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与手术预后的相关分析
本文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与手术预后的相关分析 出处:《皖南医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1.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病理特征、肿瘤部位、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等因素;2.探究胃肠间质瘤手术病理特征和手术预后之间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年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资料及病历材料,其中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核分裂数、细胞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治疗及生存时间等;2.根据149位GIST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与免疫组化结果同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影响GIST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149人,男性患者78人,女性患者71人,男女比例约为1.1:1。年龄宽度为28岁至82岁,中位年龄为61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83例(55.7%),消化道出血30例(20.1%),体查发现腹部包块29例(19.5%),排便异常5例(3.4%),其他症状(胸闷、乏力等)2例。完全性切除126例(约占84.6%),姑息性切除23例(约占15.4%)。GIST原发部位发生于胃部、十二指肠、小肠、结直肠及腹腔的百分比分别为67.8%、5.4%、17.4%、3.4%、6.0%。肿瘤大小位于0.5~28.5cm之间,肿瘤大小2cm、2~5cm、5~10cm及10cm构成比分别为26.2%、28.2%、31.5%、14.1%。首诊发现肿瘤转移7例,脾脏转移1例,脾脏合并腹腔转移2例,腹腔转移3例,眼眶转移1例。肿瘤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型127例(85.2%),上皮细胞型8例(5.4%),混合细胞型14例(9.4%)。GIST核分裂数,小于5/50 HPF组110例(73.8%),5-10/50 HPF组24例(16.1%),大于10/50 HPF组15例(10.1%)。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表达阳性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47例(98.7%)、142例(95.3%)135例(90.6%)、51例(34.2%)、13例(8.7%)、31例(20.8%)。DOG1、CD117、SMA和Desm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肿瘤核分裂数、细胞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D34在肿瘤大小分组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x2值为13.450,P0.05。S100在肿瘤部位分组及核分裂数分组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18.543和7.662,P0.05。149例GIST患者的随访结果。术后GIST再次复发的患者35例(23.5%)。NIH危险度分级中高危患者/姑息性切除79名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53例(35.6%),未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26例(17.5%)。肿瘤部位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以及有无服用伊马替尼与复发率的相关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核分裂数的复发率单因素分析提示,核分裂数5个/50HPF组明显高于核分裂数5/50HP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757,P值为0.016)。GIST原发部位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分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95%、89%、75%和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1.968,P0.001)。NIH危险度由极低危险组到高度危险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4%、83%和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1.358,P0.001)。核分裂数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1%(x2值为18.074,P0.001)。手术完全性切除与姑息切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7.363,P0.001)。有无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组与生存率,具有统计学差异(x2值为5.857,P0.005)。性别组、年龄组、肿瘤部位、细胞类型以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与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我院收集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大致与国外研究相符;2.CD117、DOG-1、CD34、SMA、S-100、Desmin的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GIST的诊断。3.NIH危险度分级越小、肿瘤直径越小、肿瘤核分裂数越小以及手术对瘤体的完全切除,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4.中高危患者手术预后可通过服用伊马替尼从中获益。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健英;胃肠间质瘤12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5期
2 马骐;陈素萍;刘景昌;刘洪涛;杨晓峰;王皓;张帆;万玉良;;胃肠间质瘤3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6期
3 周鸿;杨兴洲;张振玲;刘莹;陈西蜀;杨林;;胃肠间质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张红;肖江卫;贺国斌;;2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中的体会[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谭至柔;黄雪;张瑜红;宁红建;聂海明;;119例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3年09期
6 孔庆兖,卢敏华,陈菊荣,朱从敏;10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郭莉莉,林华欢;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和癌3例病理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林华欢,骆新兰,梅平;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2例病理分析[J];癌症;2002年02期
9 刘光俊 ,邱维加;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J];广西医学;2004年05期
10 雷德利,王新海,赵晓玲,刘冬玲;24例胃肠间质瘤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月波;周燕芳;;巨大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超声所见[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竺扬文;赵仲生;;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附73例病例资料)[A];2008年浙江省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寻航;黄仲奎;龙莉玲;;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蒋雪;张晶;张红;;直肠阴道隔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超声表现[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贲丽媛;许祥丽;刘凤英;;超声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罗成刚;冯晓波;张勇;邱大胜;刘玉林;陈宪;;晚期胃肠间质瘤介入栓塞治疗二例报告[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邵伟;;胃肠间质瘤患者口服格列卫引起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贞;丁纪元;马胜林;;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贲丽媛;许祥丽;刘凤英;;超声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徐少杰;朱忆凌;周新木;;4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A];2005年浙江省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熊昌彪;我国胃肠间质瘤发病人数逐年增加[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记者 彭东;专家称靶向药物可延迟胃肠间质瘤复发[N];科技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韩璐;靶向药物有助延迟胃肠间质瘤复发[N];健康报;2014年
4 徐述湘;对疑难癌症的诊治也应给予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吴尧;及时换药可延长生存期[N];健康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杰华;胃肠间质瘤多基因全序列联合检测及预后因素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22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32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