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HSF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5 07:43

  本文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HSF1蛋白 微血管生成 预后 复发 HSF1蛋白 SDF-1/CXCR4非小细胞肺癌 侵袭 迁移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及意义原发性肺癌作为全球发病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增高。据统计,201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410万,其中新发肺癌数180万(约13%),占第一位;死亡率亦是癌症之首。吸烟是其最严重的诱因,即使是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下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中国,工业发展所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和不断恶化的雾霾天气和肺癌发生、进展之间的正相关性,已经被国内外诸多权威组织及专家所证实。近些年来,肺癌的城市发病率已经高于农村发病率,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男性的肺癌死亡率在全国位于第二位,女性的肺癌死亡率更是超过传统高发癌症诸如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位居全国第一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肺癌预防意识的逐渐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治疗手段的发展上,原发性肺癌的治疗目前已经由传统单独手术治疗转变为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的全方位综合性治疗。而靶向类药物的应用,也为肺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特别是对于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的晚期肺癌患者。但是肺癌的长期生存率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在被明确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即使能够行根治性切除以及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其术后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得不到明显提升。就总体来说,虽然在原发性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全世界肺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仍然维持在30%-40%,较之前未见明显改善。局部侵袭及远处器官的转移是在肺癌临床治疗当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对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的不断深入研究,虽然确切的机制仍没有被阐明,但人们发现其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并且内在相互联系的多阶段生物病理学过程。包括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粘附能力的下降、肿瘤细胞脱离基底膜、细胞外基质的异常降解、肿瘤细胞侵入周围微小淋巴管或血管并随循环定位于远处器官、附着于血管或淋巴内皮细胞、穿透管腔、诱导病理性微血管的生成,微小转移病灶的形成以及肿瘤转移灶周围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细胞逃避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等一系列步骤。类似一个闭合的串联回路,从理论上来说,在以上所述多环节连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将其切断,就能够有效的阻止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而大量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许多分子、基因的特异性改变在上述进展的任意一个环节中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肺癌细胞在侵袭、转移中所蕴含的分子机制、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今肺癌研究的热门课题。因此,寻找能够影响肺癌进展并指示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临床医生为肺癌术后患者选择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 HSR)是一种能够保护细胞或器官在缺氧、缺血、过热、炎症以及其它有害应激源存在时免于损伤的保护性应激反应。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 HSF)作为参与HSR的转录调节因子,包括HSF1, HSF2, HSF3, HSF4这4种亚型,其中HSF1为最主要的应激调节因子。HSF1其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及广泛的同源性,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主要由靠近氨基末端的DNA结合域、中间的三聚化结构域和羧基端的转录激活域组成。应激状态下,细胞质中的无活性HSF1通过三聚化后转入细胞核内成为转录激活子,并通过DNA结合域与基因中热休克转录原件位点上的5'-nGAAn-3'反向重复序列相结合,诱导热休克蛋白的生成并进一步行使其分子伴侣的功能。长久以来的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细胞中都含有异常增高水平的热休克蛋白,是肿瘤细胞发生、生存、进展的重要因素,对于HSF1在恶性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却少有研究。然而现在,科学家发现HSF1不但增加肿瘤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而且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也有更加直接、广泛的调控作用。多种肿瘤相关基因中都含有热休克转录原件,HSF1在人类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等中都存在异常的表达,在肿瘤细胞转化、肿瘤生成、进展以及耐药性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HSF1在原发性肝癌中促进了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另外,最近的研究显示,在乳腺癌中HSF1的异常升高通过抑制低氧诱导因子la (Hypoxia Ischemia Factor-la, HIF-1α)的降解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因此,HSF1蛋白可能在肿瘤发展中的血管生成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具有潜在的调节控制作用。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HSF1是否能够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以及其中可能的机制尚不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 CXCR)作为一种能够介导趋化因子信号并行使功能、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由位于胞外的N端、胞外环、跨膜α螺旋、胞内环、C端等组成。通常在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等的细胞膜上有大量的表达。当趋化因子与相应受体的细胞外环相结合,使受体激活,进一步活化位于胞内的G蛋白,将信号传导入胞内,并继续激活下游的信号分子,使细胞从趋化因子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定向移动,在免疫应答、应激、干细胞迁移以及淋巴细胞归巢等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现在的研究发现,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信号轴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CXCR4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中均被发现有过表达,其唯一配体基质衍生因子1 (Stromal-derived factor 1, SDF-1)与之结合后,能够诱使肿瘤细胞以类似炎症细胞趋化过程的形式向特定的远处器官、组织转移。而淋巴结、脑、骨髓、肝脏等肺癌的转移高发器官和组织也正是趋化因子SDF-1高表达的位置。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DF-1/CXCR4信号轴本身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上,对肿瘤细胞内CXCR4异常高表达的原因所进行的研究则不多。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PCR等方法来检测HSF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分析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生物学行为及术后生存率;另外,研究CXCR4在NSCLC中的表达以及HSF1与CXCR4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细胞实验研究HSF1对NSCL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SDF-1/CXCR4信号轴在HSF1蛋白促进NSCLC进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下游分子机制。第一部分:HSF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检测NSCLC组织中HS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进一步探讨和评估HSF1蛋白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术后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3年1月到2007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共105位确诊为NSCLC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被用来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组织切片中HSF1蛋白及CD34的表达水平;通过计数CD34阳性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数来计算肿瘤组织中MVD。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χ2检验被用来统计分析HSF1蛋白、MVD分别与各个临床分类指标之间的关系;生存曲线通过Kaplan-Meier方法来绘制;通过Log-rank检验方法统计不同分组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验证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被视为有统计学差异性。结果HSF1蛋白过表达在NSCLC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在本次试验的105例NSCLC组织标本中,共有45例被观察到存在HSF1的高表达,占总人数的42.9%;高MVD表达组共有49例,占总人数的46.7%。HSF1蛋白表达与MVD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5)。HSF1蛋白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P=0.005;P=0.006);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与患者的TNM分期在统计学上密切相关(P=0.019);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统计相关性(P0.05)。HSF1蛋白过表达和高MVD组患者的术后复查、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均分别明显要高于HSF1蛋白非过表达组(P=0.011;P=0.003)以及低MVD组患者(P=0.028;P=0.019)。Log-rank生存差异分析中,HSF1蛋白过表达组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HSF1蛋白低表达(P=0.006;P=0.005;P=0.001)。同样地,与低MVD组相比,高MVD组患者分别有一个更差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P=0.019;P=0.016;P=0.00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显示,HSF1蛋白是唯一能够影响NSCLC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0;P=0.046;P=0.004)。结论HSF1蛋白过表达普遍存在于NSCLC组织中,并且与肿瘤微血管生成呈密切相关;与HSF1低表达组相比较,HSF1过表达组的NSCLC患者有一个更加低的术后生存率;HSF1是能够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中,HSF1蛋白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以及新的预后指标。第二部分:HSFl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目的检测NSCLC组织、细胞中HSF1、CXCR4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评估二者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通过体外实验研究HSF1蛋白表达对NSCLC细胞的增殖、黏附、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中涉及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用以实验的105例NSCLC患者的病理标本同第一部分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被用来检测NSCLC病理组织切片中HSF1及CXCR4的表达水平,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卡方检验被用来统计分析HSF1、CXCR4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Mann-Whitney U检验HSF1高、低表达组中CXCR4的差异性表达,P0.05被视为有统计学差异性。通过Western blot以及RT-PCR实验分别在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A549、H1975、SPCA等不同的NSCLC细胞系以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中HSF1、CXCR4的表达情况。通过脂质体2000作为载体转染细胞,将特异性沉默HSF1基因的siRNA转入到高表达HSF1的NSCLC细胞系中。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不同处理组中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水平;MTS实验检测经过不同处理NSCLC细胞系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经不同处理的NSCLC细胞系的侵袭能力;通过静止粘附实验模拟检测各不同处理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条件培养液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条件培养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对NSCLC细胞应用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以及P1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进行不同处理,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处理组细胞中VEGF、Akt、P-Akt的不同表达水平;凝胶酶谱实验检测各处理组细胞外培养液中MMP-9的活力强弱。结果HSF1、CXCR4蛋白二者均普遍高表达于NSCLC组织中。卡方检验结果显示HSF1与CXCR4的表达之间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0.376,二者具有正相关性(P=0.01)。Mann-Whitney U检验也表明,相对于HSF1蛋白低表达组,HSF1蛋白高表达组的NSCLC组织中有更高的CXCR4表达(P0.05)。细胞实验显示HSF1在各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BEAS2B,其中SPCA细胞系中表达最高。经脂质体转染HSF1特异性的干扰RNA可以显著降低SPCA细胞中HSF1的表达。Western blot、RT-PCR以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HSF1可以促进细胞中及细胞膜上CXCR4蛋白的表达。HSF1干扰组肿瘤细胞在增殖能力、侵袭力、细胞外基质黏附以及内皮细胞黏附力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外培养液对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干扰组有一个低的血管生成能力;ELISA实验进一步显示干扰组细胞外培养液中VEGF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胶酶谱实验显示HSF1干扰组细胞外培养液中MMP-9水平明显降低;加入SDF-1α后可以提高各实验处理组结果;加入P1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显著降低了实验结果;表明SDF-1α/CXCR4轴在HSF1在NSCLC细胞进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SF1可以促进Akt的磷酸化;LY294002降低了SDF-1α及HSF1高表达对NSCLC细胞系的影响,VEGF、MMP-9的表达量也被明显抑制。综上所述,本实验证实了HSF1可以通过SDF-1α/CXCR4轴的介导从而影响Akt的磷酸化水平,促进VEGF、MMP-9等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影响NSCLC的生物学行为。结论HSF1、CXCR4蛋白在NSCLC组织中均普遍存在高表达,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HSF1过表达能够明显提高NSCLC细胞中CXCR4的表达以及增殖、黏附、侵袭以及血管生成能力。HSF1蛋白通过SDF-1α/CXCR4轴进而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上调节VEGF、MMP-9等的表达来提高NSCLC的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能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运龙,郭昭扬,张云兴,许贤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0年05期

2 王继营,高珊,崔黎,黄丽春,宋立友;“双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例[J];中国肺癌杂志;2000年02期

3 田静,李蓓兰;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一种新趋势[J];中国肺癌杂志;2000年05期

4 张世雯,周清华;不同的分割方案与化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0年05期

5 胡发明,华波;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一项预后因素[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11期

6 于亮,王梅,张灿灼;微血管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朱建英;预计2009年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将达20亿美元[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1年02期

8 张利伟,刘树秋,陈海英,万锦华;立体定向适形放疗配合常规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5期

9 王肇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解救化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1年01期

10 朱尧武,杨宇飞;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民;唐蜜;李代强;;磷酸化酪氨酸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胡旭东;杨国仁;霍宗伟;方永存;陈鸣陆;;~(99m)Tc-MIBI SPECT显像观察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A];首届全国肿瘤核医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庆亮;熊海健;王爱;边海蓉;卢振国;杨培英;朱斌耀;王芸;;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疗后复发非小细胞肺癌[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冯耘;万欢英;高蓓莉;项轶;刘嘉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二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及一线治疗[A];天津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峰;许林;史美祺;;15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因素预后分析[A];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张华;;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王子平;;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思考[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张沂平;;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嘉湘;施志明;李和根;徐振晔;朱晏伟;赵丽红;高虹;刘苓霜;朱惠蓉;张晖;;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颖;特罗凯对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佳[N];科技日报;2007年

2 晓白;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获重大进展[N];人民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文天;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综合医疗方案研究进展顺利[N];科技日报;2009年

4 辛勇 张先稳;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记者高新军;专家提出 建非小细胞肺癌中医临床指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上海长海医院呼吸科 夏阳 整理 邱志涛;非小细胞肺癌放虎归山还是乘胜追击[N];健康报;2013年

7 记者 王丹;新研究揭示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机制[N];健康报;2014年

8 记者 李颖;凯美纳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优选方案[N];科技日报;2014年

9 白京丽;非小细胞肺癌最佳治疗方案[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艳(Bai Sally);整合素αvβ5合并EGFR检测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预后评估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王筱恬;PLZF和DACH1的异常表达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洪专;木犀草素治疗EGF受体继发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张沛;ILT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世坤;RBP2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和食管鳞癌表皮间质化[D];山东大学;2015年

6 赵世俊;~(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邱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远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8 姜远瞩;术前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结转移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朱良明;STAT3及其靶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周菊;HPV-16感染对非小细胞肺癌和A549细胞的影响及miRNAs表达改变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2 陈婷;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波;单向式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施桂清;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静;Eg5、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覃建颖;IL-21和Tc1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灶中的变化及相互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瑞;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疗效对比及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石姣姣;基于多肽构建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9 胡世霖;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Napsin A、TTF-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王婷婷;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2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12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d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