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4 22:22

  本文选题:甲状腺乳头状癌 + 淋巴结转移 ; 参考:《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转移规律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手术组,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癌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且由同一术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同期行分区淋巴结清扫术的21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TSH水平、是否合并桥本、肿瘤大小、被膜侵袭情况以及肿瘤位置等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总阳性率为55.7%(117/210),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55.2%(116/210);根据术前颈部超声诊断考虑有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32例,追加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为78.1%(25/3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灶性、被膜侵犯、TSH水平、肿瘤直径5个因素统计分析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多灶性、肿瘤大小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区后与肿瘤位置进行卡方检验,胸骨上窝淋巴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位置由甲状腺上极移向下时逐渐增高,分别为上极9.68%(3/31),中上部30.77%(12/39),中部31.43%(11/35),中下部36.17%(17/47),下极43.18%(19/44)。(4)中央区淋巴结再分区后与肿瘤位置比较,肿瘤位于上部(上极和中上部)时,右侧喉返神经链方淋巴结转移率为0(0/37),肿瘤位于中下部(中部、中下部、下极)时,淋巴结转移率为15.38%(10/65)。(5)肿瘤位于上部(上极和中上部)时,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48%(19/21),肿瘤位于中下部(中部、中下部、下极)时,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4.55%(6/11)。(6)侧颈部Ⅱa区静脉前淋巴结转移率为81.82%(18/22),Ⅱ、Ⅲ、Ⅳ区淋巴结阳性率为65.63%(21/32)。 结论:(1)合并有年龄<45岁、高TSH水平、多灶性、侵袭被膜、肿瘤直径>1CM等危险因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适当放宽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指证,并注意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2)对于胸骨上窝淋巴结,位于下部时转移率高,此时应注意该组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范围应至无名动脉上缘。并应警惕继续向下转移至上纵膈。(3)对于右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肿瘤位于上部时,如无相关危险因素,基于对喉返神经的保护,可不清扫该组淋巴结。但肿瘤位于甲状腺中下部时,应注意常规清扫。(4)位于甲状腺上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转移率高,对于该部位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当术前颈部超声发现侧颈部淋巴结回声不均,内有沙砾样钙化形成,淋巴结门结构消失等颈部淋巴结转移可疑表现,如合并相关危险因素,应适当放宽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征。(5)二区静脉前淋巴结对于评价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该区位置相对表浅,,超声易于判断,并结合对该区淋巴结的细针穿刺结果以提高术前对侧颈部淋巴结的诊断率。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and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

Methods : From August 2013 to May 2014 , we visited the same surgical group of thyroid surgery in Bethun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 It was diagnosed as thyroid carcinoma and proved to be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by pathology after operation .

Results : ( 1 )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in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as 55.7 % ( 117 / 210 ) ,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lymph nodes in central region was 55.2 % ( 116 / 210 ) .
( 2 ) The rat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15.38 % ( 19 / 44 )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 ( middle , middle and lower ) . The metastatic rate of lymph node in the lateral neck was 90.48 % ( 19 / 21 ) . ( 6 ) The rat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80.82 % ( 18 / 22 ) and 65.63 % ( 21 / 32 ) .

Conclusion : ( 1 ) Patients with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ith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age < 45 years , high TSH level , multifocal , invasive quilt and tumor diameter > 1CM should be relaxed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建功,赵晓明,宋立刚,申兴斌,王军;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误诊病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7期

2 沈隽,俞茂华,王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3 祝英乔,张钧;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腺癌[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7期

4 赵月皎,石胜利,陈苏;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探讨[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06期

5 黄雄飞,张鹏飞,高凌云,高美钦,郑朝增;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张来虎 ,汪月月;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内转移的分布——全摘病例研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7 程文元,徐本义,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致死因素分析(附749例病例报告)[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张仑,李树玲;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3年11期

9 林建龙,刘培锋,杨清海;甲状腺乳头状癌109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10 李涛,杨举伦,蔡学敏,魏永敬,蔡琳,权彤彤;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红;赵诚;刘荣桂;牛晓燕;房世保;王正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长秋;赵文雯;鲁安怀;柳剑英;梅放;张波;;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坏死后矿化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峗峗;詹维伟;;颈部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渊;江泉;陈剑;张云霄;何竹;龚丽萍;;实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周伟;周萍;林艳艳;王燕;詹维伟;;中年人与老年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对比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甘科红;丛淑珍;李康;陈青;冯占武;;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奚政君;祝明洁;;小儿甲状腺乳头状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周湘兰;罗金芳;桂律;;粘着斑激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红;赵著梅;刘文君;李红;王妍;张建平;;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免疫组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吴延升;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多因素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科 陈杰 副主任医师;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陶子;甲状腺癌居女性肿瘤发病首位[N];宁波日报;2014年

3 陈杰;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高明 魏松峰 于洋;辐射可致甲状腺癌 青少年更易受影响[N];健康报;2011年

5 四川成都 孙清廉;甲状腺癌增长快 防治须加强[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欣;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伟斌;肿瘤克隆起源之争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团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外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边学;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正常腺体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陈剑;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D];复旦大学;2012年

6 董芳;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风险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朱晓丽;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鄢丹桂;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刘志艳;核受体RXRγ的表达与上皮—间叶转化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转移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白艳花;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癌细胞极性丧失/粘附性下降与periostin的表达及临床预后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坷平;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治疗118例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马平安;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诊疗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乌拉别克·毛力提;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术式选择对预后因素影响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4 黄家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5 郑志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6 吕振;整合素β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2年

7 潘倍倍;甲状腺乳头状癌81例外科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樊秀月;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清扫方式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9 徐璇;三叶因子3、生长分化因子-15及半乳糖凝集素-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孙伟;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手术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4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44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6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