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终关怀新理念的实践问题研究与比较
发布时间:2021-03-04 11:37
地球上有生命以来,人类以生老病死为规律,世世代代繁衍着,并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的转变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频发,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逐步成为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数以亿万人带病生存。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越来越傲慢,当人类由于疾病或者衰老而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是依靠现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同时伴有痛苦的延长生命?还是承认有限的生命并且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临终关怀重新下定义,临终关怀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和他们的亲人的生命质量[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全新的医学模式,生命质量论成为当今生命伦理学的主流理论,追求生命质量成为现如今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的医疗总是强调“优生”,国人太过于注重“优生”,却始终忽略了“优逝”的问题。据统计,每年约有160万美国人患有临终疾病,他们和家属均可以获得临终关怀...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促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
(三)创新点与难点
1.创新点
2.难点
(四)相关研究及进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二、临终关怀的起源及其必要性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
(二)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
1.临终关怀服务在理论上的必要性
1.1 现代医学目的的转变
1.2 生命观的内涵
2.临终关怀服务在实践上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
2.2 疾病谱的转变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频发
2.3 无效治疗、过度治疗现象频发
三、临终关怀的新理念以及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一)临终关怀的新理念
1.生理照顾
2.心理照顾
3.社会支持
4.灵性照顾
(二)我国临终关怀实践的现状
1.临终关怀医院
2.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3.宁养院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我国临终关怀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对临终关怀理念模糊不清
(二)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三)忽视了临终患者的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国人受传统生死观的束缚及死亡教育的缺失
(五)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临终关怀质量不高
(六)临终关怀制度不健全
(七)缺乏志愿者及社会资源的介入
五、应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困境的对策及展望
(一)加强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二)多渠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三)重视临终患者的真实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全民普及生死教育
(五)培养一支专业的医生队伍
(六)健全临终关怀制度
(七)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扩大临终关怀队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允许自然死亡的研究进展[J]. 章声波,徐燕. 中国临床医学. 2015(06)
[2]医学视阈下对中西方死亡文化差异的分析[J]. 柏宁,尹梅. 医学与哲学(A). 2014(05)
[3]对生前预嘱相关问题的探讨[J]. 睢素利. 中国卫生法制. 2014(02)
[4]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 王星明. 医学与哲学(A). 2014(01)
[5]中年住院患者家属的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J]. 谈学灵,曾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10)
[6]放弃治疗的境遇伦理分析[J]. 邵永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1)
[7]中国临终关怀事业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探析——基于国家和市场视角[J]. 管素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02)
[8]宁养医疗服务与有尊严的死亡[J]. 刘勇,于世英.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01)
[9]公立医院管理与考核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李玲,张维,江宇,李明强,Michael Yen,丁耀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05)
[10]个体基因组学——生物医学的新时代、生命伦理的新挑战[J]. 杨焕明.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0)
博士论文
[1]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曹永福.山东大学 2011
[2]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D]. 田晓山.中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研究[D]. 许婷婷.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3148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促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
(三)创新点与难点
1.创新点
2.难点
(四)相关研究及进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二、临终关怀的起源及其必要性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
(二)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
1.临终关怀服务在理论上的必要性
1.1 现代医学目的的转变
1.2 生命观的内涵
2.临终关怀服务在实践上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
2.2 疾病谱的转变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频发
2.3 无效治疗、过度治疗现象频发
三、临终关怀的新理念以及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一)临终关怀的新理念
1.生理照顾
2.心理照顾
3.社会支持
4.灵性照顾
(二)我国临终关怀实践的现状
1.临终关怀医院
2.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3.宁养院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我国临终关怀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对临终关怀理念模糊不清
(二)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三)忽视了临终患者的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国人受传统生死观的束缚及死亡教育的缺失
(五)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临终关怀质量不高
(六)临终关怀制度不健全
(七)缺乏志愿者及社会资源的介入
五、应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困境的对策及展望
(一)加强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二)多渠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三)重视临终患者的真实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全民普及生死教育
(五)培养一支专业的医生队伍
(六)健全临终关怀制度
(七)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扩大临终关怀队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允许自然死亡的研究进展[J]. 章声波,徐燕. 中国临床医学. 2015(06)
[2]医学视阈下对中西方死亡文化差异的分析[J]. 柏宁,尹梅. 医学与哲学(A). 2014(05)
[3]对生前预嘱相关问题的探讨[J]. 睢素利. 中国卫生法制. 2014(02)
[4]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 王星明. 医学与哲学(A). 2014(01)
[5]中年住院患者家属的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J]. 谈学灵,曾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10)
[6]放弃治疗的境遇伦理分析[J]. 邵永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1)
[7]中国临终关怀事业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探析——基于国家和市场视角[J]. 管素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02)
[8]宁养医疗服务与有尊严的死亡[J]. 刘勇,于世英.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01)
[9]公立医院管理与考核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李玲,张维,江宇,李明强,Michael Yen,丁耀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05)
[10]个体基因组学——生物医学的新时代、生命伦理的新挑战[J]. 杨焕明.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0)
博士论文
[1]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曹永福.山东大学 2011
[2]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D]. 田晓山.中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研究[D]. 许婷婷.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3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06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