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骗保行为归因分析
【部分图文】:
扎根理论是由 Anselm Strauss 和 Barney Glaser 在 1980 年代提出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形成归纳性的理论[3]。本文以扎根理论方法为基础,借助质性研究分析工具NVivo11软件,对纳入分析的45篇文献进行三级编码。然后通过对编码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构建医院骗保行为的归因模型。具体研究流程如图1:1.3 饱和度检验
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的基础上,该研究构建医院骗保行为频发的归因模型。包含了各种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影响的因素。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医院骗保行为主要归因于四条路径:个体归因路径、组织归因路径、制度归因路径、环境归因路径,且各路径之间的子路径又相互联系,从而较为系统地展现了与医院骗保行为相关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模型见图2:表3 主范畴关系结构表 关系类型 典型关系 频数 频数/构成比(%) 相互影响 医生→参保人 相互影响 6(30%) 医院→医保部门 相互影响 监管者→参保人 相互影响 政策法规→制度机制 相互影响 市场→政策法规 相互影响 配套措施→政策法规 相互影响 直接影响 医生→骗保行为 直接影响 8(40%) 参保人→骗保行为 直接影响 医院→骗保行为 直接影响 配套措施→监管者 直接影响 制度机制→医院 直接影响 政策法规→监管者 直接影响 监管者→市场 直接影响 配套措施→监管者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医保部门→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6(30%) 政策法规→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市场→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配套措施→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制度机制→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监管者→骗保行为 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尹文强;;医生职业枯竭的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03期
2 姜新峰;;在校学生伤害影响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年24期
3 李程跃;孙梅;吕军;王颖;苌凤水;励晓红;罗力;梁鸿;郝模;;归因分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归属[J];中国卫生资源;2011年01期
4 沈其君,陈启光,金丕焕,詹绍康;平均归因比例的估计方法[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王晓平,冯文武;试用“归因”理论于卫生管理之中[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5年02期
6 李大斌,杨嘉格;南充市居民吸烟归因早死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年04期
7 陈鹤;王灏晨;陈功;郑晓瑛;;中国老年人带残预期寿命及疾病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J];人口学刊;2013年04期
8 安娜;朱美英;张文翠;朱云;毕安华;傅华;;2001~2005年上海市某区35岁以上居民吸烟归因死亡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03期
9 唐娴;杨永芳;秦明芳;邵英;;2016年云南省烟草暴露归因死亡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年03期
10 杨练;毛正中;饶克勤;;我国2008年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雷;吸烟归因死亡分析与烟草控制政策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亚妮;2014年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疾病负担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2 周奕男;医学可避免死亡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3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6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