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肿瘤免疫微环境在预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18-03-10 09:50

  本文选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切入点:风险分层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大类具有不同的组织学和临床生物学特点的淋巴细胞起源的肿瘤,可进一步区分为B细胞来源、T细胞来源和NK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比最高,约占85-90%,其它为T细胞或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仅占10-15%。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临床生物学行为可进一步区分为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和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后者主要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个亚类,可根据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分子学分型(Hans分型)区分为生发中心起源(GCB)和非生发中心起源(Non-GCB)。不同分子学亚型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其它类型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行为和预后具有很大的差异。随着淋巴瘤综合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由单纯性化疗进入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为标志的淋巴瘤精准医疗时代,显著提高了侵袭性淋巴瘤的总体生存期,然而,约有1/3左右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在经过系统治疗后演变为难治/复发性侵袭性性B细胞淋巴瘤,成为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难题。通过综合患者多种临床信息,对不同患者的预后风险进行有效区分,有助于对具有高风险和不良预后的病例及时给予个体化治疗,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是1993年由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多个研究机构协同对2031例接受蒽环类治疗方案的侵袭性NHL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出的根据一系列临床参数如年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行为状态评分(ECOG Performance Status,PS)、Ann Arbor临床分期、淋巴结外受累数量等制定的一种淋巴瘤风险评估体系。IPI评分是迄今为止临床上最为广泛应用的侵袭性淋巴瘤风险评估方法,然而在淋巴瘤治疗进入以CD20单抗大量应用的免疫治疗时代以来,需要对IPI评分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基于此人们提出了多种新的以IPI为基础的淋巴瘤风险评估体系,包括FLIPI、R-IPI、NCCN-IPI等。文献报道,新的IPI评分方法如R-IPI和NCCN-IPI等较IPI评分更适合应用于接受CD20单抗联合化疗(R-CHOP方案)的侵袭性淋巴瘤病人的风险分层。肿瘤微环境是淋巴瘤发生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与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临床反应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可发挥双重作用,促进或抑制肿瘤生长。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种类、数量和表型密切相关。最近研究发现,免疫检查点信号传递通路包括CTLA-4、PD-1/PD-L1信号通路在诱导肿瘤浸润性T细胞衰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发挥关键作用,抑制免疫检查点信号传递有望成为治疗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此外,大量文献报道了外周血白细胞分类(WBC-DC)、系统性炎症和代谢状态的标志物如血清LDH、β2MG和铁的浓度等可作为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和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预后分层的参考指标。然而上述淋巴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相关因素与基于常用的几种淋巴瘤风险分层模型计算的风险之间关系如何,能否寻找到简单快捷、经济实用的淋巴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指标用于预测疾病风险分层?目前仍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通过评估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中的CD4、FOXP3、CD8、CD68和CD163阳性免疫细胞分布水平、PD-1/PD-L1分子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清白蛋白、LDH、β2MG和铁的浓度改变,以探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相关因素与风险分层的相关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淋巴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因素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研究入选的127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按照不同的风险分层方法(IPI评分、R-IPI评分和NCCN-IPI评分)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探讨不同分组间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瘤微环境中的CD4、FOXP3、CD8、CD68和CD163阳性免疫细胞分布水平、PD-1/PD-L1分子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清白蛋白、LDH、β2MG和铁的浓度改变的差异;对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11个参数(年龄、Ann Arbor分期、B症状、ECOG行为状态评分、血单核细胞绝对值、组织CD8计数、组织PD-L1评分、血LDH评分、血清铁值、血白蛋白值、β2微球蛋白评分)采用两种方法(判别分类法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探讨预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的可行性。以配对T检验法对有无临床分期因素时的风险分层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年龄、Ann Arbor分期、B症状、ECOG行为状态评分、血单核细胞绝对值、组织CD8计数、组织PD-L1评分、血LDH评分、血清铁值、血白蛋白值、β2微球蛋白评分等11项指标在不同方法(IPI、R-IPI、NCCN-IPI评分)进行风险分层时存在组间显著性统计学差异。2.多元逻辑回归法对上述11个参数进行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预测的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在三种不同风险分层中的准确率达到83%-100%;在不考虑临床分期因素与考虑临床风险分期时进行风险分层的预测结果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共筛选到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11项指标:年龄、Ann Arbor分期、B症状、ECOG行为状态评分、血单核细胞绝对值、组织CD8计数、组织PD-L1评分、血LDH评分、血清铁值、血白蛋白值、β2微球蛋白评分等在不同方法(IPI、R-IPI、NCCN-IPI评分)进行风险分层时存在组间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为下一步探讨淋巴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因素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2.采用两种预测方法(判别分类法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对筛选出的11项指标能否预测三种评分方法下的风险分层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了应用上述11个参数进行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预测的可行性,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在83.6%和100%之间,但本研究样本数有限,上述结果尚需要纳入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在考虑临床分期和不考虑临床分期时进行淋巴瘤风险分层预测的结果无统计学显著差异,提示经病理学确诊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可在完成临床分期检查前利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和代谢相关指标进行快速风险分层评估供临床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丙森;原发性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8期

2 杨智;龙庭凤;沈剑;何黎;;皮肤B细胞淋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11期

3 徐灵;白树明;徐慧;;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09年04期

4 孙淼淼;马怡晖;董雷刚;吴晶晶;陈奎生;张明智;;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3年04期

5 崔振英;周博;邓泽海;周诗侗;张银;后群;;喉B细胞淋巴瘤合并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21期

6 Iwano M.,Okazaki K. ,Uchida K. ,赵丽娜;涉及多器官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胃的B细胞淋巴瘤的特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7 M.S Kaminski,K.Kitamura,D.G.Maloney,M.J.Campbell,R.Levy,张明杰;用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治疗具有同型转换变异抗体的小鼠B细胞淋巴瘤[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7年04期

8 刘学政;侯瑞鹏;张鹏;;维生素C对光照后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表达的影响[J];眼视光学杂志;2006年06期

9 陈一天;陈龙邦;;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雪峰;穆青清;王麦建;黄韩冬;黄琼;程家平;;原发性阑尾黏膜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误诊1例[J];重庆医学;2011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子芬;;B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李艳莹;王艳芳;克晓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苯胺对B细胞淋巴瘤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3 章卫平;王健民;陈莉;宋献民;侯军;高磊;邱慧颖;王利平;杨丹;周虹;李红梅;;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淋巴瘤[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房辉;李晔雄;;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疗效分析[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章卫平;王健民;陈莉;宋献民;王利平;杨丹;周虹;李红梅;;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淋巴瘤[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朱军;张运涛;郑文;王小沛;勇威本;李囡;林保和;许小宝;;~(131)I-美罗华显像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红;江渝;孔佩艳;陈幸华;刘林;张曦;王庆余;;美罗华联合FMD方案治疗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何凤贞;刘淑英;;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瘤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观察护理[A];2009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艳辉;庄恒国;林汉良;吴秋良;罗东兰;骆新兰;;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林朝春;吴艳云;王丁兰;;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侵袭性真菌病治疗 需多学科联手面对[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玉淑 编译;日将开发“低侵袭性医疗技术”[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翁心华;侵袭性真菌病提倡“三早”诊疗[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奕;肿瘤免疫微环境在预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2 陈雅琳;Ⅱ型抗CD20抗体诱导B细胞淋巴瘤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王楠娅;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MDA7/IL-24基因治疗小鼠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祥伦;microRNA-128对前列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侵袭性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5年

5 史雪;Metadher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山东大学;2016年

6 王贺;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7 杨英;新发及罕见侵袭性真菌病原体的基因组研究及分子诊断[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8 徐利明;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综合治疗及调强放疗结果和剂量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9 王贞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纤维瘤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宋洋;病理组织和外周血中PD-L1和PD-1表达对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轶然;力达霉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人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梁云;染色体的易位、重排与B细胞淋巴瘤发病关系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北辰;MLL2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4 谈鑫;SLE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的筛选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吕春儿;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菌病19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李志敏;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焦莉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周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延俊;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曹登敏;几丁质酶在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2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92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