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331在大肠癌中生物学功能研究
本文选题:大肠癌 + miRNA-331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将人大肠癌细胞株HCT116进行细胞培养,再进行miRNA-331mimics转染,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MTT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iRNA-331对人大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的影响。阐明miRNA-331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探讨miRNA-331作为肿瘤基因标记物对大肠癌诊断的价值,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理论和依据。方法:1、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病理实验室提供的大肠癌细胞株HCT116进行细胞培养。2、将HCT116细胞进行miRNA-331mimics转染,设实验组(转染miRNA-331mimics组)和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3、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转染miRNA-331mimics后HCT116细胞集落形成情况。4、采用MTT法观察转染miRNA-331mimics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分别检测5个同一时段的OD值,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5、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HCT116细胞转染miRNA-331mimics后其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6、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配对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独立样本采用非配对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两组间细胞集落形成的数量和体积均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细胞集落形成数量较对照组减少,集落形成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HCT116细胞转染mi RNA-331mimics后第1天、2天、3天、4天、5天,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OD值,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分别为第1天:(0.08±0.07、0.10±0.08),(t=-3.42,P0.05);第2天:(0.11±0.01、0.16±0.04),(t=-3.33,P0.05);第3天:(0.39±0.10、0.62±0.21),(t=-2.49,P0.05);第4天:(0.75±0.10、1.20±1.94),(t=-5.05,P0.05);第5天:(1.13±0.23、2.23±0.30),(t=-7.19,P0.05)。通过对比发现随着HCT116细胞中miRNA-331mimics的含量增多可抑制细胞的增殖,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HCT116细胞转染miRNA-331mimics后,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胞进入下方培养液数量减少,表明转染后的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4、HCT116细胞转染miRNA-331mimics后,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细胞进入下方培养液中,两组结果为阴性,表明转染后的HCT116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miRNA-331mimics有抑制大肠癌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表明miRNA-33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抑癌基因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RNA - 331 on the proliferation , cloning ,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cell line HCT116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RNA - 331 could inhibit the clonal formation ,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CT116 cells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凤龙,郭江;78例大肠癌临床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2 余西林,于晓辉;大肠癌转移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3 黄仲曦,孙青,丁彦青,姚开泰;用文献轮廓挖掘大肠癌转移芯片表达谱[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4 ;我校研究人员发现预测大肠癌转移的新标记[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5 朱有法,许敬尧;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02年03期
6 史继敏,桂律,叶宣光,罗金芳,王丽;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02年03期
7 郑国宝,王元和,高春芳,王红阳,万兴旺;抑癌基因PTEN与人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0期
8 吴斌;细胞核因子-κB与大肠癌[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9 彭玉华,贺昕源;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预测大肠癌转移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10 梁莉;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秀英;杜祥;周晓燕;孙孟红;;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物在大肠癌及其转移灶中的表达和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姚宏;石群立;;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A];第十一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姚宏;石群立;;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姚宏;孙敏;平苏萍;张庆升;赵玛丽;王虹;李新燕;郭秀丽;张少然;李灵敏;石群立;;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李权;张筱骅;;CXCL12-CXCR4生物学轴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温州医学会肿瘤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崔志刚;张大鹏;孔棣;;EGFR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张大鹏;崔志刚;孔棣;;PCNA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徐胜美;马红梅;郭东;;ICAM-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性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姜增誉;李健丁;张瑞平;;大肠癌腹腔内转移S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贾小强;邱辉忠;黄乃健;林国乐;;大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张旭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熊建萍;稳步扩张的大肠癌药物市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周炜 记者 赵凤华;我科学家发现预测大肠癌转移新标记[N];科技日报;2010年
3 闫志安;大肠癌证型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浙大发现预测大肠癌扩散的标记物[N];保健时报;2010年
5 肖岚;怎样读懂大肠癌的病理报告[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6 本报记者 冯海波;破解人体病变的“密码”[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国家科技奖西医药成果点击(二)[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玮;EZH2-miR-139-5p通路在大肠癌转移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周宇;大肠癌中miR-126对IRS-1基因及其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李美宁;大肠癌中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表达失活及其在增殖侵袭中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裴海平;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肠癌发生发展相关蛋白及临床病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李中信;大肠癌淋巴管新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发生机理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6 李祖国;超分子免疫磁珠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大肠癌转移相关标志物的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7 龚静;大肠癌亚细胞组分蛋白定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李秉慧;细胞外基质环境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于观贞;利用组织芯片和基因芯片研究胃及大肠癌转移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武金宝;PAK1在大肠癌演进和转移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哲宇;代谢产物对T3期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D];吉林大学;2016年
2 冯健愉;从VEGF-C调控淋巴管新生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马驯;IL-6过表达对大肠癌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对5-FU敏感性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徐华栋;大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5 刘文俊;FAM172A在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6 侯君毅;582例大肠癌临床病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7 刘雪峰;多排螺旋CT检查对大肠癌术前诊断的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8 尉坤;炎性基因表达与大肠癌进展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9 耿焱;跨膜4超家族成员9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张少然;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9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4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