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合成及其增溶叶酸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9:23
本文关键词: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合成及其增溶叶酸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 核单元 叶酸 增溶 柔顺性
【摘要】:树形分子是一种具有独特树枝状结构、纳米尺寸的三维球形高分子化合物。由于树形分子具有高度的几何对称性、精确的分子结构、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分子内存在空腔及分子量可控等特点,在化学和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领域,树形分子的结构允许其对难溶性药物分子(例如抗癌药物分子)进行化学结合或物理封装,形成树形分子-药物传送系统。本论文对树形分子的研究背景、结构特点、合成手段及物化性质等做了介绍,并对树形分子的应用方向进行简单的概括,重点突出了树形分子在药物增溶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 PAMAM)树形分子是被最早开发、目前研究最多的树形分子类别。在分析化学、催化剂以及生物医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核单元较小,导致树形分子较为刚性,限制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潜力。树形分子的柔顺性对其基因转染和药物输送性能有明显影响,而通过增大树形分子的核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树形分子的柔顺性。本论文尝试以三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为核单元,旨在合成核空间更大,,核内元素更丰富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但从实验结果看未能合成目标化合物。此外,我们还尝试以过量的三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与乙二胺反应,旨在生成含有三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的支化单元,从而能够利用较长的支化臂来提高整个树形分子的柔顺性。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较复杂,副产物较多,未能得到所需的长支化臂化合物。结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种含有酰胺键的双氨基化合物用作树形分子核单元。利用过量的乙二胺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可以得到该目标化合物,以该化合物为初始核,通过重复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合成得到1代到4代的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并对其进行FT-IR和1H NMR结构表征。这些化合物不但具有传统乙二胺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结构特点,而且其内部核单元变长并带有酰胺基团。核空间的增大将有利于提高树形分子的柔顺性,以及其作为助剂增溶难溶性药物分子的能力。 大多数有机药物分子的低水溶性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是机体细胞生长繁殖必需物质,然而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本论文以叶酸为模型分子,分别在酸性与碱性条件下,比较了叶酸在树形分子和小分子(乙二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不同末端官能团下树形分子对叶酸溶解度的影响,研究并归纳了不同代数的树形分子对叶酸的溶解趋势。通过对树形分子/叶酸溶液进行核磁表征,分析了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机理。结果表明,叶酸的离子化作用在整个增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酸性条件下,叶酸的离子化程度较弱,树形分子通过内部空腔的包覆作用增溶;在碱性条件下,叶酸的离子化程度增强,与树形分子表面氨基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导致叶酸的溶解度明显增加。与树形分子相比,乙二胺的末端氨基更加自由,所以在碱性条件下增溶效果比树形分子更好;而在酸性条件下,乙二胺增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了树形分子的树形结构在此条件下对叶酸的增溶更具有优势。 最后,本论文研究了所合成的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在酸性条件下,对叶酸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相比,在低代时,新核树形分子因核单元大,结构更开放,而包覆效果较弱,增溶效果不如传统树形分子;随着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新核树形分子的结构更加紧凑,得到的高代树形分子具有更大的内核空腔,从而有利于叶酸的包覆,增溶效果更好。
【关键词】:聚酰胺胺树形分子 核单元 叶酸 增溶 柔顺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4
- 第1章 文献综述14-36
- 1.1 树形分子的研究与发展14-15
- 1.2 树形分子的结构特点及性质15-17
- 1.3 树形分子的合成方法17-21
- 1.3.1 发散法合成18
- 1.3.2 收敛法合成18-19
- 1.3.3 发散-收敛合成法19-20
- 1.3.4 Click 合成法20-21
- 1.4 树形分子的潜在性能研究21-24
- 1.4.1 树形分子的生物降解性能21-23
- 1.4.2 树形分子的毒性及免疫原性23-24
- 1.4.3 树形分子的抗菌性能24
- 1.5 树形分子的应用24-30
- 1.5.1 树形分子作为纳米模板25
- 1.5.2 树形分子作为自组装分子25-26
- 1.5.3 树形分子用于介导基因转染26
- 1.5.4 树形分子用于药物增溶26-30
- 1.6 树形分子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30-32
- 1.7 树形分子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32
- 1.8 小结32-33
- 1.9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33-36
- 1.9.1 选题思想33-34
- 1.9.2 研究内容34-36
- 第2章 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探索合成及表征36-58
- 2.1 研究意义36
- 2.2 合成方法一36-43
- 2.2.1 实验药品36-37
- 2.2.2 实验仪器37
- 2.2.3 实验策略37-38
- 2.2.4 实验讨论38-43
- 2.2.4.1 红外表征(FT- IR)38-40
- 2.2.4.2 核磁表征(1H NMR)40-43
- 2.2.4.3 分析原因43
- 2.3 合成方法二43-45
- 2.3.1 研究意义43
- 2.3.2 实验策略43-44
- 2.3.3 分析原因44-45
- 2.4 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表征45-56
- 2.4.1 研究意义45
- 2.4.2 研究内容45
- 2.4.3 实验部分45-48
- 2.4.3.1 核的合成47
- 2.4.3.2 G0.5 的合成47-48
- 2.4.3.3 G1 的合成48
- 2.4.3.4 G1.5 的合成48
- 2.4.4 结构表征48-56
- 2.4.4.1 红外表征48-51
- 2.4.4.2 核磁表征(1H NMR)51-56
- 2.5 本章小结56-58
- 第3章 乙二胺核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研究58-72
- 3.1 研究意义58-59
- 3.2 研究内容59
- 3.3 实验药品及仪器59-60
- 3.3.1 实验药品59
- 3.3.2 实验仪器59-60
- 3.4 实验步骤60-61
- 3.4.1 叶酸的标准曲线60
- 3.4.2 增溶实验60-61
- 3.5 讨论61-67
- 3.5.1 碱性条件下对叶酸的溶解61-64
- 3.5.1.1 末端基团对叶酸溶解的影响61-63
- 3.5.1.2 末端氨基数目相同的整代树形分子比较63
- 3.5.1.3 小分子与整代树形分子比较63-64
- 3.5.2 酸性条件下对叶酸的溶解64-67
- 3.5.2.1 末端基团对叶酸溶解的影响64-66
- 3.5.2.2 末端氨基数目相同的整代树形分子比较66
- 3.5.2.3 小分子与整代树形分子比较66-67
- 3.6 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机理探究67-71
- 3.6.1 酸性条件下各代树形分子-叶酸的核磁表征68-69
- 3.6.2 碱性条件下各代树形分子-叶酸的核磁表征69-71
- 3.7 本章小结71-72
- 第4章 新核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研究72-76
- 4.1 研究意义和内容72
- 4.2 实验部分72-73
- 4.3 结果讨论73-75
- 4.3.1 整代树形分子的比较73
- 4.3.2 低代的树形分子比较73-74
- 4.3.3 高代树形分子比较74-75
- 4.4 本章小结75-76
- 第5章 总结76-78
- 参考文献78-88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8-90
- 致谢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世昭,徐伟箭;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3年11期
2 侯昭升,张其震,朱鸣岗;树形大分子的研究进展及现状[J];山东化工;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631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63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