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短纤维三维培养肝癌细胞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短纤维三维培养肝癌细胞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静电纺丝 短纤维 肝癌细胞HepG2 三维培养 细胞球体
【摘要】:目前,对于体外药物筛选多采用二维细胞培养体系进行试验,但在二维培养体系下,细胞的形态、分化、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体内生理条件下细胞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二维培养细胞对药物的反应与体内测试结果相差甚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由于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而备受青睐。本研究通过不同三维培养方式得到不同大小的细胞球体,旨在建立一种新的体外肝癌模型。一方面能较好地维持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肝特异性功能;另一方面能使肝癌细胞的药物代谢酶的活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可用于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且相较于单层培养,该体外模型研究结果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静电纺超细纳米纤维支架能够高度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形态结构,有利于细胞的粘附、迁移、聚集、生长和增殖,目前已广泛用作细胞三维培养的支架。本论文通过静电纺丝结合冰冻切片技术,制备出不同长度的PSMA短纤维。通过不同比例的PS和PSMA混纺,制备出具有不同表面酸酐基团数量的短纤维,获得含不同半乳糖接枝量的改性短纤维支架。比较了肝癌细胞HepG2与不同长度和不同半乳糖接枝密度短纤维混合三维培养的增殖活性和功能表达情况(白蛋白、尿素),结果表明,培养7天时,肝癌细胞在长度为50μm、半乳糖接枝量约为200 nmol/mg的改性短纤维支架上,肝癌细胞的功能保持最好。HepG2与该短纤维混合三维培养,形成细胞球体,培养7天时,细胞球体形貌良好,球体大小分布均匀,直径约为150μm左右,细胞与短纤维相互粘附明显,且细胞保持增殖存活状态。采用不同培养方式分别制备了直径约为150 μm和直径在250-300μm之间的HepG2细胞球体,考察了不同大小细胞球体中细胞的凋亡、坏死情况,E-钙粘蛋白和纤连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直径在250-300μm的细胞球体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的特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药胶束,测得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2 nm。研究了喜树碱(CPT)和载药胶束对细胞球体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三维培养中,药物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约为二维培养的3-10倍,不同大小细胞球体中药物对细胞的IC50值相差较大。与自由药物相比,载药胶束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更佳。从药物在细胞球体中的渗透情况来看,药物在小球体中近乎完全渗透,而在大球体中,药物未完全渗透;自由药物与载药胶束相比,自由药物渗透的更快,细胞球体中的药物量越多。考察不同大小细胞球体中,肝癌细胞药物代谢酶活性、对模型药物的代谢和模型药物的肝毒性作用,进一步与体内数据比较,结果显示肝癌细胞球体特别是直径约为150μm左右的细胞球体,预测的药物清除率和肝毒性更接近于体内真实情况,研究表明该三维细胞球体可用作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TQ34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文;陶慧敏;李志斌;陈佳媚;廖瑞雪;郭浩然;关燕清;;共固定化TNF-α/IFN-γ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长效抑制作用[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来源膜微粒的特征及生物学作用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蒋争凡;卞婕;翟中和;;非细胞体系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凋亡的超微观察[A];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Ⅰ)[C];1998年
3 陈卫银;祝彼得;刘福友;冯雪梅;;参芎滴丸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谢晶日;李威;梁国英;杨丰源;;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细胞调亡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綦淑芬;万瑞香;姚如勇;;扇贝多肽对Hela细胞在紫外线损伤下的保护作用[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吴李君;裴蓓;王顺昌;王军;汤明礼;;砷和镉暴露诱导秀丽小杆线虫生殖腺细胞调亡及其信号通路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余珂;王敬贤;周炳升;;多溴联苯醚诱导人神经SK-N-SH细胞调亡的机理[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冉新泽;郑怀恩;王艾平;王锋超;韩京;;他汀对内皮细胞辐射损伤组织因子与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崔承彬;闫少羽;蔡兵;赵庆春;姚新生;曲戈霞;;黑果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evl中咔唑生物碱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吴耀辉;邹萍;;Sunrivin基因沉默对K562细胞调亡影响的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田勘;细胞调亡的意义[N];中国人口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明;载药聚合物超细纤维作为肿瘤局部制剂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石;黄芪甲苷促进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宋杨;抗CD25单抗对肾移植患者调节性T细胞生存和功能改变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罗忠光;CRL E3泛素连接酶靶向新药MLN4924在体内外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肖林林;巨噬细胞对血管细胞的辐射旁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张峰;戊型肝炎病毒基因4型在PLC/PRF/5细胞中的培养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陈凤华;Tat-SmacN7融合肽对肿瘤细胞辐射增敏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虞志新;Th17/Treg失衡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相互影响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9 黄凌燕;STK33基因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袁媛;let-7c介导c-Myc基因调控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娇;天然抗氧化剂对乳腺癌MCF-7/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吕超绍;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对白血病K562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汪建阳;Ang-(1-7)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Ma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任志涛;小檗碱对TGF-β1诱导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MRC-5细胞转分化及细胞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杨晓姗;重组人p66Shc腺病毒和赖氨藤黄酸盐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万爱英;大分割照射生物效应实测数据与LQ公式计算数据的比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邢晓萌;白藜芦醇对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曹曰针;胞外泛素对Treg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9 张晓威;OSW-1与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PI3K信号通路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10 余长松;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IPEG-J2细胞紧密连接表达与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2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26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