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Let-7a及其靶基因HMGA2、Cyclin D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8-03-04 10:14

  本文选题:上皮性卵巢癌 切入点:let-7a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并常出现多药耐药(MDR),因此预后极差。其中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占所有卵巢癌的90%以上。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近些年研究发现mi RNA与癌症的关系密切。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中发现了mi RNA的异常表达,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化疗耐药方面。近来研究发现,从健康者和癌症患者体液循环中可以检测到mi RNA的稳定表达,预示着mi RNA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帮助癌症患者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Let-7a作为let-7家族中的一员,是最早被发现的mi RNA之一,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中均表达下调,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高迁移率蛋白A2(high-mobility group AT-hook 2,HMGA2)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D1(Cyclin D1,CCND1)作为let-7a的靶基因已被证实,let-7a通过与其3’-UTR结合抑制其转录翻译。HMGA2和Cyclin D1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组织学分型、分化、侵袭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然而尚未见let-7a、HMGA2和Cyclin D1三者联合在EOC中的报道,本研究拟对EOC患者血浆中let-7a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能否成为EOC的潜在诊断标志物;研究EOC患者组织中let-7a和HMGA2、Cyclin D1的表达,探讨三者在EO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上皮性卵巢癌48例作为恶性组,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1例作为良性组,术前收集空腹肘静脉血浆2ml,术中收集肿瘤组织,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选取同时期于本院门诊行体检的23例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健康组,收集空腹肘静脉血浆2ml。26例因子宫体等良性疾病同时行附件切除患者作为正常组,术中收集正常卵巢组织,术后经病理证实。所有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1)采用q RT-PCR法检测正常健康组、良性组和恶性组血浆中let-7a的水平,同时检测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let-7a、HMGA2 m RNA和Cyclin D1m RNA的表达。(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HMGA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和定位。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定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法。检验水准α=0.05。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α/比较次数=0.0167。结果1.血浆中let-7a的结果分析正常健康组、良性组和恶性组血浆中let-7a的水平分别为(2.046±0.734)、(1.858±0.317)和(1.329±0.610)。三组血浆中let-7a的水平相比,恶性组水平分别低于良性组、正常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水平低于正常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let-7a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置信区间:0.728~0.923,p0.001),当约登指数为1.975时敏感度为91.7%,特异性为65.2%。2.组织中let-7a、HMGA2和Cyclin D1 m RNA的表达Let-7a、HMGA2和Cyclin D1 m RNA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let-7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045±4.435)、(4.178±2.856)和(2.144±2.048)。三组相比,恶性组分别低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HMGA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1.107)、(1.516±1.088)和(6.667±5.139)。三组相比,恶性组分别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Cyclin 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8±0.838)、(1.384±1.207)和(3.355±2.358)。三组相比,恶性组分别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中let-7a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恶性组组织中let-7a在FIGO I-II期和III-IV期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2.352)和(1.679±1.720),随病理分期进展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无转移和有转移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29±2.207)和(1.564±1.740),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分化程度与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4.Let-7a和HMGA2、Cyclin D1 m RNA的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恶性组组织中let-7a与HMGA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729,p0.05),与Cyclin 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735,p0.05)。Let-7a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63,p=0.270)。5.HMGA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HMG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7/26)、47.6%(10/21)、85.4%(41/48)。三组相比,恶性组分别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良性组和恶性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8/26)、52.4%(11/21)、81.3%(39/48)。三组相比,恶性组分别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GA2和Cyclin D1蛋白均表达在细胞核内。6.HMGA2和Cyclin D1蛋白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恶性组组织中HMGA2蛋白在FIGO I-II期和III-IV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2/18)和96.7%(29/30),随病理分期进展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无转移和有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13/19)和96.6%(28/29),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恶性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在FIGO I-II期和III-IV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1/18)和93.3%(28/30),随病理分期进展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无转移和有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2%(12/19)和93.1%(27/29),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结论1.上皮性卵巢癌血浆中let-7a的表达水平下调,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let-7a的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有一定准确性,可能作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2.Let-7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其靶基因HMGA2和Cyclin D1表达水平上调,共同参与了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力;张家宝;黄耘;方志鸿;樊亚群;;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yclin D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1年34期

2 师杰;梁智勇;刘彤华;;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J];协和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3 蒋欣;孙卫华;张亚军;;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β-catenin、Cyclin D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年27期

4 钱培新;王蕾;;Cyclin D1基因多态性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3期

5 许宁;朱恩新;刘婷姣;;Cyclin D1和Ki67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8年06期

6 左月英;韦卉;;Cyclin D1与妇科肿瘤[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5年04期

7 高国兰,牛晓宇,张崇淑,彭芝兰;40岁以下妇女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实用癌症杂志;2000年03期

8 管先华,谢瑞梦,赵晓虹,田昌英;上皮性卵巢癌远处转移15例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1年01期

9 王常玉,顾美皎,王世宣,马丁;三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比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10 李双弟,万小平,杨兆瑞,胡宏慧,席晓薇,徐先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上皮性卵巢癌发展[J];肿瘤;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嘉;王思力;侯绪伟;韩忠朝;;Cyclin D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感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程蓓;郭轶男;吕卫国;万小云;陈亚侠;谢幸;;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13例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许红;;Ⅲ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周慧梅;黄惠芳;潘凌亚;沈铿;吴鸣;杨佳欣;;血清CA125值的变化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临床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叶海燕;陈建国;徐嘉文;陈志红;;has-miRNA let-7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6 谢敏;李艺;崔恒;;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许红;王中弥;左馨;;Ⅲ期上皮性卵巢癌58例临床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郄明蓉;杨小芸;张崇淑;;28例Ⅳ期及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选择与预后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郄明蓉;郑艾;杨小芸;张崇淑;;28例Ⅳ期及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选择与预后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郄明蓉;张崇淑;郑艾;杨小芸;;28例Ⅳ期及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选择与预后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FoxM1剪接异构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2 金佟;CA125/T ELISA法用于CA125升高的良恶性鉴别及其临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严春晓;水通道蛋白亚型AQP5及AQP9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黄宇婷;基于定量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卵巢癌多基因拷贝数异常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冷若冰;Ra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梁军;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7 胡建国;MARCH7促进上皮性卵巢癌恶性进展及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陆萌;FKBP14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9 牛海英;PPA1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的转移[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10 郭立丽;靶向谷氨酰胺代谢逆转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及m-TOR抑制剂耐药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一鸣;血小板增多症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诊断意义及预后评估[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2 邱章灿;Ⅲc期上皮性卵巢癌预后危险因素与无进展生存期关系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秦凯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化疗耐药相关蛋白质分析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董杰;上皮性卵巢癌中TGF-β1的表达与耐药相关基因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齐新颖;LRP、GST-π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耐药及预后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田美玲;ERCC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贾亚静;子宫内膜癌、上皮性卵巢癌、早期宫颈癌预后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杨晗;77例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张根豪;阿司匹林对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SOX7表达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10 肖喜云;HER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曲妥珠单抗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5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65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