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双重靶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3 14:07

  本文选题:间充质干细胞 + 双特异性抗体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传统治疗B-NHL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疗法、放射疗法以及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的多种联合化疗方案。虽然基于美罗华的抗体靶向治疗取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但在临床上仍有超过50%患者对美罗华产生耐药,导致复发或者转移。随着B细胞淋巴瘤表面抗原的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B-NHL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CD19分子因其表达于造血干细胞外的B淋巴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被认为是B-NHL中CD20之外的另一个理想靶点。仅由抗体的轻链、重链可变区片段构成的微型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是继单克隆抗体之后的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它通常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选择性募集效应细胞至靶细胞周围,从而介导特异性杀伤作用。目前最为有前景的就是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特异性抗体blinatumomab。虽然blinatumomab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因其分子量(55 kDa)低于肾小球过滤的阈值,blinatumomab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从而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输注,为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以及潜在的治疗相关的副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MSCs可以特异地向肿瘤趋化,加上其免疫原性低及易于进行基因改造的特点,MSCs已成为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基于上述背景和理论,本研究探索一种双重靶向治疗系统,即利用MSCs向肿瘤部位归巢的能力,通过基因工程修饰MSCs使其在肿瘤局部表达并分泌能同时靶向结合CD3和CD19抗原的串联四价双特异性抗体(tetravalent bispecific tandem diabody,TandAb)Tandab(CD3/CD 19)。同时评价此靶向治疗系统联合使用IDO通路抑制剂1-甲基-D-色胺酸(D-1-methy1-tryptophan,D-1MT)后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PCR、重叠PCR(overlap PCR)、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 pLentiR.SV40-Tandab(CD3/CD19)、pLentiR.SV40-fLuc 和 pLentiR-EV(空载体对照),经测序验证其正确性。将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R.SV40-Tandab(CD3/CD19)瞬时转染至293T细胞,收集培养上清并通过His标签亲和层析对产物进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培养上清及纯化后样品中的目的蛋白Tandab(CD3/CD19)。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analysis,FACS)检测 Tandab(CD3/CD19)与 CD19 阳性细胞和CD3阳性细胞的结合特异性,并通过乳酸脱氢酶(lactic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Tandab(CD3/CD19)介导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利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脐带组织来源的MSCs,使其稳定表达Tandab(CD3/CD19)(MSC-Tandab)或者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uc)(MSC-Luc)。采用 MTT 法检测MSCs经慢病毒感染后增殖能力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Tandab(CD3/CD19)在MSCs细胞内的表达及分泌水平。体外利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研究慢病毒感染对MSCs向Raji细胞趋化的影响。体内于BALB/c裸鼠上建立CD19阳性Raji淋巴瘤细胞皮下移植模型,利用生物发光成像系统观察MSC-Luc向肿瘤部位的归巢情况。通过建立共培养杀伤系统,利用FACS检测MSC分泌的Tandab(CD3/CD19)在体外介导的T细胞对CD19阳性的Raji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通过FACS检测相互作用后T细胞活化表面标志CD69和CD25的变化,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相互作用后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此外,通过联合使用D-1MT后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对靶细胞杀伤;同时采用比色法测定培养上清中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的变化以及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T细胞无能相关基因CD98和Jumonji的表达变化。在体内,对Raji淋巴瘤移植模型联合应用MSC-Tandab+PBMC和D-1MT进行治疗,每3天测量肿瘤直径和小鼠体重,治疗结束后取瘤组织进行称重,根据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评价疗效。结果:成功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 pLentiR.SV40-Tandab(CD3/CD19)、pLentiR.SV40-fLuc及pLentiR-EV,并经测序证明了其基因正确性。质粒pLentiR.SV40-Tandab(CD3/CD19)瞬时转染293T后,Westernblot及FACS结果表明串联四价双特异性抗体成功表达于真核细胞且能特异性结合CD19阳性细胞(Raji、Daudi、BJAB)和CD3阳性细胞(Jurkat),而不与CD19阴性且CD3阴性的K562细胞结合。LDH释放实验结果表明293T表达的Tandab(CD3/CD19)能够特异性介导T细胞对CD19阳性细胞的杀伤。成功包装出慢病毒颗粒LentiR-Tandab(CD3/CD19)、LentiR-EV及LentiR-fLuc。MSCs经慢病毒LentiR-Tandab(CD3/CD19)感染后高效表达目的蛋白Tandab(CD3/CD19),且其增殖能力与体外迁移能力和感染前相比没有明显改变。成功建立了 Raji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生物发光成像结果表明MSC-Luc经尾静脉注射后24 h选择性地归巢至肿瘤部位。体外共培养杀伤结果表明,相互作用24 h后MSC-Tandab分泌的Tandab(CD3/CD19)所介导的T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达到60.6 ± 5.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同时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69和CD25的表达及细胞因子(IL-2、IFN-y、TNF-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体外联用D-1MT后,共培养48 h和72 h后能明显提高T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P0.05),而在24h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虽然相应时间点对应的培养上清中Kyn的水平在联用D-1MT后基本没有变化,但T细胞无能相关基因CD98和Jumonji的表达水平在72 h时明显降低(P0.001),且T细胞的增殖能力在48h和72h也得到部分恢复。体内抑瘤实验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MSC-Tandab+PBMC并联用D-1MT对Raji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课题研究了人UC-MSCs作为一种治疗B-NHL的运载工具细胞。从MSCs分泌的Tandab(CD3/CD19)联合应用D-1MT可以有效地募集T细胞来抑制Raji细胞移植瘤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UC-MSCs运载基因工程抗体联合免疫调节药物可以作为一种临床中肿瘤基因治疗的新策略。
[Abstract]:BACKGROUND & OBJECTIVE : B - cell non - Hodgkin ' s lymphoma ( B - NHL ) is a group of malignant tumors originating from lymph nodes and other lymphoid tissues . The expression of CD69 and CD25 was detected by MTT assay . The expression of CD69 and CD25 was detected by MTT assay . The expression of CD69 and CD25 was detected by MTT assay . In vitro co - culture with D - 1MT , the expression of CD98 and CD2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春康,杨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J];新医学;2000年04期

2 杨世隆,宋华,汤永民,石淑文,沈红强,魏健,郭淑芬;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09期

3 李静,万伟琳,董梅;以罕见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12期

4 吴青莲,林权冰,戴慧,王济生,李德和;原发于淋巴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5 原成英;原发于脾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5期

6 汪声恒;低度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选择[J];白血病;2000年02期

7 常庆雄,张明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孙洪英,王瑾;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转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J];临床荟萃;2001年14期

9 王兴池,刘卫民,张桂花;以厌食、消瘦为主要表现的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J];新医学;2001年02期

10 禹华玮,谭齐贤,冯国基,郭玉民,曲玲;非霍奇金淋巴瘤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的检测[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永卫;王鲁霞;陈庆生;李雪丽;宁晓梅;黄玮;黄丹池;骆碧香;;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方案化疗的疗效观察[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石远凯;;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常见热点问题解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亮;初君盛;崔向丽;张俊廷;林松;;颅底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程骁峧;张日;李汉冲;谭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和尿新喋呤的表达[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程骁峧;张日;李汉冲;谭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和尿新喋呤的表达[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晓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6例报告[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徐卫;李建勇;吴汉新;陆化;仇红霞;卢瑞南;钱思轩;盛瑞兰;;70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林桐榆;;2009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诊治进展[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王维虎;王绿化;黄一容;刘新帆;余子豪;周立强;;Ⅱ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方法的选择——附268例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姜文奇;徐瑞华;毛华;;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1)——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望治愈[N];科技日报;2005年

2 罗刚邋胡德荣;非霍奇金淋巴瘤指南出台[N];健康报;2007年

3 张旭;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指南出台[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刘万山;什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实习生 贾亚敏 通讯员 陈捚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首席专家 林桐榆 教授;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张莉;中国版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出台[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范又;中国版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指南出台[N];光明日报;2007年

8 枫叶;染发致女性患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增加[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顾凯;不宜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两种疗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专家指出恶性淋巴瘤七成可治愈[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雅丽;PD-L1分子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治中的意义探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张晓龙;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双重靶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3 周立强;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方案及其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周君裔;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谢组学研究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陆德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刘杰;山东汉族人群NHL免疫相关遗传易感基因SNP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房孝生;热休克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周爱萍;非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微量肿瘤细胞的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刘爱国;CD147及其抑制剂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力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刘林;Polo样激酶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继静;90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存分析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于倩倩;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过程中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花庆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尿液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定量与函数诊断模型的建立[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蕙旨;~(18)F-FDG PET/CT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不同阶段判断预后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徐立业;CCL22、FOXP3、IL-10和IDO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齐雪军;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TEN、VEGF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7 张坤;Pim-3蛋白对比P-gp、Bcl-2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6年

8 熊向乐;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9 刘熠晗;IL-17、IL-23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10 苏萌;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回顾及相关临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73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973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