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γ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初探
本文选题:免疫监视 + 肿瘤再生细胞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人类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攻克肿瘤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Weinberg提出恶性了肿瘤10大特征,在原有的6个特征的基础上,新增了避免免疫摧毁、促进肿瘤相关炎症、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4大特征。其中避免免疫摧毁是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不断博弈的结果,也是肿瘤生物治疗的核心。肿瘤和免疫系统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1970年Burnet提出了“肿瘤免疫监视”假说,2002年Schreiber等人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肿瘤免疫编辑学说更加全面准确的阐述了肿瘤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将整个肿瘤免疫监视的过程分为3个主要阶段:清除阶段、平衡阶段和逃逸阶段。其中平衡阶段是3个阶段中最关键的部分,与后续的肿瘤复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平衡阶段,免疫系统有可能将肿瘤细胞限制在休眠状态。肿瘤休眠是一个临床概念,主要是指经过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残余的肿瘤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又没有明显生长的一种状态。肿瘤休眠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肿瘤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将休眠的肿瘤细胞成为“恶魔的种子”。虽然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但是其机制却不清楚,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模型比较匮乏,至今为止没有很理想的肿瘤休眠模型去模拟这一临床行为;而且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研究必须要深入到肿瘤细胞群体的各个亚群;再者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更是错综复杂,大大提高了研究的难度。本研究采用体外共培养肿瘤特异性CTL和肿瘤细胞,观察CTL对不同亚群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发现了特异性CTL不能杀伤TRCs,但是可诱导TRCs进入休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 IFN-γ这一细胞因子,以IFN-γ为切入点,建立了体内体外肿瘤休眠的模型,在一个新的层次证明了肿瘤免疫监视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和生物学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IFN-γ体外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2)IFN-γ体内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3)IFN-γ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机制初探。目的:IFN-γ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模型的建立及机制初探方法:取共培养上清(CM)、PBS培养TRCs,比较TRCs克隆数目、大小的变化,FCM分析CM对TRCs的杀伤以及对TRCs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CM中各种因子的含量,使用中和抗体筛选导致TRCs的增殖受到影响的细胞因子;小鼠皮下接种OVA-B16黑色素瘤TRCs,FCM分析不同组瘤块内OVA-B16黑色素瘤TRCs细胞的细胞周期;5d、10d分别取相应位置小鼠皮肤进行免疫组化、HE染色,统计肿瘤大小;体外3D纤维蛋白软凝胶培养B16 TRCs,接种至小鼠皮下,构建小鼠荷瘤模型,待肿瘤长至5 X 5mm时,给予小鼠皮下注射IFN-γ,取瘤组织固定切片,WB、Confocal分析IDO1、AhR蛋白表达水平及表达变化;取肿瘤组织,将细胞进行3D纤维蛋白软凝胶培养,5d后,统计各组克隆形成数目;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分析肿瘤组织中TRCs的比例以及细胞周期水平变化。长时间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1MT/DMF)治疗荷瘤小鼠,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以及生存期变化。结果:1.经过CM培养后的TRCs在2d和4d克隆体积大小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PBS组培养后的TRCs相比,克隆数目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M培养的TRCs克隆体积远远小于PBS组培养的TRCs,两组间比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FCM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相对PBS组(G0/G1:47.21%),CM组TRCs处于G0/G1期的比例提高至77.98%,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ELISA 检测 CM 显示上清中存在 IFN-γ(680.25 pg/mL)、TNF-a(170.40 pg/mL)、IL-2(15 pg/mL)、IL-10(32 pg/mL)。而使用 IFN-γ 中和抗体后,FCM分析,OT-I CTL对OVA-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明显降低,由30.62%下降至12.88%,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OVA-B16黑色素瘤TRCs的杀伤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CM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相对CM组(G0/G1:77.65%),anti-IFN-γ 组 TRCs 处于 G0/G1 期的比例下降至 52.81%,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FCM分析显示相对于PBS组(G0/G1:30.12%),CTL组处理后瘤块内OVA-B16黑色素瘤TRCs的G0/G1期上升至76.53%,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对于 CTL 组(G0/G1:75.98%),anti-IFN-γ/CTL 组处理后瘤块内OVA-B16黑色素瘤TRCs的G0/G1期下降至51.94%,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对于PBS组(G0/G1:17.20%),IFN-γ组处理后瘤块内B16黑色素瘤TRCs的G0/G1期上升至66.80%,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免疫组化、HE染色显示PBS组肿瘤大小20d明显大于5d,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IFN-γ组肿瘤大小20d与5d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数据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FN-γ组肿瘤大小10d与5d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数据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FN-γ/anti-IFN-γ组肿瘤大小l0d明显大于5d,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Confocal、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经过 IFN-γ处理之后,Confocal、Western Blot检测得IDO1水平明显上调,AhR明显入核;与正常组相比,IFN-γ组的TRCs克隆形成数目无明显变化(P0.05),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1MT、DMF)组的TRCs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P0.01);FCM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FN-γ组细胞大多数(34%)处于G0/G1期,而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1MT、DMF)后,大多数TRCs处于sub-GO期。各组之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长时间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1MT/DMF)治疗荷瘤小鼠,可以明显减小肿瘤体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小结:肿瘤特异性OT-ICTL可以明显杀伤OVA-B16黑色素瘤细胞,但是总有一部分细胞不能被杀伤,而这群没有被杀伤的细胞经证实即为TRCs。虽然CTL不能杀伤TRCs,但是CTL可以分泌大量的IFN-γ,利用IFN-γ将TRCs诱导至休眠状态。体外结果进一步证实,IFN-γ的确能够诱导TRCs进入休眠状态,使得TRCs的克隆大小维持不变、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肿瘤特异性OT-I CTL在体内也可以将OVA-B16黑色素瘤TRCs诱导至休眠,这一作用可以被anti-IFN-γ所阻断,说明CTL是通过INF-γ来诱导TRCs进入休眠的,进一步的体内实验证实,INF-γ的确也可以诱导TRCs至休眠状态。IFN-γ可以显著上调TRCs的IDO1表达,通过上调IDO1,诱导AhR入核使得TRCs进入休眠状态,而联用IFN-γ以及IDO信号通路的抑制剂(1MT/DMF)治疗荷瘤小鼠,可以明显减小肿瘤体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Abstract]:Tumor dorman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umor and immune system . The effects of CM on TRCs and cell cycle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ELISA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volume of TRCs was increased to 77.98 % in mice . IL - 10 ( 32 pg / mL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G0 / G1 : 77.65 %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of CTL ( G0 / G1 : 77.65 %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1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FN - 纬 could induce TRCs to enter dormant stat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FN - 纬 could induce TRCs to enter dormant stat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冬梅;干细胞与肿瘤发生[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6期
2 刘丽萍;肿瘤诱导细胞获得分离[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5期
3 NellBoyce ,陶然;肿瘤干细胞:恶性肿瘤的种子[J];世界科学;2003年12期
4 任乐荣,刘玉琴;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四川肿瘤防治;2004年01期
5 刘坤;肿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6 邵世宏,姚运红;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3期
7 刘雨潇,杨继建,张惠茹,窦忠英;干细胞与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8 钟明媚,陈飞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5年08期
9 钟明媚,陈飞虎,樊嘉禄;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5年08期
10 孙建聪,曾波航;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以平;;关于肿瘤干细胞问题的一些思考[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甄红英;王淑玲;;力达霉素抑制肿瘤干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金润铭;;肿瘤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点[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罗丁三;;基于中医药视角下的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陆士新;;肿瘤干细胞及其对肿瘤治疗理念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6 汤永民;;肿瘤干细胞及其靶向治疗[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宏权;;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报告集[C];2011年
8 吴沛宏;高飞;顾仰葵;;现代肿瘤微创治疗进展[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周凯旋;艾军;单保恩;;肿瘤干细胞研究:一个漫长且不寻常的旅程[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环境危害与健康防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谭亚军;侯启明;张庶民;;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问题和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文;肿瘤干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曙光[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版编辑邋海上飞鱼 葛秋芳 王艳红;揪出肿瘤的“元凶”——肿瘤干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潘文;肿瘤干细胞:为根治癌症带来新曙光[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叶芳 通讯员 黄金娟;化疗可刺激普通肿瘤细胞变肿瘤干细胞[N];广东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蓝建中;灭肿瘤干细胞有望根治癌症[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肿瘤干细胞将成治癌新靶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记者 杨帆 实习生 杨周;“肿瘤干细胞研究”在渝实施[N];重庆日报;2009年
8 何雷;“973”计划肿瘤干细胞项目启动[N];健康报;2009年
9 记者 陈枫 通讯员 黄金娟 陈捚;广东院士研究成果将影响癌症治疗策略[N];南方日报;2009年
10 高凡;化疗或是癌症复发根源[N];科学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孟选;荷载肿瘤干细胞抗原的树突细胞疫苗联合糖脂类分子治疗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林铖;人miR-489靶向p38α诱导肿瘤细胞自噬[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孙翠翠;双联苄类化合物Riccardin D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孙蓉;纳米载体同步输送药物用于肿瘤干细胞治疗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赵志举;miR-221对正常乳腺和乳腺肿瘤干细胞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蔡启亮;CD44+肿瘤干/祖细胞在前列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红;宫颈癌干细胞的分选及放疗抵抗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侯春英;MET-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miRNA-31调控肺腺癌肿瘤干细胞功能[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9 李文新;靶向肿瘤干细胞“Akt-Oct4”调控通路的小分子药物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葛春蕾;miR-942活化Wnt/β-catenin通路促进ESCC肿瘤干细胞干性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晓南;IFN-γ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邱畅;CD44联合Prpc作为胃癌干细胞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何文婷;载索拉非尼及萝卜硫素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粒联用体外抗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毛骁丽;穿膜肽联合盐霉素磷脂胶束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王喜隆;~1H-MVS参数Cho/Cr与肿瘤干细胞标记物关系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谭灿亮;人甲状腺癌中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洪少馥;超声辐照联合紫杉醇对三维肿瘤球细胞毒性效果评价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张成龙;利用CD133~+肿瘤表面标记物分离、鉴定和培养胃癌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9 尹晓龙;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10 刘观成;鼻咽癌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871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7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