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黏蛋白uMUC1的荧光探针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显像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乳腺癌 切入点:uMUC1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至关重要。分子影像学运用影像学手段检测组织中疾病相关分子的变化,从分子水平对组织细胞进行区分,因此对疾病的早期检出、早期治疗及诊疗一体化有重要价值。黏蛋白MUC1 (mucin1)在上皮细胞中广泛表达,而在乳腺癌中其糖基化水平明显降低、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在细胞表面分布失去极性。因此,靶向去糖基化MUC1 (uMUC1)可能对于乳腺癌早期识别、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式选择有帮助。目前,靶向uMUC1荧光探针用于临床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尚缺乏深入研究。为了研究靶向uMUC1荧光探针对乳腺癌细胞的显像效果,我们选取了抗uMUC1抗体(VU4H5)用于构建靶向探针。为了确定该抗体对uMUC1阳性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结合效果,我们用抗体孵育MCF7细胞后进行了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与抗uMUC1抗体孵育的MCF7细胞其荧光强度明显超过与对照Normal IgG孵育的MCF7细胞,说明抗uMUC1抗体可以结合MCF7细胞。同样地,我们用抗uMUC1抗体孵育另一uMUC1阳性细胞系MDA-MB-468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抗uMUC1抗体也可以与MDA-MB-468细胞结合。以上结果表明,抗uMUC1抗体能够结合已知uMUC1阳性乳腺癌细胞系。在小鼠体内评估靶向荧光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工具细胞应具有可检测和可追踪的特性。而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常用的荧光标签蛋白可被影像设备所检测。因此,为了获得可追踪检测的MCF7细胞,我们在MCF7细胞中整合表达GFP。首先,我们用hU6-MCS-Ubiquitin-eGFP-IRES-puromycin慢病毒感染MCF7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病毒的感染复数(multiple of infection, MOI)为50及同时使用5μg/mL聚凝胺(polybrene)时感染效率最高。随后,我们使用3μg/mL的嘌呤霉素(puromycin)对慢病毒整合MCF7细胞进行筛选。经过2周持续的筛选及连续传代后,我们获得了稳定表达GFP的细胞株MCF7-GFP。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及碘化丙啶(PI)单染法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实验,我们发现MCF7-GFP细胞与MCF7对照细胞的增殖状态及细胞周期没有显著差别。此外,我们利用生物光学成像系统(Xenogen, IVIS 300)对MCF7-GFP细胞进行了荧光成像,确认了MCF7-GFP细胞可被荧光成像系统检测。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MCF7-GFP细胞株稳定表达GFP且增殖速率与MCF7细胞无明显差异。慢病毒可将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并进行复制,进而可能对宿主自身的基因表达造成干扰,因此我们检测了MCF7-GFP细胞的uMUC1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结果均显示,MCF7-GFP细胞较野生型MCF7细胞的uMUC1表达量下降,但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提示抗uMUC1抗体仍可以特异性地结合MCF7-GFP细胞。以上结果表明,虽然MCF7-GFP细胞uMUC1表达量较MCF7细胞有所降低,但仍适用于靶向uMUC1探针成像的研究。接下来,我们使用具有活性基团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HS Ester)的IRDye800染料与抗uMUC1抗体进行偶联得到抗uMUC1-IRDye800探针,并使用活体成像系统评价其对MCF7-GFP细胞的结合效率。我们发现10μg/mL的探针在37℃与细胞孵育30min后与细胞结合。而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其结合率没有显著增高。同时,我们使用IRDye800羧化物(Carboxylate)作为阴性对照探针研究抗uMUC1-IRDye800探针与细胞结合的特异性。我们发现,在探针浓度为10μg/mL时与抗uMUC1-IRDye800探针孵育的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与阴性对照探针孵育的细胞;且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增加。然而,与阴性对照探针孵育的细胞的荧光强度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没有显著改变。随后,我们通过MTT法检测探针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发现,抗uMUC1-IRDye800探针仅在高浓度(50μg/mL)时对MCF7-GFP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抗uMUC1-IRDye800探针能有效靶向MCF7-GFP细胞且在有效浓度下无明显细胞毒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株稳定表达GFP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并初步利用抗uMUC1抗体(VU4H5)与IRDye800结合探针成功地在体外对MCF7-GFP细胞进行了荧光成像。该研究为将来在动物体内开展乳腺癌影像研究提供了一株工具细胞株,也为靶向uMUC1荧光探针用于乳腺癌显像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霞,徐锡金,陈耀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探针的选择和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2 邹肇娥;王化远;唐元清;;荧光探针的应用[J];华西药学杂志;1991年04期
3 范伟贞;马杰;陈建平;林丽榕;黄荣彬;;识别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有机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2年08期
4 田少敏,阮康成;核酸荧光探针新进展[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8年01期
5 陈伟;段武彪;贺春英;李桂平;;非对称酞菁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展望[J];医学信息;2005年12期
6 单玲玲;高贵珍;段红;顾月清;;靶向性荧光探针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3年04期
7 王水云,晏芳,彭贺新,郑昌东,柏承文;荧光定量法测量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我国学者开发独特荧光探针,实现对细胞代谢辅酶实时拍录[J];微创医学;2012年02期
9 胡文祥;恽榴红;;药物的荧光检测探针——9--蒽酰氯的合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1年03期
10 杨频,杨斌盛,慈云祥,,杨燕生;镧系荧光探针在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虎;刘志洪;蔡汝秀;;新型双光子钙离子荧光探针[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郑小兰;樊晓星;闫敏;孙丹;郑洪;;一种新型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童爱军;向宇;;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阴、阳离子识别中的分析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秉勤;田敏;武祥龙;郭媛;史真;;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曹立;陈文彬;席真;;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朱浩;刘晓健;樊江莉;彭孝军;;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张冠军;王利民;张良;陈志俊;;基于高性能有机颜料功能化的荧光探针用于氟离子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国平;江华;;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曹立侠;李沙瑜;杨国强;;一种新型的关于氨基酸识别荧光探针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玉梅;刘渊;任桂佳;丁立平;房喻;;基于表面活性剂调控的荧光探针及其对爆炸物的传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丽;新型pH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2 刘景;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生物传感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彭梦姣;一系列新型有机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刘姝兟;若干低浓度无机离子的富集与检测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晓菊;双组分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对单糖和糖苷的检测[D];山西大学;2015年
6 张迪;Tk吨类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邱琳;新型Fe~(3+)、Zn~(2+)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8 张卫杰;基于AIE发光机理的肿瘤靶向成像及线粒体荧光探针在细胞自噬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渠星宇;红光/近红外BODIPY类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冕;检测有毒有害离子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芳;新型含二氟硼结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质检测与成像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帅;合成罗丹明B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及利用Smiles重排合成苯并VA嗪酮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D];西南大学;2015年
3 彭文;基于香豆素的硫化氢/硫醇双通道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4 焦晓洁;基于新型荧光染料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5 魏婷;基于萘二甲酸酐的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6 查佳玉;新型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细胞成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丽娟;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余青祥;基于萘酰亚胺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检测功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少敏;基于镧系金属结合标签的荧光探针的发展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10 张亚楠;检测次氯酸的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8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4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