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U联合载HSV-TK基因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治疗对裸鼠肝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本文选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高强度聚焦超声 ; 参考:《重庆医学》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裸鼠肝移植瘤后,再注入载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用人肝癌HepG2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60只,采用CZF型HIFU机治疗后,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200μL的微泡+HSV-TK+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A组)、微泡+HSV-TK(B组)、HSV-TK+GPC3(C组)、HSV-TK(D组)、微泡+GPC3(E组)、PBS液(F组),每3天1次,共注射3次。每次注射后,根据超声监测微泡到达靶组织的情况,对A、B、D、E组用DZC型超声转染仪给予2W/cm~2、1MHz、5min超声辐照。首次注射48h后,各组经腹腔注射0.2mL更昔洛韦(GCV,100mg·kg~(-1)·d~(-1)),连续注射14d。治疗结束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残瘤中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残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情况,用Q-PCR检测肿瘤中HIF-1α、VEGF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治疗14d后,B、C、D、E、F组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VEGF及HIF-1αmRNA水平,MVD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载HSV-TK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治疗可降低HIFU治疗后残瘤组织中的VEGF、HIF-1α及MVD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HIFU的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on the treatment of nude mice liver transplantation tumor, an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HIFU after injection of HSV-TKcarrying herpes simplex virus-thymidine kinase gene (HSV-TK). Methods 60 nude mice models of subcutaneous transplanted tumor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After treatment with CZF type HIFU machine, 60 nude mice were treated. Two hundred 渭 L microbubble HSV-TK phosphatidylinositol proteoglycan (PIP-3) was injected into the tail vein of rats. The microbubble HSV-TK(B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HSV-TK GPC3(C group, and the microbubble GPC3(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SV-TKN D group. The microbubble GPC3(E group was injected 3 times every 3 days. After each injection, according to the ultrasonic monitoring of the arrival of microbubbles to target tissues, the DZC type ultrasound transfection apparatus was used to irradiate the Agna group with 2W / cm ~ 2 ~ (-1) MHz ~ (2 +) for 5 min. 48 hours after the first injection, each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0.2mL ganciclovir (100mg / kg 路kg ~ (-1) 路d ~ (-1) and continuously injected for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were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and the changes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伪 (HIF-1 伪)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ere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Q-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transcription level of HIF-1 伪 -VEGF gene in tumor. Results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HIF-1 伪 -VEGF protein and the level of HIF-1 伪 mRNA in tumor tissue of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HSV-TK with nano-ultrasound molecular probe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VEGF HIF-1 伪 and MVD in residual tumor tissue after HIFU treatment, thus inhibit the growth of tumor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IFU.
【作者单位】: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2570)
【分类号】:R73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景周宏;何承俊;潘万龙;丁雄;刘长安;李生伟;薛强;龚建平;;载肝癌细胞GPC3抗体的纳米级脂质超声微泡制备及体外寻靶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2 李奥;王志刚;赵建农;余进洪;刘学兵;;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辉;刘山;曾辉;李友伟;许进;丁雄;刘长安;李峰;;HIFU联合载HSV-TK基因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治疗对裸鼠肝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年06期
2 张聪;王玉凤;李隆敏;许桐瑛;朱文婷;白玉贤;谢蕊;;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7年01期
3 修阳阳;赵建农;郭大静;曾燕;;基因靶向治疗肝癌的新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年10期
4 田海飞;曾燕;;肝癌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年12期
5 赵红栻;梅浙川;郑元义;王志刚;高建;李攀;周黎;;液态氟碳纳米粒液-气相变治疗肝癌的体外实验[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年02期
6 张炜阳;黄晓玲;李茂萍;何坤燕;王志刚;;相变型链霉亲和素化PLGA纳米粒的制备[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年01期
7 田南;屈亚威;刘海峰;;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增强肿瘤显像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年3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容跃;冉海涛;王志刚;王红红;宫玉萍;刘利;;包裹紫杉醇的高分子纳米粒与超声脂质微泡复合体的制备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2 王志刚;;超声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6期
3 李攀;郑元义;陈松;李兴升;冉海涛;许川山;王志刚;;自制脂质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体外基本特性和造影增强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绪斌;杜湘珂;霍天龙;刘霞;张森;;乳腺癌特异性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制备及体外实验[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2 袁洪卫;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显像的分子探针[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6年03期
3 仇文卫;汤杰;;化学小分子探针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9年09期
4 刘杰昊;杨晓峰;王玮;闫三华;罗俊茜;张自强;;肿瘤靶向特异性光学分子探针的结构与设计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06期
5 刘萌;王荣福;张春丽;闫平;于明明;郭凤琴;;脂质体介导对反义分子探针肿瘤靶向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8年08期
6 鹿蓉;姚振威;;分子探针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与展望[J];上海医药;2014年13期
7 杜绍财,陈苹,刘金祥,陶其敏;生物素标记HBVDNA分子探针临床应用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8 杨芳;吉民;顾宁;;以纳米分子探针为基础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2期
9 陈婧;江新青;;肿瘤靶向性MR分子探针的标记及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李贵平;黄宝丹;汪兵;张辉;郭琳琅;;肺癌特异性靶向小分子多肽的核素分子探针的制备[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伟;刘国玉;史冠峰;路新泉;;对分子探针的认识[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樊蓉;韦伟;贾少微;;新型分子探针~(99)Tc~m-SQ168-TPPTS动物体内的生物学行为[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樊蓉;韦伟;贾少微;高宙;胡疏;胡金森;陈清;侯海峰;孙雯;;新型分子探针~(99)Tc~m-SQ168-TPPTS显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4 刘鉴峰;谭建;;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王荣福;刘萌;张春丽;闫平;于明明;郭凤琴;;脂质体对反义寡核苷酸分子探针体内外特异识别靶细胞组织不同影响的实验研究[A];首届全国肿瘤核医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葛介超;赵文文;张洪艳;汪鹏飞;;基于硅量子点的光学分子探针的设计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唐敏;曾文彬;曹亚;;新型丹磺酰小分子探针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三届肿瘤、第十四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贵平;黄宝丹;汪兵;;肺癌特异性靶向小分子多肽的核素分子探针制备[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李奥;王志刚;赵建农;余进洪;刘学兵;;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乔金平;葛金芳;汪琛玮;南豆豆;周江宁;;与老年斑特异性结合的显像分子探针[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丽文;用分子探针探查阿尔茨海默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衣晓峰 金鸥;分子探针为乳癌基因描绘“显像图”[N];中国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沛;光学核酸分子探针信号放大策略用于生化分析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王丽娟;构建和鉴定靶向穿膜的多功能分子探针iCREKA[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田颖;~(18)F标记预设计锚蛋白重复蛋白靶向HER2的PET显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南豆豆;靶向于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分子探针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孙延龙;基于活性的化学小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周殿明;核酸分子探针与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罗湘建;高等真菌来源化学小分子探针Grifolin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朱亮;以CXCR4为靶点的磁共振分子探针的构建及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成像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祁世波;亲和体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于肿瘤影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徐健;胃癌血管生成分子探针的构建及活体MR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静;基于MMP-2为靶点的脑胶质瘤磁共振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检测[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路婷婷;基于核酸分子探针荧光传感蛋白检测新方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蒙蒙;新型生物荧光/磷光分子探针的开发与应用[D];南阳师范学院;2015年
4 赵红栻;相变型超声分子探针物理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黄海啸;脂肪前体细胞褐色分化的小分子探针[D];南京大学;2016年
6 黄伟耀;点击化学~(18)氟标记肿瘤靶向肽T7正电子分子探针合成及其初步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吴晓凤;RNAi技术应用于制备诊治卵巢癌的MR成像分子探针[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仲津漫;前列腺癌特异性双功能MR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体外活性鉴定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9 李粉婷;内镜下Fe_3O_4-MG7分子探针免疫染色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10 张骐;靶向纳米金探针在肿瘤成像和放疗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2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7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