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血管异常的克隆性分析及蛋白表达、Tie2基因突变的差异研究
本文选题:突变 切入点:Tie2 出处:《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1)基于X染色体失活的嵌合性和X连锁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运用巢式PCR技术进行克隆性分析,明确椎体血管异常的病变性质为单克隆性的血管肿瘤亦或多克隆性的血管畸形。(2)检测血管瘤、血管畸形GLUT1、Ki-67、VEGF、bFGF、uPA、MMP2及Tie2基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差别,探讨椎体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难以鉴别的椎体血管异常提供免疫组织化学依据。(3)Tie2基因突变与血管畸形关系密切,本研究运用RT-PCR技术,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进行Tie2基因突变及mRNA检测,比较两者的基因变化特点,探讨Tie2基因突变在椎体血管畸形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通过上述研究为椎体血管异常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捕获血管异常组织,提取血管异常组织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根据女性X染色体失活的嵌合性及与X染色体连锁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对血管异常进行克隆性分析,明确椎体血管异常为单克隆性的血管肿瘤亦或多克隆性的血管畸形。(2)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GLUT1、Ki-67、VEGF、bFGF、uPA、MMP2及Tie2基因通路相关蛋白(Tie2、Ang1、Ang2、Akt、PI3K)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表达的差异,寻找用于鉴别椎体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特异性免疫标记物,探索Tie2基因通路相关蛋白在椎体血管异常发病中的作用。(3)提取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DNA和RNA,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后测序,检测Tie2基因突变点,探索椎体血管畸形与Tie2基因突变的关系。(4)运用RT-PCR方法检测血管瘤及血管畸形Tie2基因mRNA,比较血管瘤及血管畸形Tie2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Tie2基因突变是否影响Tie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经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椎体及软组织血管畸形AR基因酶切后扩增出两条带,可能为多克隆性的非肿瘤性病变;增殖期血管瘤AR基因经酶切后两条带中一条带明显减弱或消失,可能为单克隆性的肿瘤性病变。(2)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GLUT1、Ki-67、VEGF、bFGF、uPA、MMP2、PI3K和Akt在增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血管畸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LUT1、Ki-67和VEGF在椎体血管瘤中的表达均高于椎体血管畸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ie2和Ang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率较高,而Ang1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率较低,Tie2、Ang1和Ang2的表达失衡。(4)在60例软组织血管畸形中检测到了2种Tie2基因有意义突变,2690AG(Y897C)、2740CT(L914F),2种无意义突变,2763GA、2688CT;并且我们首次在椎体血管畸形中检测到了Tie2基因突变2743CT(R915C);在所有血管异常组织的DNA样本及血管瘤中未检测到Tie2基因突变。(5)Tie2 mRNA在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血管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管畸形中突变型Tie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P0.05);Tie2 mRNA在椎体血管畸形和软组织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绝大多数椎体血管异常为多克隆性的血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2)GLUT1、Ki-67、VEGF、bFGF、uPA、MMP2、PI3K、Akt蛋白在增殖期血管瘤中表达较高,在血管畸形中表达较低,这些蛋白可能有助于椎体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其中GLUT1和Ki67特异性更好。(3)Tie2、Ang1和Ang2表达失衡可能在椎体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血管畸形具有Tie2基因突变,而在血管瘤中未检测到,且两者的的Tie2 mRNA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提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为基因学改变不同的两种病变。(5)椎体及软组织血管畸形均具有Tie2基因突变,且两者的Tie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两者可能为不同部位的同种病变,Tie2基因在椎体血管畸形发病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守新,徐慧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分析的临床意义[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7年04期
2 李挺;祖幼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淋巴瘤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3 李扬秋,许敏华,陈少华,郁志,曾慧兰,卢育洪,杨力建,朱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T细胞的寡克隆性[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年09期
4 张沛怡,姜虹,张雅娟,朱雅琪,陶铸;克隆性分析用于女性结肠癌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8年04期
5 朱少君;李艳红;张伟;王旭霞;赵宏喜;巩丽;姚丽;兰淼;;女性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的克隆性[J];肿瘤学杂志;2009年07期
6 李克;恶性血液病克隆性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年04期
7 李克,王立,郝玉书,晁恒军,孟庆祥,冯宝章,唐克晶,卞寿庚;应用 X 连锁 HUMARA 基因多态性分析血细胞群的克隆性[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05期
8 王磊;朱虹光;;掌纤维瘤病的克隆性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9 陈妹琼;张捚歆;彭凌;;克隆性分析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年11期
10 苏勤,王淑芳,尚凤霞,孙华,巩丽,段云友,阮丽韬,王耀程;淋巴结外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二例并克隆性分析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石艳;侯明;彭军;马道新;张茂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抗体的克隆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磊;朱虹光;;掌纤维瘤病的克隆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华;陈琦;朱荣;顾栋桦;朱虹光;;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克隆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秀丽;刘启发;范志平;陈少华;杜璇;孙竞;李扬秋;;Allo-HSCT后bcr-abl+ALL患者T细胞受体谱系和T细胞克隆性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黄梅娟;李扬秋;陈少华;周羽z,
本文编号:1619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1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