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

发布时间:2017-07-26 08:12

  本文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


  更多相关文章: 内皮祖细胞 BMSCs 新生血管化 组织工程骨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内微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促进BMSCs成骨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1~9号新西兰大耳兔外周血来源EPCs及BMSCs;取第3代细胞分3组:单纯EPCs(A组)、单纯BMSCs(B组)及共培养细胞(C组,EPCs∶BMSCs=1∶2),分别复合至包被纤维粘连蛋白的部分脱蛋白生物骨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4 d后将A、B、C组组织工程骨分别自体异位移植于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肌袋内(2块/肢体),于移植后2、4、8周大体观察组织工程骨生长情况;取材行HE染色并计算骨长入率;行CD34、CD105、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各组各时间点各因子表达量变化。结果成功分离1~9号兔外周血EPCs及BM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EPCs为CD34、CD133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BMSCs为CD29、CD90阳性,CD34阴性。3组自体细胞成功复合至部分脱蛋白生物骨支架并异位移植。2、4、8周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包绕各组组织工程骨的软组织逐渐增多、增厚,切缘与组织工程骨分界不清,原组织工程骨孔隙逐渐被填充,C组最明显,组织工程骨内可见迂曲血管网形成。HE染色示各组组织工程骨内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逐渐增多,4、8周组织工程骨骨长入率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随时间延长,3组组织工程骨CD34、CD105、ZO-1表达量均逐渐增多,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C组CD105表达量高于A、B组(P0.05);4、8周3组间CD34、CD105、ZO-1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表达量C组均最多,B组最少。结论自体外周血EPCs与BMSCs按1∶2比例共培养后具有协同作用,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成骨。
【作者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放射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BMSCs 新生血管化 组织工程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60298)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5FB038)~~
【分类号】:R318.08;R687
【正文快照】: 炎症、外伤、肿瘤切除所致大面积骨缺损修复是临床难题,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方法。组织工程骨的微血管化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1]。目前可通过加入促血管生成因子、改造支架结构等方法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形成[2],但效果并不理想。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明;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2 张元平 ,崔继秀 ,裴国献 ,王永刚 ,金丹 ,秦煜 ,陈滨 ,魏宽海;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初步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01期

3 蓝旭;梁军;葛宝丰;刘雪梅;;不同冻存方法对组织工程骨生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2期

4 刘杰;许建中;刘曦明;罗飞;何清义;代飞;谢肇;;个体化组织工程骨成骨机制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5 刘勇;裴国献;江汕;任高宏;梁双武;赵培冉;;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影像学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6 刘勇;裴国献;江汕;姚旺祥;任高宏;孙新君;;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组织学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16期

7 蔡升勇;习俊通;;基于形函数控制的组织工程骨架孔隙结构实体建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8 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陶凯;组织工程骨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9 李智;组织工程骨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6期

10 宋晋刚,许建中;脉冲电磁场在组织工程骨培养中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忠;张西正;李志宏;;组织工程骨的构建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邓力;杨志明;智伟;解慧琪;罗静聪;李秀群;刘天庆;宋克东;;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骨[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3 马全美;田晓红;柏树令;;组织工程骨膜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槐卿;周江;唐戎;周大利;;骨髓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联合种植构造组织工程骨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宋克东;刘天庆;李香琴;葛丹;孙相玉;马学虎;崔占峰;;新型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内三维组织工程骨的构建[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何大为;金岩;;水凝胶、陶瓷类材料以及生长因子的复合对组织工程骨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欣;黄国英;崔艾萍;;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手术配合[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9 连辉;柏树令;田晓红;佟浩;;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研究现状[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膜成骨的血管化超微结构观察[A];2005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锐;我国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邹争春 刘苹 记者 赵雪;我科学家解决组织工程骨血液循环障碍国际难题[N];科技日报;2011年

3 熊艳;用组织工程骨替代缺损肋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佳;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解芳;构建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及修复犬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江汕;组织工程骨原位构建修复股骨缺损的示踪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东洋;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无外支架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罗晓中;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罗飞;模拟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制备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7 邓天政;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及体内外形态学观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常正奇;富含功能蛋白的冻干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成骨效果与成骨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吴骁伟;不同血管化策略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陈学忠;力学环境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与动态培养[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聪;hBMP2与hVEGF165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转染BMSCs复合n-HA/PA66组织工程骨构建及检测[D];新乡医学院;2015年

2 宋择众;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2的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组织工程骨成骨影响因素[D];山东大学;2015年

3 蔡升勇;基于形函数控制的组织工程骨架孔隙分布结构实体建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弓;多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中其基因表达时限的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刘勇;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构建的早期观察[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6 穆天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构建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的早期形态学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拓振合;应用组织工程骨膜及其脱蛋白骨辅助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D];兰州大学;2014年

8 吴治林;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回顾性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施洪臣;骨胶原凝胶制备及与细胞—微球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10 刘杰;组织工程骨修复长骨缺损实验与临床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75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75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8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