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胫骨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及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6 07:11

  本文关键词:胫骨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及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胫骨后倾角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及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择一名健康志愿者行左侧膝关节CT及MRI扫描,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获得骨、软骨、半月板、韧带等结构的三维模型,然后利用Geomagic对图像进行修饰,再导入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伸直位膝关节三维模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2°和12°两种不同后倾角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在建立三组膝关节伸直位模型后,每组模型再分别建立屈膝30°和90°的模型。将膝关节不同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给予加载负荷进行计算分析:伸直位模型胫骨固定,股骨侧给予施加1150 N的垂直负荷;屈膝30°模型胫骨固定,股骨施加750 N垂直负荷及10 N·m的外旋负荷;屈膝90度模型股骨侧固定,胫骨侧施加134 N的前向负荷。在各模型中分析ACL及胫骨-股骨的相对位移。结果:计算机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在伸膝状态下,ACL承受的张力随着胫骨后倾角的增加而增加:PTS为2°时ACL张力为12.195 N,7°时为12.639 N,12°时为18.658 N;胫骨-股骨相对位移:PTS为2°时为2.735 mm,7°时为3.086 mm,12°时为3.881 mm。在屈膝30°的模型中,前叉韧带所承受的最大张力如下:2°时为24.585 N,7°时为25.612N,12°时为31.481 N;胫骨-股骨位移为:2°时为5.590 mm,7°时为6.721 mm,12°时为6.952 mm。在屈膝90°的模型中,前叉韧带所承受的最大张力如下:2°时为5.119 N,7°时为8.674 N,12°时为9.314 N;胫骨-股骨位移为:2°时为0.276 mm,7°时为0.577 mm,12°时为0.602 mm。结论:在膝关节承受应力时,随着PTS的增加,ACL承受的张力和胫骨-股骨之间相对位移都随之增大,较大的PTS可能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
【作者单位】: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关键词】胫骨后倾角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有限元分析
【分类号】:R684;R318.08
【正文快照】: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其中有约超过70%是非接触性事件造成的[1]。目前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运动类型、女性、髁间窝形态、疲劳等。近年来,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slope,PTS)对非接触性前叉韧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12期

2 刘永轶,王建业,李朝圣,范遗恩;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复合伤的动力性重建[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6期

3 孙康,王立德,张羽飞,范世革;急性前交叉韧带腱部Ⅲ度损伤单纯修补与重建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11期

4 王鸿;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治疗分析(附26例报告)[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4期

5 李波 ,张福秋 ,吴宏宇;髌韧带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J];中医正骨;2003年07期

6 徐卿荣,朱振安;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胫骨重建位置的等距特性[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01期

7 李卫平;马文谱;宋斌;黄建荣;杨睿;宋洋;;射频紧缩治疗犬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7期

8 李震;王迎春;纪斌平;;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S2期

9 谢宗刚;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金志高;陈海南;;前交叉韧带囊肿12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10 桑宝权;黄相杰;;前交叉韧带替代腱重建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刘华;凌晶;章云峰;何志勇;章军辉;狄正林;冯建翔;;前交叉韧带部分重建早期临床疗效观察[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马一鸣;李坚;许海波;陶勇;阎亮;刘国强;朱建华;杨峰;;节镜下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洪亮;许树柴;李敏龙;;未成年人前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修复方法[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姜鑫;张益民;郭永智;孙延山;王军;刘建永;;前交叉韧带上止点撕脱镜下缝合术的研究[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傅宏;马海涛;毕大卫;刘道君;胡钢锋;翟利锋;朱元;;经损伤韧带包膜内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损伤[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葛杰;周谋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原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危立军;罗军;易观俊;王鹏;黄明;王灵海;;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个性化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欧阳云飞;丁晶;杨军;金涛;陈斌;;前交叉韧带不完全性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探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9 唐华;卢波;吴林;陈思历;昝中学;;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鸿;张俊;赵道洪;;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部分重建[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山东临沂 赵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几点注意[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南昌大学第四医院 孙贵才 (副教授);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汤河子;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杨振岭 魏妍平;关节镜———重建膝部韧带[N];健康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宇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前交叉韧带影响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谢静;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中的赖氨酰氧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畅;同种异体皮质骨横穿钉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肖文峰;前交叉韧带分束及其断裂对外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蔡喜雨;自体4股乆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超;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罗浩;关节镜下Endobutton与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疗效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李金;双源CT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早期效果的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博闻;中国人群中MMP3、COL5A1、COL1A1基因多态性与前交叉韧带长度与宽度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赵圣华;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传统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黄熠;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和治疗[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雪晖;前交叉韧带粘弹性特性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谢景瑞;膝关节镜下采用不同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石俊俊;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早期临床疗效的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志超;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47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47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