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碳纳米管免疫安全性因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影响碳纳米管免疫安全性因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纳米管 细胞毒性 T细胞 细胞因子 非暴露式气管滴注
【摘要】:由于独特的空间结构和优良的电热理化性能,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s)在电子器件、复合材料及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碳纳米管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它的应用方面,其安全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研究主要局限于肺和巨噬细胞对碳纳米管的反应。由于碳纳米管种类繁多,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评价标准也不统一,导致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结果完全相反,因此关于碳纳米管的安全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主要研究21种不同类别、直径、长度和官能团修饰的CNTs在相同研究条件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体外实验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与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或200μg/mL的21种CNTs共培养,分别在12h、24h、48h和72h时间点,通过检测LDH的漏出率观察细胞膜的破坏程度、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观察孵育后的细胞内的氧化压力,并通过检测孵育24h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观察免疫炎症情况。体外补体消耗实验将正常人新鲜血清与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或200μg/mL的21种CNTs共孵育1h后,通过检测血清中补体因子的含量观察补体激活情况及急性炎症反应。体内动物实验中,利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向每只小鼠体内注入40-tL(0.5或5mg/mL)的碳纳米管溶液,分别于第1、3和7天从球后静脉丛取血,于滴注7天后,将小鼠安乐死并分别称取小鼠体重及其肺脏和脾脏的重量,计算肺和脾的脏器系数;对左侧肺进行肺泡灌洗,并将右侧部分肺进行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通过ELISA方法测定实验动物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氧化及纤维化因子SOD、MDA、TGF-β、PDGF、IL-1β、TNF-α、IL-6和HYP,以观察各碳纳米管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变化及规律。分别于气管滴注后第1、7和28天从球后静脉丛取血,检测血清中补体分子(C1 q、MASP和C3)的含量从而反映小鼠补体的激活情况及激活方式。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大小、长度、表面修饰和类型,所有的碳纳米管在一定剂量下都对PBMCs表现出了明确的细胞毒性,而小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诱导的氧化毒性最高,尽管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强度一般。值得注意的是,薄壁碳纳米管较厚壁的细胞毒性更显著,而长度较短的碳纳米管相比更长的CNTs的细胞毒性更显著。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很可能是碳纳米管的细胞内化引起的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所致的。体外免疫毒性结果显示,碳纳米管可以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激活补体系统,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在相似的长度下,直径越小,越容易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直径较大的多壁碳纳米管可以通过结合MASP显著激活凝集素途径。体内实验我们观察到所有组CNTs作用的小鼠的脏器系数都较对照组有所增加,确认了碳纳米管在体内的免疫原性特性。相同类型、直径和长度下,三种不同修饰的CNTs相比,P-CNTs能引起更严重的肺部炎症,而10mg/kg剂量下CNTs-COOH则能诱发更严重的脾脏炎症,因此,P-CNTs可能导致直接毒性而CNTs-COOH则易于诱导间接免疫毒性。1mg/kg剂量下F-CNTs较P-CNTs表现出引起较低的炎性刺激,表明碳纳米管的功能化能显著降低其肺部炎症;当以10mg/kg剂量给药,F-CNTs包括CNTs-COOH和CNTs-OH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证实碳纳米管和肺部炎症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碳纳米管可降低肺SOD活性,同时增加MDA的量。应用1mg/kg-0量时,P-CNTs显示出更显著效果的氧化应激,而CNTs-OH和CNTs-COOH则在使用10mg/kg剂量时表现出更显著的效果。几乎所有的碳纳米管引起显著的体内炎症反应,显示为IL-1p、IL-6和TNF-a的水平增加,相比CNTs-COOH和CNTs-OH,几乎所有类型的P-CNTs,包括P-SWNTs和P-MWCNTs,气管滴注后会诱导更强烈的免疫反应。P-CNTs和CNTs-COOH显著促进IL-2的分泌。Th2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4、IL-5和IL-10)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7A和IL-22)在体内的产生也可由P-CNTs和CNTs-COOH刺激,此外,CNTs-OH相比P-CNTs引起较弱的细胞因子分泌。补体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补体的激活,且在28天后,补体因子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最小的SWNTs组能诱导巨噬细胞合成补体蛋白,并且对三种单壁碳纳米管诱导合成C3因子的时间的差异取决于他们进入细胞的速率。CNTs的类型、直径、长度和表面修饰官能团都是影响碳纳米管免疫毒性的重要参数。本文全面研究了不同直径、长度和功能化的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尽管关于CNTs在体外和体内毒性存在不一致性,P-CNTs依旧表现出最显著的免疫原性特性。与此相反,CNTs-COOH表现出较弱的免疫反应,尤其是Thl介导的炎症反应。考虑到碳纳米管用于包括基因/药物载体或疫苗佐剂等的临床应用,不同的CNTs的免疫毒性将作为选择CNTs时的考虑因素。
【关键词】:碳纳米管 细胞毒性 T细胞 细胞因子 非暴露式气管滴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TB383.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前言11
- 1.2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11-16
- 1.2.1 碳纳米管及其特性11-13
- 1.2.2 碳纳米管用于癌症治疗13-15
- 1.2.3 碳纳米管作为生物支架材料15-16
- 1.3 碳纳米管的安全性研究16-21
- 1.3.1 碳纳米管的毒理学途径16-17
- 1.3.2 碳纳米管的安全性评价17
- 1.3.3 碳纳米管的免疫安全性评价17-20
- 1.3.4 影响碳纳米管毒性的因素20-21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21-22
- 参考文献22-27
- 第二章 碳纳米管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研究27-42
- 2.1 引言27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27-29
- 2.2.1 实验材料27-28
- 2.2.2 碳纳米管种类、分组及部分参数28
- 2.2.3 实验设备及耗材28-29
- 2.3 实验方法29-32
- 2.3.1 CNTs悬液的制备29
- 2.3.2 PBMCs的分离29
- 2.3.3 细胞培养及给药29-30
- 2.3.4 细胞毒性检测30
- 2.3.5 细胞膜损伤的检测30
- 2.3.6 ROS的检测30-31
- 2.3.7 细胞因子的检测31
- 2.3.8 补体消耗试验31-32
- 2.3.9 统计学分析32
- 2.4 实验结果32-39
- 2.4.1 CNTs的表征32
- 2.4.2 CCK-8检测32
- 2.4.3 CNTs对PBMCs的细胞膜损伤32-34
- 2.4.4 CNTs对PBMCs的氧化损伤34-35
- 2.4.5 体外研究细胞因子分泌情况35-38
- 2.4.6 体外补体消耗38-39
- 2.5 讨论和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第三章 碳纳米管对Balb/c小鼠的免疫毒性研究42-58
- 3.1 引言42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42-43
- 3.2.1 实验材料42
- 3.2.2 实验设备及耗材42-43
- 3.3 实验方法43-45
- 3.3.1 CNTs悬液的制备43
- 3.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43
- 3.3.3 气管滴注43
- 3.3.4 小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测量43-44
- 3.3.5 小鼠脏器的获得、肺泡灌洗及肺组织匀浆44
- 3.3.6 小鼠组织匀浆上清中SOD的测量44-45
- 3.3.7 小鼠组织匀浆上清中MDA的测量45
- 3.3.8 小鼠外周血中补体分子的测定45
- 3.4 实验结果45-54
- 3.4.1 小鼠体重状况45-46
- 3.4.2 肺部形态学变化46-47
- 3.4.3 脏器系数的影响47-48
- 3.4.4 局部肺组织的纤维化和炎性反应48-50
- 3.4.5 局部肺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50-51
- 3.4.6 CNTs肺泡灌洗后在体内的炎性反应51-53
- 3.4.7 CNTs对小鼠补体系统的影响53-54
- 3.5 讨论与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8
- 第四章 多种功能化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毒性研究58-66
- 4.1 引言58
- 4.2 材料与方法58-59
- 4.2.1 实验材料58
- 4.2.2 实验设备及耗材58-59
- 4.3 实验方法59
- 4.4 结果59-63
- 4.4.1 碳纳米管的表征59-60
- 4.4.2 不同表面修饰的MWCNTs对PBMCs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60
- 4.4.3 MWCNTs对PBMCs的细胞膜的损伤60-62
- 4.4.4 MWCNTs对PBMCs内的氧化损伤62-63
- 4.5 讨论与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6
- 全文总结66-68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和;刘传国;李娜;庞广昌;陈庆森;;牛乳铁素对几种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年17期
2 贾玉臣;陈庆森;;乳源糖巨肽对小鼠IFN-γ和IL-4的调节作用[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11期
3 张郢;庞广昌;于立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胃肠道黏膜免疫信号的调节作用[J];食品科学;2009年17期
4 任国艳;邵征;曹力;曹利;张凡;郭金英;樊金玲;陈秀金;赵瑞红;;海蜇糖蛋白对小鼠脾脏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3年23期
5 曹晋宜;韩军丽;王友湘;陈庆森;阎亚丽;;瑞士乳杆菌对小鼠肠道黏膜和肠组织中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21期
6 刘小娟;庞广昌;李杨;;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J];食品科学;2010年23期
7 陈亮珍,姬胜利;肝素与细胞因子[J];食品与药品;2005年06期
8 李颖,陈永珍,许志祥,张苏,黄伟达,强亦忠,张学光;FL对辐射所致小鼠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J];辐射防护;2002年06期
9 黄榕珍;;基因工程制药应用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0年12期
10 刘小娟;庞广昌;王连芬;;螺旋藻蛋白酶解肽对腹腔黏膜系统的作用[J];食品科学;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国;陈波;肖亮;张颢;展昭民;张伯龙;马军;;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临床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凤蕴;吕雪莹;于伟玲;王丽群;王琳;李殿俊;;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几种细胞因子的检测[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6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小儿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小儿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华学明;刘小惠;;小儿幼年特发性关节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万遂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疗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占国;袁小彭;罗宇维;何懿;孙尔维;;通过细胞因子谱评估免疫抑制剂对人免疫状态的作用[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逸;口服细胞因子治疗肿瘤将获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通讯员 何育萍 记者 王玉华;我省细胞因子研究获重大突破[N];湖北日报;2001年
3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张鲁勤;白介素18等细胞因子在非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及临床研究[N];徐州日报;2005年
4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徐叔云 魏伟 王华 吴成义 李常玉;细胞因子是柄双刃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特约通讯员 吴志军;向一个个“第一”冲击[N];解放军报;2002年
6 王振坤;人体的血液防线之一[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独辟蹊径 追根溯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新言;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吗?[N];科技日报;2005年
9 王苏平;探究中医证本质[N];健康报;2004年
10 清华;世界多肽药物的研发概况[N];中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军;白细胞介素-2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王婧瑶;卵巢癌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徐金成;环意大利公路自行车赛中能量代谢与肌损伤及细胞因子相关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关连越;胰蛋白酶抑制剂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和影响肝移植物存活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杨彬珧;血浆细胞因子与心率变异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石一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炎前细胞因子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7 牛忠英;三种细胞因子对牙周膜纤维细胞功能和基因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8 夏红天;细胞因子与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陈力航;IL-18,IL-33对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10 羊继平;肾移植供受者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近期移植效果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树玉;复方补筋片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浆中性激素与细胞因子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高雁怩;ALV-J感染后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促进IL-6产生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周碧;免疫细胞因子网络建模与仿真[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林珊珊;神经肽S对番鸭血清及免疫器官中细胞因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康红红;PDTC干预LPS诱导小鼠ARDS时细胞因子及CD11b/CD18表达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6 李亚伟;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宫颈癌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差异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苏洪洪;MPs对RA患者Th1/Th2失衡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8 秦雅;肺癌患者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6年
9 马俊永;一组细胞因子总量检测方法的探讨及其肝癌血清检测的初步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马景景;影响碳纳米管免疫安全性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562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6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