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GalCer负载DC激活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α-GalCer负载DC激活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α-GalCer DC CIK细胞 NKT细胞 肿瘤杀伤活性
【摘要】:研究背景:树突状细胞是迄今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诱导中有独特的地位。CIK细胞是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杀伤细胞,具有T细胞的抗瘤活性和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CIK细胞和DC细胞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过继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α-半乳糖神经酰胺在临床试验中作为一种抗癌剂,对很多实体肿瘤均有效。肿瘤的临床实验表明,注射α-GalCer负载的DC比单独注射α-GalCer呈现出更大的抗肿瘤活性。但荷载α-GalCer的成熟DC对CIK细胞的功能活化还尚未见研究。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α-GalCer负载DC对CIK细胞的激活作用及杀伤活性的影响,为DC-CIK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目的:探讨α-GalCer负载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激活作用及功能的影响;研究负载α-GalCer的DC能否在体外激活乙肝患者外周血中的NKT细胞;探讨α-GalCer-DC与CIK共培养对CIK细胞表型、增殖活性及杀伤肝癌细胞效率的影响。方法:(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浮细胞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培养DC细胞,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与CIK细胞的免疫表型。(二)流式细胞仪检测α-GalCer负载的DC细胞表型,qRT-PCR检测DC细胞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 (三)采用DC和α-GalCer来诱导培养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T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四)将α-GalCer-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与各组CIK细胞表面标志物;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各组CIK细胞的增殖倍数;qRT-PCR检测CIK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CCK-8试剂盒检测α-GalCer-DC对CIK细胞杀伤HepG2的影响。结果:1.经过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可获得CIK细胞和成熟的DC细胞。CIK细胞高表达CD3+CD8+和CD3+CD56+,成熟DC细胞高表达CD86, CD80, CD83和CDllc,低表达CD14。2.α-GalCer负载可促进DC细胞成熟,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 CD86, CD83, CD11c的阳性率均升高,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IL-12、IL-10的mRNA水平升高。3.DC和α-GalCer联合诱导培养患者外周血NKT细胞,可以获得高表达TCRVa24 TCRVβ11的双阳性NKT细胞,并使NKT分泌高水平的IL-4和INF-γ。4. α-GalCer-DC与CIK共培养,可显著提高CIK细胞CD3+CD56+的表达和增殖活性;可显著提高INF-γ、IL-12、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的mRNA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在同一效靶比时,α-GalCer-DC-CIK细胞组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CIK、DC-CIK细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CIK细胞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增高而增高,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α-GalCer可以在DC表面有效递呈,提高DC的成熟度和活性;α-GalCer和DC可在体外激活NKT细胞;α-GalCer负载DC对CIK细胞增殖、表型及杀伤能力具有提升作用,能显著增强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关键词】:α-GalCer DC CIK细胞 NKT细胞 肿瘤杀伤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7
- 第一节 α-GalCer负载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激活作用17-25
- 一、试剂和仪器17-19
- 二、实验方法19-21
- 三、实验结果21-23
- 四、讨论23-25
- 第二节 α-GalCer负载DC对体外扩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T细胞的影响25-32
- 一、试剂和仪器25-26
- 二、实验方法26-28
- 三、实验结果28-29
- 四、讨论29-32
- 第三节 α-GalCer负载DC对CIK细胞的激活作用及杀伤活性的影响32-42
- 一、试剂和仪器32-34
- 二、实验方法34-36
- 三、实验结果36-40
- 四、讨论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50-5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志山,,沃兴德;细胞调亡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年01期
2 李妍;纪朋艳;张巍;彭顺利;吕士杰;;柴胡皂苷d对SH-SY5Y细胞ERK蛋白表达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3 严银芳,陈晓,杨小清,闫远芳;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减毒株S_(79)在几株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增殖的比较研究[J];肿瘤;2003年06期
4 刘功让;管培中;宋淑亮;逯素梅;冯玉新;辛华;;绞股蓝多糖对四氯化碳损伤HepG2细胞的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07年31期
5 肖东杰,汪运山;B细胞被动凋亡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8年05期
6 张运涛,刘凡,姜茹,谷仲平,汪涌,张顺,刘荣福,李玉梅;外源性p27与GRC-1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09期
7 石和元;王平;胡永年;邱幸凡;田代志;;温胆汤改良方对Aβ_(25-35)诱导AD细胞模型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06期
8 孟威宏;王强;王虹蛟;颜炜群;;牛胰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8年04期
9 钟民涛;王晓丽;李星云;刘磊;刘颖丽;张伟;黄敏;;香菇C91-3菌丝发酵蛋白对H22肿瘤细胞体内外抗肿瘤机制的初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张晨,黄世林,马东初,孙英慧,马小锋;硫化砷诱导NB_4细胞调亡[J];白血病;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来源膜微粒的特征及生物学作用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蒋争凡;卞婕;翟中和;;非细胞体系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凋亡的超微观察[A];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Ⅰ)[C];1998年
3 陈卫银;祝彼得;刘福友;冯雪梅;;参芎滴丸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谢晶日;李威;梁国英;杨丰源;;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细胞调亡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綦淑芬;万瑞香;姚如勇;;扇贝多肽对Hela细胞在紫外线损伤下的保护作用[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吴李君;裴蓓;王顺昌;王军;汤明礼;;砷和镉暴露诱导秀丽小杆线虫生殖腺细胞调亡及其信号通路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余珂;王敬贤;周炳升;;多溴联苯醚诱导人神经SK-N-SH细胞调亡的机理[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冉新泽;郑怀恩;王艾平;王锋超;韩京;;他汀对内皮细胞辐射损伤组织因子与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崔承彬;闫少羽;蔡兵;赵庆春;姚新生;曲戈霞;;黑果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evl中咔唑生物碱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吴耀辉;邹萍;;Sunrivin基因沉默对K562细胞调亡影响的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田勘;细胞调亡的意义[N];中国人口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明;载药聚合物超细纤维作为肿瘤局部制剂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石;黄芪甲苷促进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宋杨;抗CD25单抗对肾移植患者调节性T细胞生存和功能改变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罗忠光;CRL E3泛素连接酶靶向新药MLN4924在体内外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肖林林;巨噬细胞对血管细胞的辐射旁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张峰;戊型肝炎病毒基因4型在PLC/PRF/5细胞中的培养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陈凤华;Tat-SmacN7融合肽对肿瘤细胞辐射增敏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虞志新;Th17/Treg失衡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相互影响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9 黄凌燕;STK33基因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袁媛;let-7c介导c-Myc基因调控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娇;天然抗氧化剂对乳腺癌MCF-7/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吕超绍;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对白血病K562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汪建阳;Ang-(1-7)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Ma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任志涛;小檗碱对TGF-β1诱导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MRC-5细胞转分化及细胞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杨晓姗;重组人p66Shc腺病毒和赖氨藤黄酸盐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万爱英;大分割照射生物效应实测数据与LQ公式计算数据的比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邢晓萌;白藜芦醇对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曹曰针;胞外泛素对Treg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9 张晓威;OSW-1与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PI3K信号通路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10 余长松;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IPEG-J2细胞紧密连接表达与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7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8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