7 血小板激活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4.3.2 纤维蛋白原吸附
4.3.3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4.3.4 血小板粘附
4.3.5 血小板激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自组装多酚涂层对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5.2.3 酚羟基功能化表面的制备
5.2.4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5.2.5 材料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粘附及抗炎症效应
5.2.6 Anti-EpCAM抗体的表面修饰
5.2.7 癌细胞培养与传代
5.2.8 癌细胞的捕获
5.2.9 捕获癌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
5.2.10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5.3.2 PBMCs细胞粘附和抗炎症效应
5.3.3 酚羟基基团对癌细胞捕获效果的影响
5.3.4 癌细胞的高效捕获
5.3.5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捕获方法研究进展[J]. 邓勇,林金明. 分析科学学报. 2014(05)
[2]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和生物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J]. 石强,栾世方,金晶,石恒冲,殷敬华,李勇刚. 中国材料进展. 2014(04)
[3]茶多酚的抗炎研究进展[J]. 孙海岚,杨剑. 重庆医学. 2012(35)
[4]纤维蛋白原的空间结构特征[J]. 王永先,包斌,宋瑞瑞,吴文惠. 生理科学进展. 2012(05)
[5]选择素及其配体与白细胞的起始粘附[J]. 曾宪录,巴雪青,魏民,高艳光,李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05)
[6]白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进展[J]. 佟松.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4(01)
博士论文
[1]纤溶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唐增超.苏州大学 2016
[2]生物材料的表面构建及其对血清蛋白质粘附和细胞行为的影响[D]. 邓君.浙江大学 2015
[3]基于多酚的心血管材料表面多功能涂层研究[D]. 罗日方.西南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单宁酸在纳米银功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 李冬冬.天津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QCM技术的血浆蛋白和血小板吸附行为研究[D]. 李贵才.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34311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
1 绪论
1.1 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血小板粘附
1.1.2 纤维蛋白原吸附
1.1.3 抗血小板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1.4 白细胞粘附
1.1.5 抗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1.2.1 多酚及其理化性质
1.2.2 多酚的生物学活性
1.2.3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1.3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1.3.1 循环肿瘤细胞
1.3.2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成膜过程及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不同修饰条件下制备自组装多酚涂层
2.2.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和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物投料顺序的影响
2.3.2 成膜环境pH值的影响
2.3.3 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研究及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3.2.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3.2.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3.2.5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3.2.6 自氧化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性能
3.2.7 PDMS印章的制备
3.2.8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3.2.9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3.2.10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3.3.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3.3.3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3.3.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3.3.5 自氧化沉积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3.3.6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及血小板粘附
3.3.7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4.2.3 血液的收集和处理
4.2.4 纤维蛋白原吸附
4.2.5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4.2.6 血小板粘附
4.2.7 血小板激活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4.3.2 纤维蛋白原吸附
4.3.3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4.3.4 血小板粘附
4.3.5 血小板激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自组装多酚涂层对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5.2.3 酚羟基功能化表面的制备
5.2.4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5.2.5 材料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粘附及抗炎症效应
5.2.6 Anti-EpCAM抗体的表面修饰
5.2.7 癌细胞培养与传代
5.2.8 癌细胞的捕获
5.2.9 捕获癌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
5.2.10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5.3.2 PBMCs细胞粘附和抗炎症效应
5.3.3 酚羟基基团对癌细胞捕获效果的影响
5.3.4 癌细胞的高效捕获
5.3.5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捕获方法研究进展[J]. 邓勇,林金明. 分析科学学报. 2014(05)
[2]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和生物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J]. 石强,栾世方,金晶,石恒冲,殷敬华,李勇刚. 中国材料进展. 2014(04)
[3]茶多酚的抗炎研究进展[J]. 孙海岚,杨剑. 重庆医学. 2012(35)
[4]纤维蛋白原的空间结构特征[J]. 王永先,包斌,宋瑞瑞,吴文惠. 生理科学进展. 2012(05)
[5]选择素及其配体与白细胞的起始粘附[J]. 曾宪录,巴雪青,魏民,高艳光,李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05)
[6]白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进展[J]. 佟松.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4(01)
博士论文
[1]纤溶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唐增超.苏州大学 2016
[2]生物材料的表面构建及其对血清蛋白质粘附和细胞行为的影响[D]. 邓君.浙江大学 2015
[3]基于多酚的心血管材料表面多功能涂层研究[D]. 罗日方.西南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单宁酸在纳米银功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 李冬冬.天津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QCM技术的血浆蛋白和血小板吸附行为研究[D]. 李贵才.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34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73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