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胆酸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腺瘤恶变的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脱氧胆酸 切入点:肠道菌群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抑癌基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Apc)突变是肠癌形成多步骤过程中的早期事件。高脂饮食在改变肠道菌群的同时增加肠腔内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的含量,而DCA水平持续升高与肠癌发生显著相关,然而肠道菌群与肠癌发生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拟以肠腺瘤病小鼠模型Apc~(min/+)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DCA促进腺瘤恶变过程中肠道菌群的改变,运用菌群移植诱导肠腺瘤恶变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为探讨DCA促进Apc~(min/+)小鼠腺瘤恶变过程中肠道菌群改变,我们将4周龄野生型小鼠和Apc~(min/+)小鼠分为三组:野生型组(含0.2%DCA饮用水)、Apc~(min/+)对照组(常规饮食水)和Apc~(min/+)DCA组(简称DCA组)。实验0周和12周时收集新鲜粪便以行16S r RNA菌群检测。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肠道腺瘤的数目、大小及分布情况。HE染色评估肠道肿瘤病理类型,免疫组化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情况,TUNEL技术评估肿瘤细胞凋亡。Realtime-PCR及免疫荧光评价肠道上皮紧密连接分子m RNA和蛋白变化。实验12周时予FITC-D以评价Apc~(min/+)小鼠肠上皮通透性。第二部分为探讨肠道菌群与肠癌发生的因果关系,将上述对照组和DCA组在实验12周后停止DCA干预(经2周DCA洗脱期),作为粪便供体。处理粪便制成粪菌液后以灌胃方式予实验各组小鼠(粪菌移植:FMT):FMT 1组(植入DCA组粪便的野生型小鼠)、FMT 2组(植入对照组粪便的Apc~(min/+)小鼠)、FMT3组(植入DCA组粪便的Apc~(min/+)小鼠)。各组小鼠于FMT前予链霉素预处理3天,8周实验周期内共行FMT 16次。收集实验8周时各组小鼠粪便检测菌群变化。评估FMT后肠道肿瘤生长及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PCR检测FMT后肠粘膜炎性因子m RNA水平,同时检测粪菌液刺激后结肠肿瘤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m RNA水平;并运用免疫荧光双染等方法评价FMT后肠道肿瘤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系统活化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LR4/My D88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为进一步明确肠道菌群在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将4周龄Apc~(min/+)小鼠随机分为两组:DCA组和DCA联合抗生素组(抗生素:0.2 g/L氨苄西林、0.1 g/L万古霉素、0.2 g/L新霉素和0.2 g/L甲硝唑)。实验12周时处死小鼠,于解剖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肠道腺瘤生长及癌变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实验12周后野生型组小鼠肠道未出现肿瘤,且肠道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对照组全肠道散在小腺瘤,多为管状腺瘤,偶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DCA组肠道腺瘤总数明显增多,以小肠中、远段及大肠腺瘤数目显著;肠道腺瘤成簇密集出现,部分结肠近端有巨大腺瘤生长;远段小肠及70%结肠腺瘤为粘膜内癌,余30%结肠腺瘤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同时DCA使肠道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增多,凋亡细胞数显著下降。(2)DCA使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并使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失衡。DCA加重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实验12周较实验0周时肠道菌群构成中致病菌如梭菌属、脱硫弧菌属、埃希-志贺菌属等比例明显增高,而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旋菌等比例则降低。(3)DCA使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4)DCA下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指标ZO-1及Claudin3基因表达水平;FITC-D示DCA使Apc~(min/+)小鼠肠上皮通透性显著增加。第二部分(1)FMT1组肠道无肿瘤发生。FMT3组肠道腺瘤总数明显增多,且72.7%(8/11)近段小肠腺瘤为粘膜内癌;肿瘤细胞增殖指标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2)PCA分析显示FMT2组与FMT3组肠道微生物群落在PC2与PC3维度上具有差异。实验12周时FMT3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下降,肠道菌群构成中致病菌如埃希-志贺菌属、副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加式螺杆菌等明显增多,而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属、罗氏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旋菌、柔嫩梭菌则明显降低。(3)DCA组粪菌液刺激IMCE和HT-29细胞系后,炎性细胞因子基因水平明显上调。FMT 3组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MCP-1及巨噬细胞F4/80显著增多;且肿瘤间质中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比例增多,而M1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比例减少。(4)FMT3组肠道TLR4及My D88表达明显上调、cadherin-E表达显著减弱,β-catenin出现核异位表达,cyclin D1表达增多。第三部分从整体水平上调控肠道菌群可削弱DCA诱导的Apc~(min/+)小鼠肠道肿瘤进展,表现为肿瘤数目减少、直径更小、癌变率降低。结论DCA介导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可破坏肠粘膜屏障,诱导肠道低度炎症发生,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系统,使巨噬细胞发生M1至M2型极化,进而激活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促使肠腺瘤恶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志能,房新志;右面部巨大透明细胞汗腺瘤恶变一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5期
2 王秀芳,王聪正;彩超误诊阑尾腺瘤恶变一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3 钱才友,王昌民;两代三人家族性大肠腺瘤恶变[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9年04期
4 余成仿,徐以浩;大肠腺瘤恶变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年09期
5 吕桂坚,吴良浩;结肠多发性绒毛状腺瘤恶变一例[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6 梁少红;田峰;赵英恒;;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内镜治疗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06年01期
7 王尚透;张忠宽;;大肠多发性绒毛状腺瘤恶变一例[J];实用肿瘤学杂志;1987年03期
8 王尚透;张忠宽;;大肠多发性绒毛状腺瘤恶变一例[J];实用肿瘤杂志;1987年03期
9 陈萍;大肠腺瘤恶变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10 杨玉秀,徐秋霞,段芳龄;大肠腺瘤恶变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宗林;;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腺瘤恶变9例[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2 李宇;司聚同;李通;王永潮;;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是予测结肠腺瘤恶变可能性的一个可靠而实用的指标[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梦雀;脱氧胆酸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腺瘤恶变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52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5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