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量子点CdS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对DNA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01:04

  本文关键词:量子点CdS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对DNA损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制了用于研究DNA损伤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0.1 mol/L CdCl2和0.02 mol/L Na2S2O3(0.1mol/L HCl调节至pH 2~3,50℃)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电极表面原位沉积硫化镉纳米晶,构建了硫化镉纳米晶修饰的电极界面(CdS QDs/GCE);以半胱氨酸为连接剂,利用羧氨键(迤CONH迤)将氨基修饰的短链DNA组装到CdS表面(DNA/CdS QDs/GCE)。以H2O2为共反应剂,利用电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全氟辛烷磺酸对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全氟辛烷磺酸温浴后的双链DNA修饰硫化镉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介于单链和双链DNA之间,且随着全氟辛烷磺酸浓度的增加,电化学发光信号值变大,同时电化学阻抗曲线显示全氟辛烷磺酸致电极界面的电子传递性能降低。可以推测,PFOS可能导致DNA链的扭曲或断裂。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关键词】硫化镉量子点 电化学发光 DNA损伤 全氟辛烷磺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21005005) 北京市科技新星(No.2010B009) 北京市教委面上(No.KM201010005014) 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No.PHR20110818) 北京市创新团队(No.PHR201007105)项目资助
【分类号】:R318.08;O657.1
【正文快照】: 1引言量子点是一种新型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磁学、光学、电学、催化和化学传感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量子点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微波辅助法、模板法、电沉积法等。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量子点,可以通过调控沉积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理平;王飞;康天放;程水源;王玉婷;;过氧化聚吡咯修饰金电极研究全氟化合物对脱氧核糖核酸的损伤[J];分析化学;2011年03期

2 郭睿;蔡亚岐;江桂斌;K S Paul Lam;;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污染现状与研究趋势[J];化学进展;2006年06期

3 栾野梅,安茂忠,张文吉,乐士儒,杨敏;硫代乙酰胺体系电沉积法制备CdS纳米膜[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野梅;;电沉积硫化镉纳米膜的形貌和光学性质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8年05期

2 吕刚;王利兵;刘军;李淑芬;;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水生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3 屠振密;胡会利;李宁;曹立新;安茂忠;;电沉积制备半导体纳米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环保;2008年02期

4 周庆;张满成;卢宇飞;王联红;李爱民;;全氟类化合物的检测与治理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7期

5 黄晓兰;吴惠勤;黄芳;林晓珊;朱志鑫;;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痕量全氟辛烷磺酸盐[J];分析化学;2007年11期

6 王麟;邵超英;张琢;温晓华;;纺织品中全氟辛酸及全氟辛磺酰基化合物的气相色谱-μECD测试方法[J];分析试验室;2010年05期

7 刘慧婷;蒋沁婷;陈笑梅;郑自强;朱晓雨;应义斌;;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纺织品中痕量全氟化合物的测定[J];纺织学报;2010年05期

8 陈荣圻;;PFOS和PFOA替代品新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2年03期

9 吕翠;康天放;鲁理平;熊岳;;快速检测Fenton反应诱导DNA损伤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12期

10 林苗;杨勇;刘怡;孙明星;;柱上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织物中的痕量全氟辛基磺酸[J];分析化学;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屠振密;胡会利;李宁;曹立新;安茂忠;;电沉积法制备半导体纳米合金材料研究进展[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屠振密;胡会利;李宁;曹立新;;电沉积法制备半导体纳米合金材料研究进展[A];2007年上海市电子电镀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达;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电化学方法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吕刚;药品包装材料中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D];天津大学;2009年

3 刘晓晖;PFOS对大鼠脑海马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影响及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莉娜;白腐真菌对持久性有机物PFOA和雌激素E2的降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盘;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检测和溶出迁移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慧婷;食品接触材料及纺织品、皮革中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改侠;纺织品中全氟辛烷磺酰胺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D];东华大学;2011年

4 李咚咚;电沉积CdO纳米结构材料[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炯;全氟化合物的量子点荧光生物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春香;基于纳米金探针的全氟化合物生物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怡;柱上衍生GC/MS法检测纺织品中全氟辛基磺酸(PFOS)的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8 叶露;典型全氟化合物水生毒理学效应与致毒机理初探[D];同济大学;2008年

9 胡芹;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成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麟;纺织品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D];东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管小虹;邓慧敏;林中祥;;电喷雾质谱法研究12-氨基乙酰脱氢枞胺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10年08期

2 蒋晓华;刘伟强;陈建军;;DNA-过氧化聚吡咯生物复合膜传感器的分析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3期

3 王素芬,彭图治,李建平;电化学方法研究DNA与不可逆靶向分子的相互作用[J];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朝红,臧树良,苏欣,耿兵,赵迪,冯冲,董殿波;三苯基锡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九如,A.B.Ellis;非均匀CdS_xSe_(1-x)电极的光致发光和电化学发光[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4年01期

2 安镜如;陈曦;;硫酸双肼酞嗪的电化学发光的研究及应用[J];分析化学;1989年10期

3 林金明,安镜如;新试剂6-(2-羟基-4-二乙基氨苯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化学发光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4 安镜如;林金明;;新试剂5-(对-苯胺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化学发光研究[J];分析化学;1991年03期

5 徐国宝,董绍俊;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J];分析化学;2001年01期

6 屈颖娟,郑行望,章竹君,裴拥爱;盐酸克伦特罗的电化学发光检测器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尹学博,杨秀荣,汪尔康;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及其微芯片技术[J];化学进展;2005年02期

8 屠一锋,黄炳强,郭文英,陈瑾;中性体系中鲁米诺电化学发光行为[J];分析化学;2002年06期

9 郑行望,章竹君,王琦,丁红春;基于电还原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水样中钼Ⅵ[J];分析化学;2003年09期

10 郭文英,徐杨,黄炳强,屠一锋;中性介质中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监测氧还原过程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尔康;;微流控芯片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的某些进展[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晓庆;史立红;牛文新;李海娟;徐国宝;;增强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的方法[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吕家根;;一种新的与微型化自发电池整合的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研究[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昌征;郑行望;;石墨电极表面电化学发光反应微环境的修饰及其电化学发光分析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焦体峰;周娟;周靖欣;李晓博;;某些鲁米诺衍生物的界面组装行为及电化学发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胡连哲;韩双;李海娟;徐国宝;;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材料及新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王鹏;吴亦洁;朱果逸;;配合物Ru(dcbpy)(phrl)_2(PF_6)_2的2D NMR分析[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汪尔康;;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犁黎;郑行望;李瑞忠;;核壳型鲁米诺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传感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辉;汪尔康;;三联吡啶钌配合物掺杂硅薄膜修饰铟锡氧化物电极的光学、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毅 于洋;长春应化所在电化学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任福海;化学生物分析平台添新成员[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3 于洋 记者 李泳沩;电化学发光检测法获国家专利[N];吉林日报;2010年

4 于春;我国发现高效环保发光新材料[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于洋;高灵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获发明专利[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生物单分子定量检测新方法及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金金;芯片电泳分离—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郭文英;纳米增敏与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柏建国;毛细管电泳及其电化学发光在食品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5 漆红兰;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梁耀东;化学发光新体系、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云辉;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及在环境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高英;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罗丽荣;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刘英菊;新型纳米金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DNA损伤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元;基于三丙胺氧化的电化学/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娜;以凝集素为分子识别物质的甘露聚糖电化学发光传感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广明;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增敏研究及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海峰;儿茶酚胺代谢物电化学发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明月;基于磁球放大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及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丹;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电化学发光性质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娟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发光与荧光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8 郭志慧;鲁米诺电化学发光新特性的研究及分析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郭文英;鲁米诺体系电化学发光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10 漆红兰;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量子点CdS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对DNA损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77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