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黑素瘤免疫联合治疗的进展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06 06:21

  本文选题:黑素瘤 + 免疫疗法 ; 参考:《肿瘤》2017年04期


【摘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已成为黑素瘤的一线标准治疗手段,而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即免疫联合治疗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抗肿瘤效应,改善了患者的应答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因而成为黑素瘤治疗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免疫联合治疗在其他多种肿瘤中的抗肿瘤效应也令人鼓舞。免疫联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为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如何优化联合治疗模式、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如何权衡患者风险获益等,都需要通过开展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予以解答。
[Abstract]:Immunotherapy, led by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inhibitors, 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 inhibitor an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 inhibitor. That is, combined immunotherapy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the drug, improve the response rate of patients,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so it has become a new dir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At the same time,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ombined immunotherapy in a variety of other tumors are encouraging. Combined immunotherapy provides patients with new treatment opt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patients, how to optimize the combined treatment model,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treatment population, how to balance the risk and benefit of patients, we need to carry out more large-scale clinical research to answe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个人项目(编号:2014000021223ZK26)~~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Vereecken P.;Laporte M.;Petein M.;牛新武;;中高危险度黑素瘤患者大样本早期分期方案的评估[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7期

2 胡鑫;李惠;;黑素瘤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10期

3 Miller A.J.;Mihm Jr. M.C.;冯义国;;黑素瘤[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1期

4 Punjabi S.;Wright C.;Teixeira F.;朱国兴;;表皮内动物型黑素瘤[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1期

5 Berwick M. ;董平;;黑素瘤的播散途径:一个复杂问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2期

6 方险峰;李家文;吴志洪;;43例原发性皮肤黑素瘤预后评估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11期

7 刘欣;;54例皮肤黑素瘤临床回顾[J];临床医学;2009年06期

8 姚颖;郭英;李春英;高天文;;黑素瘤临床病例数据库模式初探[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4期

9 云中客;;用光泵探测器诊断黑素瘤[J];物理;2011年10期

10 高天文;栾琪;;黑素瘤认知中的十大误区[J];医学争鸣;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天文;孙东杰;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刘玉峰;李青;黄高升;马福成;刘友生;柳凤轩;闫小初;刘东梅;刘荣卿;刁应春;郝飞;钟白玉;;中国西部两大医院20年皮肤黑素瘤回顾[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孙东杰;高天文;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刘玉峰;李青;黄高升;刘友生;柳凤轩;闫小初;刘东梅;刁庆春;郝飞;钟白玉;;甲黑素瘤临床、病理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高天文;;黑素瘤的早期诊断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高天文;;临床及病理误诊的黑素瘤分析[A];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严建良;;双侧大趾“黑素瘤”1例[A];2013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冯义国;袁景奕;王俊民;李伯埙;;多发性Spitz痣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王家璧;王宏伟;刘跃华;方凯;;侵袭性恶黑素瘤患者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刘晓艳;方红;;靶向乙酰肝素酶的miR-HPSE-shRNA降低IL-8及CXCL-1表达有效抑制黑素瘤侵袭转移[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军;新一代黑素瘤药物整装待发[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王迪;黑素瘤治疗吸引跨国药企眼球[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王迪;黑素瘤治疗:困境和希望并存[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王文;黑素瘤新药召募Ⅲ期临床受试者[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陈周;室内美黑 小心引瘤上身[N];健康报;2010年

6 记者 何德功;图像输电脑新法诊断黑素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韩梁;“重大突破”助黑素瘤患者延长生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国华;日本开发出黑素瘤诊断新方法[N];保健时报;2003年

9 李明;V_(D)受体基因突变带来黑素瘤风险[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新讯;新型免疫疗法——抑制黑素瘤复发[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广勇;PNL2与黑素瘤的诊断、侵袭转移、预后及BRAF突变的相关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淼;从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黑素瘤特异性抗体[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时晓辉;黏膜黑素瘤c-KIT及BRAF基因突变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51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51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