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骨盆弓状线上下缘解剖型内固定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10:27

  本文关键词:骨盆弓状线上下缘解剖型内固定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骨盆骨折 数字化测量 固定器设计 置钉


【摘要】:目前,临床上现有的骨盆骨折固定器在很多方面尚存不足,其中长条直板的通用型重塑钢板为通常所选。此种内固定器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实际骨型及骨折情况对其进行现场弯折,以期贴合骨折处表面,达到几何匹配。而对同一钢板的反复折弯,将导致手术时间大大延长,骨盆内组织器官的暴露时长增加,感染可能性增大,同时还很有可能对钢板弯折处造成应力疲劳,使得其内固定效果的应力负载强度降低。由此,本文所述研究对大量骨盆进行了测量统计,得到所需骨盆的具体几何构型参数;并据此对骨盆进行分型,设计出一套适应于各分型的解剖型骨盆骨折内固定器,用以替代现有重塑钢板;并针对不同性别患者在钢板对应髋臼危险区域处添加带有相应安全方向的定向孔,从而限制髋臼区域钢板固定时的置钉方向,降低螺钉穿入髋臼风险;最后对不同骨折模型及相应固定方式进行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各类骨折的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验证了本设计的力学可行性及优势。本研究不仅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了崭新可靠的固定方案,同时对各固定器的使用性进行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分析对比,对临床上相关的固定方案选择及实施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骨盆骨折 数字化测量 固定器设计 置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课题背景8-9
  • 1.1.1 骨盆骨折的损伤来源8
  • 1.1.2 骨盆骨折的高致死率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骨盆骨折治疗技术发展及现状9-10
  • 1.2.2 内固定器的应用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12-15
  • 1.3.1 研究意义12
  • 1.3.2 研究内容12-15
  • 第二章 骨盆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15-31
  • 2.1 骨盆解剖学特征15-19
  • 2.1.1 骨盆骨组织的解剖结构15-17
  • 2.1.2 骨盆周围的韧带系统17-19
  • 2.2 骨盆损伤19-27
  • 2.2.1 骨盆损伤机制19-21
  • 2.2.2 骨盆骨折分型21-26
  • 2.2.3 髋臼骨折分型26-27
  • 2.3 骨盆骨折的固定方法27-28
  • 2.4 骨盆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28-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骨盆解剖参数的三维数字测量31-46
  • 3.1 骨盆模型的分型31-34
  • 3.1.1 有关骨盆模型分型的测量方法31
  • 3.1.2 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处理31-32
  • 3.1.3 骨盆分型32-34
  • 3.2 髋臼区域的置钉安全测量34-44
  • 3.2.1 测量方法34-37
  • 3.2.2 测量结果37-42
  • 3.2.3 有关测量结果的讨论42-44
  • 3.3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骨盆内固定器建模46-56
  • 4.1 弓状线上缘内固定器建模46-54
  • 4.1.1 内固定器建模设计步骤46-51
  • 4.1.2 设计特征的有关说明51-54
  • 4.2 弓状线下缘内固定器建模54-55
  • 4.3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56-72
  • 5.1 针对髋臼损伤的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56-64
  • 5.1.1 材料及方法56-58
  • 5.1.2 骨盆骨折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分析前处理58-59
  • 5.1.3 分析结果59-63
  • 5.1.4 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估63-64
  • 5.2 针对单侧前弓损伤的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64-71
  • 5.2.1 材料及方法65-66
  • 5.2.2 分析结果66-71
  • 5.2.3 内、外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估71
  • 5.3 本章小结71-7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全文总结72-73
  • 6.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录用的论文80-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明;俞斐;刘云平;;腰骶部前路内固定器的生物结构力学性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10期

2 孟险峰,庞曰亮;Ni-Ti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内固定器治疗上肢骨折[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马庆利,陈超,王志;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内固定器治疗锁骨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4 苟三怀;刘岩;欧阳跃平;葛亮;韩庆林;王琪;席焱海;;三维记忆钛合金内固定器治疗上肢骨折疗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7年01期

5 鲍达;白一冰;王岩;;生物可降解内固定器在颈椎外科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0期

6 袁启明;;髂骨支撑内固定器通过技术鉴定[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通讯;1987年03期

7 张春才,陈永裕,刘植珊,李忠连,高建章,于金国,吴杏芳,郑定中;飞蜓式形状记忆腰骶内固定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冶金医药情报;1991年02期

8 赵培兴;哈氏内固定器在治疗胸腰段不稳骨折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1995年08期

9 肖杰,陈艺新,陈克洲;自动复位内固定器治疗腰椎不稳定[J];临床骨科杂志;1999年01期

10 刘平均,曹盛俊;胸腰椎爆裂骨折三类内固定器应用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明;俞斐;刘云平;;腰骶部前路内固定器的生物结构力学性能[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2 刘明忱;刘志升;银河;高宗伯;崔延才;赵宇才;;钉针板桁架结构内固定器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波;王志彬;师宜健;;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的临床生物力学初探[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孔建中;水小龙;;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孔建中;水小龙;;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何志军;;形状记忆合金(SMA)内固定器治疗骨折25例[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阳;马信龙;马剑雄;王志彬;;不同内固定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阳;马信龙;马剑雄;朱少文;马宝意;姬树青;马韬;陈阳;王志彬;;不同内固定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杰;马信龙;马剑雄;徐卫国;邢丹;朱少文;杨阳;陈阳;;循环载荷下不同内固定器固定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毕大卫;费骏;许超;郑琦;刘耀升;杨守卫;;前后路Ⅰ期减压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振岭;腰椎滑脱骨盆脊柱复位有了新型内固定器[N];科技日报;2005年

2 言琳芝;专利产品引发骨科材料重大变革[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宏慧;改良RF内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2 胡懿惷;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运用[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雨辰;骨盆弓状线上下缘解剖型内固定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钟进军;第3腰椎横突的测量及其内固定器研制的初步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田东兴;骨折复位内固定器结构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单旭彬;外踝内固定器的三期临床初步应用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5 陈忠恒;解剖型髋臼骨折内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D];青岛大学;2005年

6 何其臻;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器的研发与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刘健;新型短节段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的设计和生物力学测试[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3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83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