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矿化是生物体内形成矿物质的过程,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无机矿物在有机基质调节下成核和生长,形成具有特殊组装方式和多级结构的生物矿化材料,而仿生矿化则是在生物矿化的机制上以有机物的组装体为模板控制无机物的形成,制备有机/无机复合体。因此探究有机基质调控无机矿物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四种有机生物分子:柠檬酸盐(Citrate)、谷氨酸盐(Glu),天冬氨酸盐(Asp)和赖氨酸盐(Lys)调控磷灰石及其前驱相仿生矿化过程,观察在不同时间点(2min、10min、30min、60min)有机生物分子对磷灰石矿化的影响,通过改变有机生物分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反应溶液的p H值等观察所得矿物的晶型、尺寸和形貌,通过XRD、FTIR、Zeta电位、SEM、TEM、电子探针和BET等测试方式进行表征,对比分析各种有机生物分子在不同时间阶段下调控的磷灰石矿物的状态,研究有机生物分子对磷灰石及其前驱相矿化的调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碱性氨基酸(Lys)相比较,部分具有多羧基的有机生物分子(Citrate、Glu)对磷灰石成核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这部分取决于有机生物分子与Ca2+的结合能力和有机生物分子的电离能力,当Citrate、Glu、Asp及Lys中-COOH/Ca2+的比例分别大于为:0.267、8.93、11.9、12.0时,溶液澄清而没有磷灰石生成,初步推断各种有机生物分子中羧基与Ca2+结合能力的大小为:CitrateGluAspLys。其次,各组矿物颗粒的带电情况也不相同,添加有机生物分子后,各颗粒所带负电大小依次:CitrateGluAspLys。不同浓度的各有机生物分子在不同时间点(2min、10min、30min、60min)调控的磷灰石矿物形貌和晶型具有显著差异,在0.0125M~0.015M Cit的调控下磷灰石矿物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均处于无定形状态且保持球形颗粒状态,当Glu浓度≥0.1M,Asp浓度≥0.4M,Lys浓度≥0.2M时,反应30min,仍然使矿物维持在球形颗粒状态,延迟前驱相的转变,生成弱结晶的羟基磷灰石,且当Glu浓度0.4M,Asp浓度0.5M,Lys浓度0.2M时,矿物的前驱相一直得到稳定,说明在有机生物分子浓度为0M~0.1M时,对于前驱相的稳定作用:CitGluLysAsp,当有机生物分子浓度0.1M时,对于前驱相的稳定作用及矿物生长的抑制作用:CitLysGluAsp。而0.05M~0.4M的Glu和Asp,0.05M~0.2M的Lys在各时间阶段调控下,磷酸钙的形貌变化趋势都是球形颗粒-表面有针簇状结构的球形颗粒-针簇状团聚体-片状团聚体,生成了复合有机生物分子的磷灰石纳米晶体。各种有机生物分子在不同浓度下对磷灰石的成核生长作用有所不同,0.05M的Glu、Asp和Lys对磷灰石的成核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当Glu的浓度大于0.05M,Asp的浓度大于0.2M,Lys的浓度大于0.1M时,Glu、Asp和Lys对磷灰石矿物的成核与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Cit对磷灰石矿物的成核和生长具有最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前驱相的稳定作用最明显。添加有机生物分子后所得的磷灰石矿物的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和接触角均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机生物分子使磷灰石矿物的接触角和孔径大小相对变小,比表面积相对变大。
【关键词】:有机生物分子 磷灰石 前驱相 仿生矿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引言12
- 1.2 生物矿化和仿生矿化简介12-14
- 1.3 磷酸钙生物矿化和仿生矿化14-17
- 1.4 磷酸钙矿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7-22
- 1.4.1 柠檬酸调控磷酸钙矿化的研究17-18
- 1.4.2 氨基酸调控磷酸钙矿化的研究18-22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22-24
- 1.5.1 研究意义22-23
- 1.5.2 研究内容23-24
- 第二章 柠檬酸盐(Citrate)对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24-34
- 2.1 引言24
- 2.2 实验内容24-28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24-25
- 2.2.2 实验过程25-27
- 2.2.3 测试与表征27-28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8-33
- 2.3.1 Citrate调控下磷酸钙的Zeta电位分析28-29
- 2.3.2 Citrate调控下磷酸钙的SEM分析29-30
- 2.3.3 Citrate调控下磷酸钙的XRD分析30-31
- 2.3.4 Citrate调控下磷酸钙的FTIR分析31-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酸性氨基酸对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34-49
- 3.1 引言34
- 3.2 实验内容34-39
-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34-35
- 3.2.2 实验过程35-39
- 3.2.3 测试与表征39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9-47
- 3.3.1 Glu和Asp调控下磷灰石的Zeta电位分析39-41
- 3.3.2 Glu和Asp调控下磷灰石的SEM分析41-42
- 3.3.3 Glu和Asp调控下磷灰石的XRD分析42-44
- 3.3.4 Glu和Asp调控下磷酸钙的FTIR分析44-47
- 3.4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碱性氨基酸对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49-59
- 4.1 引言49
- 4.2 实验内容49-53
-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49-50
- 4.2.2 实验过程50-52
- 4.2.3 测试与表征52-53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3-57
- 4.3.1 Lys调控下磷灰石的Zeta电位分析53-54
- 4.3.2 Lys调控下磷灰石的SEM分析54-55
- 4.3.3 Lys调控下磷灰石的XRD分析55
- 4.3.4 Lys调控下磷酸钙的FTIR分析55-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对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综合研究59-70
- 5.1 引言59
- 5.2 实验内容59-62
- 5.2.1 实验材料和设备59-60
- 5.2.2 实验过程60-61
- 5.2.3 测试与表征61-62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62-69
- 5.3.0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下磷灰石的元素分析(Ca/P)62
- 5.3.1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下磷灰石的 SEM 分析62-64
- 5.3.2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下磷灰石的 TEM 分析64-66
- 5.3.3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下磷灰石的接触角分析66-67
- 5.3.4 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下磷灰石的比表面积分析67-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86
- 附件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兴田;;一种温和的生成O-甙键的方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4年06期
2 林佶;置换层析:一种能同时纯化和浓缩生物分子的多组分制备性层析技术[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2年02期
3 郭德煌,柳晓兰,邱丽玲;生物分子工程面临的挑战及我国现状——生物分子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4期
4 杨鲁川;姜永东;彭雪梅;;生物分子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张昌颖;张忷蘅;;分子生物学与医学[J];国外医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79年02期
6 郭小清,王爱霞;亲和层析技术纯化G-CSF(论著摘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7 王战会,靳刚;光学椭偏成像技术在生物分子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8 王斌;刘道杰;;羟基磷灰石色谱在生物分子分离中的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2008年06期
9 H Englund,T Warfving;生物分子分离的新层析系统(英文)[J];药学学报;1983年09期
10 陈扬,陆祖宏;生物分子的纳米粒子标记和检测技术[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圣庚;;生物分子实验进化的谋略[A];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张益;胡钧;;生物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的有序化组装[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吴家睿;;细胞信号转导与系统生物学[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张丰收;;高离化态重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秀荣;;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Vickie Ma;;非标记技术在蛋白质结构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红武;赵睿;陈志勇;上官棣华;刘国诠;;以石英晶体微天平-流动注射系统动态测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杨秀荣;白海鑫;李爱学;李楠;;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电化学及荧光等技术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韩秀文;屈铭;缪希茄;刘秀梅;胡皆汉;许永庭;;谷胱甘肽在水溶液中的动力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刘良臣;宋振亚;廖子健;叶志义;;AFM对细胞膜蛋白分子粘附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常丽君;生物分子计算机能捕获多种疾病信号[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霞;韩研制出诊断疾病的智能手机[N];科技日报;2012年
3 张巍巍;推断生物分子原子结构有了新法[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刘思宏;用化学手段探究生物分子奥秘[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霞;噬菌体让生物分子进化增速100倍[N];科技日报;2011年
6 王祥;美找到诱使癌细胞“自杀”的生物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张唯诚;生物分子世界 巧匠频创佳绩[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常丽君;混合显微镜可从三维测量生物分子[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徐玢;美提出一个新的生命起源假说[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陈云;医药学研究缺陷制约美国新药研发[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祥伟;基于光子晶体的生物分子编码载体[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定翔;相位调制SPR成像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张超;生物分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5 庞伟毅;应用生物光谱技术研究细胞损伤和组织生长的生物分子特征性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蒋天伦;生物分子编码分析高通量定量检测技术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7 窦鹏;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赵建;人工纳米颗粒对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和多环芳烃的吸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鹏晖;多功能生物纳米探针用于癌症诊断与药物传输[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唐雨钊;生物分子纳米图样构建及其纳米复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灿邦;激光与生物分子部分链键的局域作用分析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晓玲;纳流控通道内生物分子与离子迁移过程的分子模拟[D];东北大学;2010年
3 姚炜炜;生物分子在三维有序纳米结构中输运与分离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孙小婷;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联用技术在一些生物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肖松文;二氧化硅纳米通道内生物分子压力驱动流动的分子模拟[D];东北大学;2011年
6 何立平;用斜入射光反射差技术无标记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D];河北大学;2012年
7 刘磊安;离子束注入生物小分子的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单楠楠;生物分子辅助水热\溶剂热技术制备纳米硫化物半导体[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晓菁;核苷等生物分子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10 海波;新型固定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固载蛋白质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41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