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RF修复兔颅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2:07
本文关键词:应用PRF修复兔颅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临界骨缺损 修复 PRF PRP Bio-Oss 锥形束CT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并以PRF、PRP以及PRF、PRP与Bio-Oss的复合物修复颅顶骨骨缺损,比较PRF与PRP的成骨效果差异;比较单独应用与PRF复合支架材料成骨效果的差异。 方法: 选用3-6月龄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四组,每只大白兔颅顶骨分别制备4个直径为7mm的全层骨缺损,随机分为A、B、C、D四个区,A区填入PRF,B区填入PRF+Bio-Oss骨粉,C区填入PRP+Bio-Oss骨粉,D区填入PRP;通过大体观察、锥形束CT、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以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量定量分析,计算新生骨骨小梁面积,以评价骨缺损区修复情况。 结果: 1大体观察: 实验动物均未出现死亡,术区伤口愈合良好,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膜暴露等并发症。术后2周,B区、C区骨组织较平坦,表面粗糙,质地较软,A区、D区骨组织凹陷,质地明显较软。术后4周、8周各区骨量逐渐增加,质地逐渐变硬,表面逐渐趋于光滑。到12周时,B区、C区骨组织表面已经变得饱满光滑,质地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A区、D区骨组织表面平坦光滑,骨质硬度有所增加。 2锥形束CT: 手术当日锥形束CT显示,骨缺损制备成功,材料充填良好,术后各时间点拍摄的锥形束CT显示,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修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缺损逐渐缩小,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 3X线片: 随时间推移各组缺损区骨密度逐渐升高,新生骨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每组内各缺损区骨修复效果均存在差异,一致表现为B区最好,其次C区,A区好于D区。 4组织学观察: 新生骨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时间组之间及每组内各缺损区骨小梁面积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区最好、其次C区,A区好于D区。 结论:1、PRF的成骨效果明显优于PRP。2、PRF与支架材料联合应用修复骨缺损效果更好。
【关键词】:临界骨缺损 修复 PRF PRP Bio-Oss 锥形束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第一章 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12-19
- 1 材料和方法12-14
- 2 结果14-17
- 3 讨论17-18
- 4 结论18-19
- 第二章 PRF与PRP修复兔颅顶骨缺损的比较研究19-34
- 1 材料和方法19-22
- 2 结果22-30
- 3 讨论30-33
- 4 结论33-34
- 全文总结34-35
- 参考文献35-40
- 综述40-48
- 参考文献45-4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
- 附录49-50
- 致谢50-51
- 附件51-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石长贵;蔡筑韵;鲍哲明;苏佳灿;;骨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03期
2 孙洁;张剑明;李彦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10年01期
3 罗晓丁;李丹;张剑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组织愈合机制的探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1年04期
4 徐春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年01期
5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growth, and cell survival by IL-4: Contribution of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J];Cell Research;1998年01期
6 魏思维;王稚英;;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2年02期
7 王得利;石屹;栾海蓉;林娜;西玉立;;Choukroun’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年05期
8 程福新;王文玲;;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583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8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