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氢青蒿素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本文选题:双氢青蒿素 切入点:胃癌 出处:《郑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据Parkin等最新报道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统计报告,每年人口的发病率约有18/10万人,发病率由原来的第二位降到了第四位,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近年来全球新增患者约8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63万例。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非常明显地域性差异。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消化道肿瘤的首位。根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统计的资料显示,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序中胃癌仍占第3位。胃癌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年龄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发病人群中3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所增加。胃癌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胃癌的发病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和机体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直接接触一些致癌物质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合理、吸烟等),内部机体因素诸如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原癌基因的突变,使细胞生长调节失去控制,导致肿瘤形成。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并配合新辅助化疗及放疗,然而胃癌在早期难以发现,往往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甚至一些患者在治疗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癌症的远处转移使手术无法对胃癌组织彻底切除,因此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青蒿素是从我国传统中药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内提取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含有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以往常用于治疗疟疾发热,具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针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够有选择的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并能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特别是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又名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多种传统抗肿瘤药物联用具有增效作用。此外,双氢青蒿素还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等作用。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肿瘤内淋巴结组织能够诱导微淋巴管的生成,因此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要远高于正常组织,癌细胞能通过新生淋巴管管壁进入淋巴系统,从而形成癌症的转移,所以微淋巴管密度是衡量癌症淋巴转移的重要标准。VEGFR 3是由人类白血病细胞系及人胎盘克隆而来的一种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位于细胞膜,其分子量为150k D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起到介导增殖、分化及移行的作用,是淋巴生成的重要因素。VEGFR 3与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它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的特异性受体,与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通过与VEGF C的结合诱导淋巴内皮细胞增生,促进淋巴管的延伸与淋巴窦的发育,加速癌症的转移。LYVE 1是分布在淋巴管内外腔面的一种新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与CD44属于同系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结合细胞外基质成分中的溶解型透明质酸及与固定型透明质酸相结合,能把透明质酸盐从组织中转运至淋巴液。LYVE 1能表达在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却不能表达在毛细血管及肿瘤细胞上,所以LYVE 1是一种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它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研究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通过接种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5-Fu组(20mg/kg)、实验组(双氢青蒿素组100mg/kg),每日一次,连续灌胃给药15天,停药后48小时处死裸鼠,观察给药后肿瘤体积变化,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检测凋亡率及免疫组化检测瘤周VEGFR-3和LYVE-1表达,计数VEGFR-3、LYVE-1阳性淋巴管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结果双氢青蒿素(DHA)组及5-Fu组肿瘤体积为:(1521.3±346.8mm3)、(1638.7±398.6mm3);抑瘤率为:41.8%、42.3%;凋亡率为:(24.8±3.29)%、(26.8±3.75)%,5-Fu组、DHA组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标记的DHA组、5-Fu组淋巴管密度值分别为:(13.62±2.89、13.56±2.55)和(12.86±2.15、12.74±2.21),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DH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对淋巴管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的渠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相丽欣;;双氢青蒿素研究进展[J];广西轻工业;2010年03期
2 汪溪;李建业;夏春咸;;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年13期
3 江武城;张辉珍;詹利之;张美义;;差光谱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双氢青蒿素片中双氢青蒿素的含量[J];中药材;2010年11期
4 李洪军;汪伟;梁幼生;;双氢青蒿素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5 张晓云;赵鹏;乔华;倪京满;史彦斌;;双氢青蒿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17期
6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年01期
7 田喜凤;卢思奇;尚红伟;王凤云;;双氢青蒿素对体外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细胞骨架的损伤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0期
8 黄连喜;何琰琳;杨培慧;;铜(Ⅱ)诱导双氢青蒿素过氧键断裂的电催化作用[J];催化学报;2008年03期
9 张荣林;张素秋;孙博航;黄健;邢杰;吴立军;;β-双氢青蒿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核磁共振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蒋永新;王前;陈晓群;金从国;李佳;邓晶;;双氢青蒿素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程恅W;邬伯安;c谡,
本文编号:1662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6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