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建国后江苏麻风救治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0-10-15 00:46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在1950年代以前,麻风病无药可救。在麻风杆菌的入侵下,患者会从皮肤到骨骼逐渐溃烂,以致鼻塌目陷,四肢残缺,恐怖的外表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惧。麻风病是一种慢性病,患有麻风的人并不会很快死去,因而会变成一种长期的社会存在。由于其独特的外表,麻风患者被赋予种种污名,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麻风史因而成为医疗社会史的一个重要专题。 麻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发生了两点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一,对麻风患者大规模的调查和隔离由此开始,行政强力下建立了一大批麻风村;第二,麻风病的特效药于50年代问世,麻风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麻风患者大量减少,麻风村也逐渐荒废。短短几十年时间,麻风经历了一个很少有人问津,到大规模的隔离,再到逐渐消失的过程。考察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及麻风村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面貌,叙述国家政策变迁的历史过程,总结新中国麻风防治工作中的利弊得失,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以江苏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兼及其它地区。分建国前后,集体化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麻风污名的变化过程。麻风污名经历了基于道德、宗教的符号性型污名,基于利害关系的工具型污名和去污名化三个阶段。在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大多数国人并不知道麻风是一种传染病,多持一种“天谴”或类似的民间信仰方面的认知。在对病人态度方面,民间对麻风病人并没有多少戒备心理,多数麻风病人与家人正常的生活在一起。在集体化时期,由于宣传上的偏差及不加区别的强制隔离政策,使得符号型污名转变为工具型污名,并对病人的处境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这种污名,麻风病人采取了三种应对方式:自杀、报复社会和借此牟利。1985年以后,有关各方开始以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宣传麻风病,指出麻风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这对积极开展社会性的麻风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时期的麻风隔离政策。在民国时期,受西方人士影响,中国的知识精英认为麻风是国家的耻辱,并和外国的传教士共同开设了一些民间救治机构,病人自愿入院。而作为公共卫生主要责任者的国家,对此几乎没有介入。新中国建国之初,仅有一些麻风病院用来作为机关干部、复员军人的疗养单位,政府并未对普通民众中的麻风病人做出隔离要求。但随着集体化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农民生活方式的集体化,使得隔离麻风病人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大批麻风村得以建立。在收容对象方面,最初只是收容传染性相对较强的病人。随着麻风村建设的完成,收容能力的增强,收容措施也更为严厉。1970年代中期,政府提出强制收容所有麻风病患者及有麻风史的治愈者的目标。1981年之后,强制隔离政策才逐渐废除。 3.麻风村(院)的组织模式及其变迁;按照患者的不同身份,中国建设了不同的收容机构。麻风病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收容现役军官、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高等学校学生中的麻风病人;而麻风村则是一种生产和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农村社区,主要用来收容一般群众中的麻风病人。麻风村配备有耕地(多为荒地),免缴农业税,病人同时承担着生产任务,以实现生活自给。麻风村经历了“以院带村”和“院村分离”两个时期。最初的麻风村附设有医疗机构。1983年以后病人大量减少,医疗机构迁回城内,仅留下麻风村。在麻风村的管理方面,最常用的管理方法是在医疗和行政人员指导下,“用病人管理病人”。 4.麻风病人及麻风治愈者的生存状态。大多数麻风病人承受着社会歧视和病痛的双重煎熬。城市的麻风病院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大多数麻风村则比较艰苦。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麻风病人是死亡率较高的一个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一部分病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长期缺医少药。院村分离之后,留在麻风村的治愈者80%以上是残疾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由于没有良好的医疗和护理保障,他们的生活状况堪忧。此外,离开麻风村的治愈者也面临着重新融入社会的难题。 江苏省麻风防治工作尽管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在宣传方面,由于人为的偏差,造成了麻风污名化的迅速加剧。第二,不加区别的强制隔离不符合正常的医学认知。国际社会1950年代即开始废除麻风隔离制度,但中国大规模的麻风隔离却从1960年代开始,在1970年代达到高峰。尤其是1970年代对治愈者也要强制隔离的做法,是一种政策性的歧视和对人权的侵犯。第三,如果说传染病患者因为对他人有潜在的威胁而被迫让渡自己的个人权利,那么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应该得到良好照顾,这是最起码的补偿。但显然我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麻风村更接近于一个收容场所而不是一个医疗场所。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K27;R-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况
    (三)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国前后江苏麻风概况
    第一节 防治概况
        1. 民国时期的麻风救治
        2. 建国初期的麻风防治
    第二节 流行概况
        1. 区域分布
        2. 流行原因
        3. 医疗状况
    第三节 符号型污名:社会对麻风的认知概况
        1. 对疾病本身的认识
        2. 对待患者的态度
第二章 麻风村(院)的建立和全面收容的实现
    第一节 官方政策:“麻风村”的正式提出
    第二节 “跃进”失败:1958-1963年的麻风村(院)建设
        1. 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的麻风村建设
        2.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麻风防治的影响
    第三节 规模初具:1964-1971年的麻风村(院)建设
        1. 麻风村(院)的组织形式
        2. 麻风村(院)的规模与选址
        3. 收容病人入村(院)的方法
        4. 麻风村(院)的生产生活
        5. 麻风病的治疗
    第四节 全面收容:1972-1976年的麻风村(院)建设
    第五节 工具型污名:麻风污名化的加剧
第三章 麻风村(院)的消逝(1981至今)
    第一节 强制隔离制度的废除
    第二节 麻风村(院)的消逝
        1. 院村分离
        2. 麻风村的现状
    第三节 麻风治愈者的困境
    第四节 麻风去污名化的努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2 任宪武;谢志铮;;江苏省麻风防治的三十五年回顾[J];中国麻风杂志;1986年02期

3 ;麻风病人自杀行为的社会医学研究[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4 虞斌;潘美儿;王景权;喻永祥;王江南;尤卫平;;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皮肤病与性病;2008年03期

5 李明珠,刘林妹,曹刚;上海市宝山区居民麻风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841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41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