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PT1为载体的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寡肽转运蛋白1 + 阿霉素 ; 参考:《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原发性肝癌,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常见。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故肝癌发病率尤为高[1]。世界范围平均每年有25-100万人死于HCC,我国竟占45%之多[2],在男女常见恶性肿瘤居于第五和第七位[3]。早期肝癌最佳治疗为肝切除术[4],由于该疾患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合并肝硬化,故临床上可获得手术机会的患者不多[5]。因此包括化疗的综合治疗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方式[6,7]。然而化疗对肿瘤细胞不具有特异性,其也作用于正常细胞,从而产生严重毒副作用,患者获益有限。靶向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8]。其优点在于能够将药物特异性的运送到靶区,达到最高疗效,又能降低对正常细胞及组织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总体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9]。寻找安全有效的载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寡肽转运蛋白(proton-independent 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对许多药物的吸收和分配起到重要作用[10]。研究报道PEPT1在正常细胞及组织中表达谱有限,而在很多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11,12],提示PEPT1有可能在HCC中也特异性表达。因此,本研究目的为验证PEPT1在HCC中的表达,同时基于PEPT1为载体,将阿霉素改构,使其能被PEPT1识别并靶向转运入肝癌细胞,实现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本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PEPT1在HCC的表达及靶向转运药物的功能研究目的:探讨PEPT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药物转运性能。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Real-time RT-PCR验证PEPT1在人肝癌中的表达,同时检测PEPT1在肝癌细胞中药物转运的性能。结果:Western blot提示PEPT1在人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Real-time RT-PCR提示人肝癌细胞系中有PEPT1 m RNA的表达;PEPT1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HC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63%、53.85%、86.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EPT1在高、中、低分化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1%、90.00%、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肝癌细胞系对PEPT1作用底物的摄取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存在竞争抑制现象。结论:PEPT1在HCC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人肝癌细胞对PEPT1作用底物的摄取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及竞争抑制现象。第二部分PEPT1靶向转运阿霉素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合成阿霉素小肽偶联物,验证PEPT1转运该药物的效能。方法:合成阿霉素小肽偶联物并鉴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药物在肝癌细胞内的分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细胞中的药物浓度。通过动力学等实验验证PEPT1对该药物的转运性能。结果:阿霉素小肽偶联物成功合成;与阿霉素比较,阿霉素小肽偶联物更易进入肝癌细胞,其在肝癌细胞中具有较高的浓度(P0.05)。肝癌细胞对该药物的摄取亦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及竞争抑制现象。结论:阿霉素小肽偶联物能够被PEPT1特异性识别并靶向转运肝脏细胞,细胞内药物浓度稳定。第三部分以PEPT1为载体的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验证目的:验证以PEPT1为载体的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构建Hep G2及Bel-7402肝癌模型,每一模型设对照组、阿霉素小肽偶联物组及阿霉素组,前者低剂量给药,后者高剂量给药,对比分析不同药物及同一药物不同剂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ep G2实验发现:与对照组及阿霉素组比较,阿霉素小肽偶联物组裸鼠一般情况良好,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8.57%(3.0 d),较阿霉素组延长24.28%(8.5d)。阿霉素小肽偶联物组及阿霉素组肿瘤体积增长减慢,肿瘤重量减低,二者肿瘤抑瘤率分别为42.13%及25.2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阿霉素比较,阿霉素小肽偶联物无明显心脏及骨髓损伤(P0.05)。Bel-7402成像可见该药物主要分布在皮下肿瘤及肝脏转移瘤组织中;增加阿霉素小肽偶联物剂量能提高其抗癌疗效,并不增加骨髓及心脏毒性,但增加阿霉素给药剂量虽可提高抑瘤率,同时毒副作用也增加。结论:PEPT1是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载体,阿霉素小肽偶联物能够实现阿霉素靶向抗肝癌减毒增效的作用。
[Abstract]:Background : Primary liver cancer is comm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 Our country is the high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 so the incidence of liver cancer is especially high . The world ' s average annual rate of 25 - 1 million people died of HCC , accounting for 45 per cent of the world ' s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fifth and seventh positions . Early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liver resection . Since the disease is hidden , 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 most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liver cirrhosis , so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can get the opportunity of surgery is not more than 5 million . Therefore ,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 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er cancer , namely , 6 , 7 , but the chemotherapy has no specificity for tumor cells , and also acts on normal cells , thereby generating serious toxic and side effects , and the patient has limited benefit . The targeted drug carrier system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medicament - specific delivery to the target area can be achieved , the highest curative effect can be achieved , the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n normal cells and tissues can be reduced ,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hemotherapy , safety and patient compliance can be improved . The search for safe and effective vectors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 and the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ny drug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ny drugs .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ET1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and to evaluate its drug transport properties . Results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driamycin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umor size and the tumor weigh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riamycin small peptide conjugate had no obvious heart and bone marrow damage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雁,汤钊猷;我国肝癌模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5期
2 巨邦律,方驰华;纳米技术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前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3 沈卫东,黄介飞;肝癌特异性GGT诊断肝癌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9期
4 张立洁;杨春;;化学性药物诱发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06期
5 薛慧婷;黄晓丹;季国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诊治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12年16期
6 潘赫男;姚运平;;动物肝癌模型研究现状[J];传染病信息;1995年04期
7 郑青平;倪秉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肝癌[J];医学综述;2009年04期
8 王刚;连忠辉;田文洪;董小岩;尉迟捷;吴小兵;;建立分泌型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原位肝癌模型及用于干扰素β基因治疗评价[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9 迟秀婷;沈加林;;肝癌TACE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估[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年08期
10 张靓;王光明;潘云;杜伟;;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的建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卫卫;刘秀筠;张秀敏;何琪杨;;白藜芦醇增强吉西他滨抗肝癌活性的机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邬雄飞;任进;戚新明;;短期大鼠致肝癌模型肝脏线粒体损伤的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徐绍斌;全显跃;孙希杰;;兔VX2种植型肝癌模型动态磁共振张量成像的量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董凤林;查月琴;刘哲婴;董彦;朱利霞;王阿军;李智;肖荣;;超声引导下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贾洪顺;全显跃;孙涛;;兔VX2肝癌MRI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晟;邓钢;牛焕章;何仕诚;方文;郭金和;朱光宇;余辉;李国昭;滕皋军;;兔VX2肝癌模型的经股动脉插管技术探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黄智铭;陈旭艳;王剑虹;陈周峰;吴金明;吴建胜;陈向荣;蔡勇;;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免疫中的研究[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黄智铭;陈旭艳;;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免疫中的研究[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罗仕华;郑传胜;冯敢生;;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方法治疗肝癌的的动物实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0 张玄;郑翔;何凡;陈知水;;移植肝肝癌中IL-17A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戴丽昕;肝癌的克星[N];上海科技报;2007年
2 记者 钱海红 郑莉丽;我国肝癌肝炎研究国际领先[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弓艳霞;基于PEPT1为载体的阿霉素靶向抗肝癌的减毒增效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2 唐茁月;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尚飞;地塞米松对肝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邹煜;经TAE介导靶向VEGF siRNA抑制兔VX2肝癌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任丽;肝癌缺氧微环境CCL28升高的意义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6 张涛;含BODIPY纳米金属有机框架颗粒用于肝癌CT造影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关天培;基于金纳米棒的光声—荧光双模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8 唐建华;三维肝癌类组织体模型建立及肺侵袭关联蛋白筛查[D];复旦大学;2010年
9 赵荫农;消融联合瘤周注射免疫佐剂诱导小鼠抗肝癌主动免疫效应系列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王宁;肝癌介入治疗与肝癌多药耐药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崇玲;活体成像技术监测肝癌Endgolin靶向放射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巧丽;诺帝—褐藻酸钠微球治疗兔VX2肝癌的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磊;EPA抑制上皮间质转化介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李传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蒋勇;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对H22小鼠原位肝癌化疗的辅助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徐倩;一个新的IL6R抗体“HC6R1”抗肝癌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张文广;AQP9过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程瑞文;IVIM对TACE序贯氩氦刀治疗肝癌疗效评估的价值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李红法;中药楼黄复方抗肝癌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0 傅明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肝癌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9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7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