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542-3p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血管生长素 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素2 mi R-542-3p 出处:《清华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新生血管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靶向新生血管的治疗策略对多种癌症都具有显著疗效。血管生成素2是新生血管过程中的重要因子。靶向血管生成素2的方法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虽然mi RNA逐渐成为新生血管的重要调控因子,但是尚未有关于调控血管生成素2的mi RNA的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mi R-542-3p可以靶向血管生成素2,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素2的促新生血管活性从而抑制肿瘤进展。在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mi R-542-3p能够结合血管生成素2 m RNA的3’非翻译区,从而抑制血管生成素2 m RNA的翻译。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mi R-542-3p可以抑制其新生血管活性。对荷瘤鼠施加mi R-542-3p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新生血管和转移。此外,在人的乳腺癌临床样本中,mi R-542-3p的表达水平与癌症的恶性程度负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mi R-542-3p抑制新生血管活性的机理,我们筛选了肿瘤细胞分泌的、可能参与调控mi R-542-3p表达的胞外因子。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生长素可以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的mi R-542-3p。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模型中,对肿瘤细胞过表达血管生长素都可以通过抑制mi R-542-3p激活内皮细胞的新生血管活性。深入研究发现,血管生长素可以抑制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B)和POU class 2 homeobox 1(POU2F1),后两者都是mi R-542-3p的转录因子,从而揭示了一个新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新生血管调控机制。此外,乳腺肿瘤中的血管生长素水平与疾病进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乳腺癌患者血浆内的血管生长素含量在转移的患者中高于非转移患者。综上,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肿瘤新生血管调控机制: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生长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转录因子CEBPB和POU2F1的表达,进而下调mi R-542-3p,最终激活促新生血管蛋白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因此,血管生长素和mi R-542-3p是潜在的抗新生血管治疗靶点和监测乳腺癌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Abstract]:Neovasculariz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umor grow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ngiopoietin 2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ngiogenesis, and angiopoietin 2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cancer treatment. Although mi RNA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neovascularization, However, no reports have been made on the regulation of angiopoietin 2 by mi RNA.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mi R-542-3p can target angiopoietin 2 and inhibit tumor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 angiopoietin-2 angiogenesis activity. In vitro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i R-542-3p can bind to angiopoietin. The 3'untranslated area of 2 m RNA, Thus inhibiting the translation of angiopoietin 2 m RNA. Overexpression of mi R-542-3p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can inhibit its neovascularization activity. The application of mi R-542-3p to tumor-bearing mice can inhibit tumor growth, neovascularization and metastasis. In clinical samples of human breast cancer,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542-3p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lignancy of cancer.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mi R-542-3p, we screened the tumor cell secreted. It was found that angiogenin secreted by tumor cells could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mi R-542-3p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ngiogenin over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can inhibit angiogenesis of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mi R-542-3p. It was found that angiogenin could inhibit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 BPBand POU class 2 homeobox 1POU2F1, both of which were transcription factors of mi R-542-3p. This reveals a new mechanism of neovascularization regulation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The levels of angiotensin in breast tum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The plasma levels of angiotensi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metastatic patients. Our study revealed a new mechanism of tumor neovascularization regulation: angiogenin secreted by tumor cells acts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hibits the express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CEBPB and POU2F1. Therefore, angiogenin and miR-542-3p are potential targets for anti-angiogenic therapy and biomarkers for monitoring the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昌益;肖子杰;;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的中药筛选[J];中医药通报;2002年01期
2 李峻;许玲;魏品康;;消痰散结方对体外肿瘤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S1期
3 高笑舸,崔桅;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03年02期
4 吕鹤,刘冉,张巍,袁云;血管内皮细胞病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2期
5 吴少科;曾荣;郭伟韬;;血管内皮细胞在骨形成及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陈彦平;眭承志;;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的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8期
7 王丽萍;祝光礼;;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8 宋立群;周延萌;马小茜;高允生;;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9年06期
9 韩建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曹梅;齐华林;李玉雯;陈春燕;桂莉;李伟;;瘦素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祝光礼;;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2 叶盛;张怀勤;林以诺;黄伟剑;张艳丽;邵小琳;;雷帕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杨宗城;;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郑怀恩;李大元;王俊茹;Martin Hauer-Jensen;;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震;黄红林;;有机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王楠;吕欣;范传东;霍思维;张尚立;苗俊英;;二甲基亚砜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震;黄红林;;有机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夏尊恩;李艳;汪明;;脱氢表雄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初步探索[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徐军;齐法莲;陈英剑;胡成进;;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乔亮;陆树良;高见佳宏;郭静萍;优美香;尾乡贤;廖镇江;史济湘;;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超群;范晓莉;尼莫地平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刘云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山东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崔钊;感染时血小板为何减少[N];健康报;2007年
4 董德伍;体外反搏研究进入新阶段[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万同己;VC、VE对DM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廖福龙;用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一新领域[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霆;miR-542-3p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李金菊;血管内皮细胞的膜蛋白与乙酰胆碱靶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张前;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管内皮细胞调控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张莉;扰动剪切流场的体外模拟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沉积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沈传陆;在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PDGF-B链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潘銮凤;血管内皮细胞FcγRs的表达及免疫复合物与FcγRs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2年
7 金鑫;飞燕草素葡萄糖苷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摄取利用及损伤保护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妍妍;OPG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梁敏;二羰基化合物对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10 俞世强;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机理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功甫;野蔷薇苷对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调亡及钙超载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娇;可控微纳结构界面对血管壁成分细胞的选择性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蔡长帅;鼠尾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罗侠女;基于脓毒症气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性理论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张才臻;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下调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反应的作用[D];华侨大学;2015年
6 高莹;扇贝裙边糖胺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王海桃;牡蛎糖胺聚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姚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αv整合素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逄龙;海参主要活性物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李霞;痛风炎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影像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8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1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