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方士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15:20
当今中医学在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核心经典的主流医学之外,仍然存在着道医、铃医、巫医等其他医学门类,其学术与主流医学存在明显差异。同为华夏医学之脉,各自学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其学术思想、医疗技术源自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发展?各门类之间关系如何?目前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集中于道教医学、方士文化方面,还没有“方士医学”相关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采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着眼于整体的中华文明得以缔造、各文化因子得以落实的汉代,以承上启下的方士医学文化为立足点,搜集现存医学文献、史志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相关道家道教文献,少量其他朝代医学文献,参考现代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考据,上寻其源,下顺其流,力图理清汉代方士医学的学术起源、传承、发展脉络,明晰与儒医、道医等中医学主要门类的历史学术渊源与流变关系。医学自远古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学术及技术上的独立性,一直是作为“究天人之际”有关学术及技术的附庸而存在,初纯为巫术附庸,历春秋战国时期,经阴阳五行化改造,作为阴阳五行思想指导下的实用技术之一,医术很快作为方术附庸而存在了。较完整的方士医学体系,由“医...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浅析
1.3.1 广义方士医学
1.3.2 狭义方士医学
1.3.3 巫源医术
1.3.4 仙源医术
2 方士医学的形成
2.1 从医巫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1.1 “工”的层面:从巫工到医工
2.1.2 “术”的层面:医术与巫术的分合
2.2 从方巫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2.1 “工”的层面:从巫祝到方士
2.2.2 “术”的层面:方术与巫术的交葛
2.3 从医方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3.1 “工”的层面:医工,从巫工转变为方士
2.3.2 “术”的层面:医术,从巫术改造为方术
2.4 小结
3 汉代方士医学发展的社会、学术背景
3.1 西汉:方仙道的兴盛与演变
3.2 东汉:谶纬兴盛
3.2.1 谶纬之兴
3.2.2 谶纬之盛
3.2.3 谶纬与儒术、方术、巫术的关系
3.3 今古文经学之争
3.4 儒生方士化与方士士族化
3.5 小结
4 汉代方士医学的构成(以《汉志》目录为纲)
4.1 医经
4.2 经方
4.3 房中
4.4 神仙
4.5 小结
5 汉末方士医学的解构重组
5.1 医学儒术化
5.1.1 运气学说:今文经学化的方士医学
5.1.2 仲景医学:古文经学化的方士医学
5.2 华佗医学:扁鹊仙源医术的传承与中断
5.3 道教初兴:巫术回澜
5.4 道教医学:神仙家与房中家的归宿
5.5 小结
6 汉代之后的方士医学
6.1 汉代之后的方士与方术
6.2 汉代方士医学之流续
6.2.1 儒医
6.2.2 道医
6.2.3 铃医
6.2.4 祝由科
6.3 汉代方士医学对后世医学文化的影响
6.3.1 庙堂与江湖:医学文化的分化重构
6.3.2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以“士”自许的精英意识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刘阳个人简历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经方的源流及与医经的融合[J]. 顾漫,柳长华,罗琼. 中医杂志. 2011(08)
[2]上古中国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术[J]. 杨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01)
[3]《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J]. 刘永明. 敦煌研究. 2010(03)
[4]试论东汉时期佛、道二教的融合与分离[J]. 程佩.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1)[J].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7)
[6]《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J].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6)
[7]张子和学术思想源流探[J]. 肖国钢. 中医文献杂志. 2006(04)
[8]两汉医学史的重构[J]. 廖育群. 科学文化评论. 2005(04)
[9]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J]. 钟国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4(00)
[10]齐地的方士文化与汉代的谶纬之学[J]. 王克奇. 管子学刊. 2004(04)
博士论文
[1]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D]. 吕亚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2]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 顾漫.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D]. 何婧琳.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2]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D]. 崔赢午.吉林大学 2009
[3]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D]. 史海娜.陕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62791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浅析
1.3.1 广义方士医学
1.3.2 狭义方士医学
1.3.3 巫源医术
1.3.4 仙源医术
2 方士医学的形成
2.1 从医巫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1.1 “工”的层面:从巫工到医工
2.1.2 “术”的层面:医术与巫术的分合
2.2 从方巫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2.1 “工”的层面:从巫祝到方士
2.2.2 “术”的层面:方术与巫术的交葛
2.3 从医方关系源流看方士医学的形成
2.3.1 “工”的层面:医工,从巫工转变为方士
2.3.2 “术”的层面:医术,从巫术改造为方术
2.4 小结
3 汉代方士医学发展的社会、学术背景
3.1 西汉:方仙道的兴盛与演变
3.2 东汉:谶纬兴盛
3.2.1 谶纬之兴
3.2.2 谶纬之盛
3.2.3 谶纬与儒术、方术、巫术的关系
3.3 今古文经学之争
3.4 儒生方士化与方士士族化
3.5 小结
4 汉代方士医学的构成(以《汉志》目录为纲)
4.1 医经
4.2 经方
4.3 房中
4.4 神仙
4.5 小结
5 汉末方士医学的解构重组
5.1 医学儒术化
5.1.1 运气学说:今文经学化的方士医学
5.1.2 仲景医学:古文经学化的方士医学
5.2 华佗医学:扁鹊仙源医术的传承与中断
5.3 道教初兴:巫术回澜
5.4 道教医学:神仙家与房中家的归宿
5.5 小结
6 汉代之后的方士医学
6.1 汉代之后的方士与方术
6.2 汉代方士医学之流续
6.2.1 儒医
6.2.2 道医
6.2.3 铃医
6.2.4 祝由科
6.3 汉代方士医学对后世医学文化的影响
6.3.1 庙堂与江湖:医学文化的分化重构
6.3.2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以“士”自许的精英意识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刘阳个人简历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经方的源流及与医经的融合[J]. 顾漫,柳长华,罗琼. 中医杂志. 2011(08)
[2]上古中国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术[J]. 杨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01)
[3]《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J]. 刘永明. 敦煌研究. 2010(03)
[4]试论东汉时期佛、道二教的融合与分离[J]. 程佩.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1)[J].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7)
[6]《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J].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6)
[7]张子和学术思想源流探[J]. 肖国钢. 中医文献杂志. 2006(04)
[8]两汉医学史的重构[J]. 廖育群. 科学文化评论. 2005(04)
[9]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J]. 钟国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4(00)
[10]齐地的方士文化与汉代的谶纬之学[J]. 王克奇. 管子学刊. 2004(04)
博士论文
[1]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D]. 吕亚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2]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 顾漫.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D]. 何婧琳.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2]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D]. 崔赢午.吉林大学 2009
[3]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D]. 史海娜.陕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62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96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